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第八章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学习目标:第一节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一、情绪发展•(一)幼儿的情绪功能•信号功能•创造功能•催化功能•取向功能•(二)幼儿的情绪表达•1、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幼儿园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游戏过程紧密相关;小学儿童正负面情绪的表达受动机和结果的支配。
•2、与害羞情绪表达的相关因素•新异刺激是引起害羞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人际环境中体验到的紧张是引起害羞情绪表达的原因•3、母亲的表情对幼儿感情表达的影响•幼儿的情绪表达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个体情绪反应,而是文化、社会和重要他人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情感调控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目的是减少负面情绪,从而改善人际关系。
•情感调控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能力。
•1、情感调控的分类•适应性界定方式•功效性界定方式•特征性界定方式•情感调控是情商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际社会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2、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发展•儿童从2岁起,开始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出现个体差异。
•学前儿童使用的情感调控策略的先后是:建构性策略,回避和情绪释放策略,破坏策略。
•儿童的情感调控能力随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展。
•3、学前儿童情感调控的关系研究•养育者与儿童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
•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方式对儿童情绪调控的影响•父母与孩子间关于情绪的谈话及父母本身的情绪表达•陌生人情境、恐惧情境、挫折情境等对儿童情感调控的影响•(四)幼儿的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道德情感划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道德体验。
•1、移情:情感移入,情感共鸣•儿童移情的三种能力:判断他人情感并能指出情感性质的认知能力;从他人角度出发,能够预测他人的思考和行动等预知能力;具有情绪的反应性,能够体验和分享他人情感的情绪能力。
•2、对幼儿移情能力的研究•对幼儿移情对象的研究•对幼儿移情发展的研究•3、幼儿的移情与亲社会行为•幼儿随年龄增长,对他人的情感体验、内心情感的洞察及角色承担有所提高,直接影响到移情的发展,移情成为亲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移情与分享行为、援助行为(想想?还有哪些亲社会行为)二、自我的发展•(一)自我概念(知)•“客我”的扩张(具体化的自我描述)•内在自我(3-4岁内在自我的意识开始变化)(二)自尊的出现(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自我预言的实现•新皮亚杰主义:儿童自尊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自我评价的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
•学前儿童的自尊研究总结:“全或无”评价,“依从性评价”,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用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1、自尊的测量和自尊的结构•S P P C量表•木偶访谈法•自尊结构:学习自尊、社会自尊和身体自尊•2、如何促进孩子自尊的发展•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通过有效地承担社会责任来获得。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帮助孩子建立可依赖的自尊。
(三)自我控制•横向研究:不同年龄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实验研究•延迟满足的不同策略•实验的纵向研究(追踪调查)一、性别角色的发展•(一)性别特征与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二)性别概念的发展•18-30个月,发展类别自我——穿裙子、扎辫子的是女孩;剪短发、穿裤子的是男孩。
•5-7岁时,真正理解性别是不可改变的特征并形成性别认同。
(三)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发展•儿童在明确自己的性别的同时,开始习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学前儿童对性别形成刻板印象的特点是:根据概括的规定而不是灵活的指导。
•大多数学前儿童没有意识到,与性别相连的个性特点如活动、玩具、职业、发型及衣着等并不能决定人的性别。
(四)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与性别分离•将玩具标明为“男孩的东西”和“女孩的东西”早于形成性别认同,男孩比女孩更早形成符合性别角色的玩具偏好。
•性别分离:指儿童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是圈外人的倾向。
且随儿童年龄增长逐渐显著。
此现象反映了男孩和女孩不同的游戏风格。
第二节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行为•一、社会认知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社会认知:人对社会事件的认知,是一种通过感知生活,形成表征和观念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观点采择•1、罗伯特的观点采择五等级•观点采择: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即换位思考的能力。
•罗伯特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社会故事•霍丽是一个6岁的女孩,她喜欢爬树。
在社区里,她是同龄人中最会爬树的孩子。
有一天,她爬树时不小心摔下来了,虽然没有受伤,她爸爸很担心,警告她以后不能再爬树。
后来,霍丽和她的朋友凯特一起玩,凯特的小猫爬上树下不来了。
霍丽是在场唯一会爬树的孩子,并且有能力把小猫从树上救下来,但她想起自己答应过爸爸不再爬树。
•问题:•凯特知不知道霍丽为什么会犹豫要不要爬树?•霍丽的父亲会怎样想?如果霍丽爬树,父亲会理解她吗?•霍丽是不是认为她爬树会受到父亲的惩罚?如果她爬了,应不应该受惩罚?罗伯特的观点采择五等级•2、换位思考的游戏•3、观点采择与儿童的社会行为•(二)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发展状况:4岁是情绪理解发展的关键年龄;性别差异不明显。
•推测情感:4-6岁的幼儿基本能从他人所处状况来推测那人的情感;大多数4-5岁的幼儿还是以个人曾经历过的情感体验来推测他人情感,6岁儿童不再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来推断他人的情感。
•认识情感:6岁儿童大多认为是周围的场景直接引起人的情感,9-11岁儿童开始理解情感还可能由人的内心状况引起。
•(三)对他人的行为理解•1、对一般外在行为的观察与理解•学前儿童对他的行为进行描述和解释,虽有只注意到他人外在行为的倾向,但根据熟悉程度和报告方式,也会注意到他人的内心世界。
•2、对一般行为内在原因的推测与判断•归因:判断、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
•对他人行为原因的推测•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时所进行的信息处理•对他人行为意图的判断:6岁左右,幼儿已开始从有意性或动机的推测来理解他人的行为。
•3、“信念——愿望”推理的发展•愿望是一种心理需要,信念则是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表征。
具有信念-愿望推理能力的儿童,已能认识到他人的行为并不完全依赖于愿望,信念在解释为什么这样行为而不是那样行为中具有重要地位。
丽丽希望明天是晴天,因为那样的话,妈妈就可以带她到公园玩。
但丽丽认为明天会下雨,因为昨天的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雨。
结果,第二天下雨了。
•问题:丽丽是高兴还是不高兴?奇怪还是不奇怪?错误信念实验•让儿童观看实验者与一个叫马克西的男孩一起在房间的录像。
•实验者在马克西面前把一块巧克力藏在一个盒子下面。
然后,让马克西离开房间一会儿。
当他离开时,实验者把巧克力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询问被试儿童:马克西回来后,会在什么地方找巧克力?•结论:3岁幼儿不能回答这一问题;4岁幼儿能够正确回答。
•(四)对人际关系的理解•1、对友谊的理解友谊关系的认知发展塞尔曼的儿童友谊概念理解的四阶段论•2、对权威的理解•“什么是权威?为什么要服从权威?”•戴曼的“两难情景”问题:权威的合法性/服从权威的依据•儿童权威概念发生发展的过程:•水平0(2-3岁):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权威的期望•水平1(4-7岁):基本赞同“强权即真理”•水平2(约始于9岁):一是出于自愿,二是出于被迫•(五)对社会规则的理解•1、对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第一阶段:“无规则概念”阶段•第二阶段:“成人即规则”阶段•第三阶段:“清楚认识”阶段•2、对道德规则与习惯性规则的理解•由道德判断构成的“道德规则”•从社会行为的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习惯性规则”二、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一)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1、亲社会行为的发展:4-6岁的孩子更多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
•2、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发生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指向同伴。
幼儿中班和大班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明显多于异性伙伴。
合作行为是发生频率最多的亲社会行为。
•3、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推理:•4、强化亲社会行为•(二)儿童的攻击行为•1、攻击行为: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物体(座位、机会、权利)为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社会性行为(侵犯行为)。
•身体侵犯、言语攻击、权利侵害•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具体表现•1岁左右,出现工具性攻击性行为;2岁左右,儿童间明显冲突;4岁时最多,之后会逐渐减少。
学前儿童较多采用的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是推、拉、踢、咬、抓、打、撞等;逐渐增加言语攻击。
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慢慢出现敌意性攻击性行为。
•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略)第三节幼儿期的亲子关系•一、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相对最理想)•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母可采取的最具适应性的抚养方式是共同控制,即协商而定。
二、父母意识•父母意识是指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
•母性意识的13个因素:自我丧失感,亲子一体感(最重要)•父性意识的9个因素:接纳感与责任感(最首位);育儿焦虑。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一)幼儿的“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4岁半的幼儿“自我主张”最强;“自我约束”随年龄增长而发展,6岁时,男孩的“自我约束”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二)父母的干预•立规矩与守规矩第四节幼儿期的同伴关系•一、幼儿期的同伴交往与游戏•(一)游戏的类型•1、根据社会性参与程度分类•无所用心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者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2、根据认知努力程度分类•功能性游戏•构造性游戏•假装游戏•规则性游戏•(二)游戏中的同伴关系•学前期,儿童没有固定的游戏伙伴。
•异龄伙伴间的交往二、同伴交往的类型•(一)同伴交往类型的测量方法•(二)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一般型三、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一)家庭因素•1、家长的教养方式•2、家庭的居住环境•(二)托幼机构因素•1、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2、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三)儿童自身因素•1、社会性行为•2、社会技能•(四)其他因素:如身体特征、气质类型、姓名、出生顺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