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气?气有哪两种存在形式?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
2、何谓气机?其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包括升、降、出、入四种。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如平衡失调,即叫“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有: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气闭。
阴阳学说:1、什么是阴阳?事物的阴阳属性如何确定?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体现在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有哪些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
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5)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在中医学称之为“重“或“极”。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阴阳学说如何概括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五行学说:1、何谓五行?五行各有什么特性?五行的基本概念: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3、什么是五行的生、克、乘、侮?其次序如何?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五行的相乘和相侮:相乘: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侮:反克有两种情况(太过和不及);按五行相克次序相反方向发生;《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4、五行学说如何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疾病的传变?(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脏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五脏的关系。
(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方面;其中母病及子的病情交浅,《难经经释》:“邪扶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子病犯母时病情较重,《难经经释》:“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来势比甚”;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方面;其中相乘时的病情较重,“所不胜,克我也。
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扶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为贼邪”。
相侮时的病情较浅,“所胜,我可也。
脏气受制于我,则邪气不能深入,故为微邪”。
(3)用于诊断和治疗用于诊断:色脉相合:为顺证;即青弦赤红,黄缓白浮,黑沉乃平;色脉不合:为逆证,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用于治疗: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按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扶弱;按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抑木扶土、培土治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气血津液:1、何谓气?气有哪些基本功能?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2)温煦作用:“气主煦之”、“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
”“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3)防御作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
(5)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2、营气和卫气各有何生理功能?(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
其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称膻中。
宗气以清气和谷气为主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有二: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冠心脉以行气血。
(3)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常常营血并称。
营气主要来自水谷精气之中的精华部分有营养和化生血液两方面作用。
(4)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主要有水谷精气之中的慓疾滑利部分组成。
其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3、血的生成和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血的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
血液循行的动力通过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而体现出来。
固摄由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调节。
此外,血液充盈,寒温适度,脉道通利,心气充沛均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4、津液输布与哪些脏腑有关?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来源于水谷,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于全身。
津液的功能: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5、如何理解“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概括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和血为气母。
病因:1、六淫致病有何共同特点?(1)多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
(2)可单独致病,也可相兼致病。
(3)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受邪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2.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3)暑多挟实。
(4)易扰心神。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湿性粘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津。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5)火易扰动心神。
3、什么是七情?七情致病如何影响气机?七情致病的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二是影响脏腑气机;三是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
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临床见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4、什么是痰饮、瘀血?其致病特点如何?痰饮(1)基本概念: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无形之痰”(2)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关系密切。
(3)病证特点:痰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
饮有“痰饮、眩饮、溢饮、支饮”瘀血(1)基本概念: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一是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致血行不畅;二是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致血离经脉。
(3)病证特点:疼痛、肿块、出血。
经络:1、什么是经络?经络有什么生理功能?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2、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什么?其走向和分布有什么规律?(1)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2)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
故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分布规律: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4)表里关系:按脏腑表里关系配属。
(5)流注次序:手少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3、什么是奇经八脉?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含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2)生理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较为密切。
4、督、任、冲、带四条经脉大体分布在哪里?各有什么功能?督脉、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称“一源三歧”;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围腰一周,犹如束带,能约束纵行诸脉;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下,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阴维脉维络诸阴,阳维脉维络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