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作者:陈晓专业:环境工程061 指导老师:林秀春摘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近年得到快速的发展,准确识别该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及其竞争力构成要素,对其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该产业正处在成长期阶段,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及实现产业集群等战略,能够提升其竞争力。
本文主要从绿色食品发展进程、产业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关键字:绿色食品发展进程产业现状前景存在的问题一.定义绿色食品是指经专门机构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
由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事物通常都冠之以“绿色”,为了更加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定名为绿色食品。
二.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程:现代常规农业的最大特征就是依靠大量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来保证一定产量。
他们保证了产量但降低了质量,污染了环境,最终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为了缓和和解决这一矛盾,我国农业部在研制农业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规划和2000年设想时,决定开发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
因为发展绿色食品是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1]从1990年5月15日,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以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这个历程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稳步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
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年)1990年,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
在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后的三年中,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在农业部设立绿色食品专门机构,并在全国省级农垦管理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以农垦系统产品质量监测机构为依托,建立起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系统;制订了一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等有关管理规定;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组织。
与此同时,绿色食品开发也在一些农场快速起步,并不断取得进展。
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1996年)这一阶段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1。
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
2。
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3。
产量增长超过产品个数增长4。
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
5。
县域开发逐步展开。
全国许多县(市)依托本地资源,在全县范围内组织绿色食品开发和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绿色食品开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增长点。
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以来)绿色食品社会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进一步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绿色食品的探讨。
三.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现状经过10年努力,我国绿色食品已初具规模并正在成为一项新兴产业。
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得知,截至2000年底,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已达494亿元,年销售额302亿元,税后利润20亿元,出口2亿美元。
其中产值一项已经比绿色食品10年前起步时增长了10倍。
企业实力也大大加强,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已增加到50个。
在参与绿色产品开发的742个企业中,上市公司超过15家。
目前,我国已开发绿色食品1360种,年实物生产量1000多万吨,环境监测农田、草场和水面4000多万亩。
涉及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等行业,其中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分别占25%和75%。
从推广情况上看,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
在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遍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38个管理机构、9个部级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56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从事绿色食品的标志认证和质量管理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绿色食品产业规范有序的发展。
同时,国际、国内的需求进一步拉动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现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
四.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优良的外部环境,巨大的内在动力,共同的运作机制,和市场经济的理念是构成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2]尽管各界普遍认为绿色食品是中国未来食品工业发展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产业,但目前从各方面的市场反映来看有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1.顾客对绿色食品还缺乏了解,或者不全面了解,甚至存在认识上的误解。
如有的顾客以为绿色食品就是绿叶蔬菜;有的只知道绿色食品是无污染食品,而不太了解这些食品中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一般均高于非绿色食品.2.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充斥市场,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商标的无形价值。
据悉,到目前,全国有221家企业的600多种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
市场上数千种食品中,真正获得认证的绿色食品不足3%。
各地不法商贩销售假冒“绿色食品”的案例不计其数。
3.绿色食品成本较高,价格不菲。
一般而言,绿色食品除了满足人们的食用功能之外,还存在着保证人们健康的附加功能。
由于绿色产品生产加工条件很严,因此生产成本也较高,4.经营者对绿色食品进入市场设置了重重障碍。
绿色食品追求天然品质,却需要经过多重机械加工和理化检验。
但对利润孜孜以求的某些经营者们因怕绿色大米不好卖,宁可经营低级甚至是用工业油抛光处理的有毒大米,也不愿向消费者推介绿色新品。
5.我国绿色食品发展最终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但首先在“裁判”权威问题上遇到了麻烦。
我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检查、认证和管理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委托的代理机构独家执行,与国外相比,约束机制相对较弱。
即使按国际要求推出的AA级绿色食品,由于整体生态农业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也很难真正与国际接轨。
我国的“绿色食品”连“绿色”二字都尚须推敲。
另外由于我国绿色食品(包括A级和AA级)管理规程不严格,运作秩序不完善,难以得到对口国际机构的认可。
五.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前景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近年得到快速的发展。
准确识别该产业所处发展阶段及其竞争力构成要素,对其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目前该产业正处在成长期阶段.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相对低廉,产品价格在国际上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无论对内对外市场前景都非常广阔。
鉴于绿色食品产业在国际及国内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政府也承诺今后对绿色食品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
六.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策1. 调动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保障生产者的合理利益让生产者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其能够分得加工、流通环节的高利润,保证其合理利润的实现。
比如目前生产绿色猪肉的过程,养殖场能够以高出市价的价格来收购,使生产者获得较高利润,或者给予生产性补贴的方法,增强了生产者对绿色食品产业的积极性。
2. 加大打击假冒绿色食品的力度,维护绿色食品消费者的利益目前,绿色食品市场上产品很不规范,冠名“绿色”的产品很多,但真正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认证的产品却不多。
为此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把好绿色食品进市场的“准入关”。
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使其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商标标志,进而放心地消费绿色食品。
3. 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以生产基地建设为立足点,扩大生产规模。
没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就难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更谈不上按产业化模式发展。
因此要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习惯,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起点规模大的绿色食品产业.4. 加强宏观调控,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制定合理的绿色食品价格。
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政府机关应继续完善绿色食品的立法工作,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照国际惯例适时调整现行法规,以强制性手段保证绿色食品的顺利发展,并逐渐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食品要得到国际认可,必须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走寻求社会权威检测机构行无利益关系的检测并接受社会的监督之路。
总结: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既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又为他们扩大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和途径,有的已经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
绿色食品对我国食物生产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影响,只有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的食物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在未来,人们崇尚自然,注意安全,追求健康的意识更加强烈。
而绿色食品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绿色食品必将成为21世纪的食品!随着一些大型企业宣传力度的加大,我国食品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大,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加,产品开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的潜力也逐步显示出来,一些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也陆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显示出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因此建立被国际所认可的管理与技术、标准体系对于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走向国际市场至关重要。
为了保证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应借鉴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经验,深入探讨绿色食品的内涵和外延,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和探索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模式,推出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促进措施,进一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1]秦玉川知识出版社《绿色食品生产技术》2000年3月[2]张坚勇东南大学出版社《绿色食品实用技术》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