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
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
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
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
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
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
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
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
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
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
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
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三焦能“通调水道”,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
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
道利。
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
其中,“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肌,泽毛”。
,有输布精微之功;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有消化吸收和转输之用;下焦则“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肠,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有排泄粪便和尿液的作用。
三焦运化水谷协助消化吸收的功能,是对脾胃、肝肾、心肺、大小肠等脏腑完成水谷消化吸收与排泄的功能的概括。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
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