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档资料

2019-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文档资料


选修课:“选择性”的意 义
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不具有
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兴趣、情趣和志趣 的选择。
• 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后的专业方向,又考虑到部分学
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
• 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课程性质,又反映本课程
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 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
课程标准及教材 研修提纲
第一个问题: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总结了什么经验的基础上起步的?
我们的经验
为什么必须坚持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国情是
根本的因素。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与时俱进”,这是它的一
个突出特点。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建设,要有专业化的研究基
础。
第二个问题:着眼于现阶段的特点,怎样认识当前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题?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形态之处。
必修课:基本框架的特点
经济生活 (物质文明) 核心概念:市场经济
生活与哲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政治生活
核心概念:求真务实
文化生活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核心概念:民主政治
核心概念:先进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统筹课程内
容目标的灵魂。 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 要求。 从内容目标的调整来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
第六个问题:以课程模块的建构为基础,如何理解新课程的基本框架?
设计思路
• 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体系之处。
• 课程模块相对独立、平行开设,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安 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设计空间。
这是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管理之处。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科背景,但不是固有的知识 体系,而是课程意义上的整合。
理念之四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 面向现实生活,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又引领“动脑”思考的过程。 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 倡导师生之间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之 间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理念之五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充分反映党的创新理论,是讲授马克 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主要使命,是进行理想 信念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终究能够 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
理念之二
“引导”,是出发点,就是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 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特点”,是着眼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和认 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
识的要求,又提出对特定过程的要求,更注重对思想政治观点的 要求,具有指令性、规则性。行为主体是学生。
内容选择:
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 观点决定知识点。
组织方式:
只遵循理论逻辑 更合乎生活逻辑。
思想政治 不违背理论逻辑,
第八个问题:“行为目标”:如何读懂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
呈现方式的规范
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
织体系。
左栏:用行为目标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既提出对特定知
“三个视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面对新的时代课题。
第三个问题:在课程改革的视野下,我们研制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三个层面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 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感染力。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为依据,突出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 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 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结合”,是着力点,就是要着力于贯彻“三贴近” 的原则。
理念之三
既要保持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 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递进层次。
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 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体现高中课程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 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 用性课程。
倡导综合方式, 即道德、心理健 康、法律和国情 的整合。
高中:
经济、政治、 文化这三大社会 生活领域是课程 建构的基础。 生活逻辑是主 线,学科知识是 支撑。
高校:
学科体系是课 程建构的基础。
理论知识是课 程内容的主体。
主要特点
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统筹教学目标。 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 体现了整体规划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
第七个问题:“三维目标”:如何理解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
三个维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Hale Waihona Puke 和实施的课程 目标。课程目标
能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发展。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的主导。
知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需要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
学校、家庭、社会 课程、时政、团队、班级
既要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又要避免
德育 工作“课程化”。
第五个问题: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把握课程理念的意义?
理念之一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采用新思 想、新观点、新论断。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个问题:作为研读课程标准的前提,我们怎样确认这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
意义与价值
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
点教育的课程。
重要任务: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 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 的课程。
功能定位
需要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
广泛性要求。
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和拓展”,需要把握两个关系。
• 相对于高校课程的学科方式,本课程一律采用“专题”
的组织方式,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模块的框架。
• 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
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
在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中
初中:
强调成长历程 是课程建构的基 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