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张衡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辟.邪/开辟.叨.扰/絮叨.奔赴./精思傅.会B.篆.文/编撰.骸.骨/惊骇.连累./累.召不应C.磅.秤/磅.礴积攒./攒.动脉.动/一脉.相承D.蹊.跷/蹊.径绮.丽/倚.伏便.利/大腹便.便解析:A项分别读bì/pì,tāo/dāo,fù/fù;B项分别读zhuàn/zhuàn,hái/hài,lěi/lěi;C项分别读bànɡ/páng,zǎn/cuán,mài/mài;D项分别读qī/xī,qǐ/yǐ,biàn/pián。
答案:D2.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文:写文章。
B.精思傅会..傅会:文章的经营构思。
C.其牙机..巧制牙机:枢纽和机件。
D.称为政理..政理:政治管理。
解析:D项,“政理”应为“政治清明”。
答案:D3.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③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④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解析:①“因”,于是;②“因”,用,凭借。
③“乃”,才;④“乃”,于是。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大王必欲急.臣B.时.天下承平日久杖.汉节牧羊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妙尽璇机之正.D.皆共目.之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B项,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C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A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虞延字子大,陈留东昏人也。
少为户牖亭长。
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延从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延闻其号声,哀而收之,养至成人。
建武初,仕执金吾府,除细阳令。
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
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
”宗不悦,延即辞退。
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
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二十三年,召拜公车令。
明年,迁洛阳令。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三年,征代赵憙为太尉;八年,代范迁为司徒。
会楚王英谋反,阴氏欲中伤之,使人私以楚谋告延,延以英藩戚至亲,不然其言,不奏闻.。
及英事发觉,诏书切让,延遂自杀。
家至清贫,子孙不免寒馁。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延常婴.甲胄婴:穿戴。
B.召署.功曹署:委任。
C.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诣:往、到。
D.不然其言,不奏闻.闻:听到。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的判断不妨采用代入验证的办法。
D项中的“闻”若解释为“听到”,显然句意不通,“不奏闻”应该是“不上奏让皇帝听到”之意,因此“闻”在这里应该是“使……听到”的意思。
答案:D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虞延为官刚直的一组是( )①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②以约失之者鲜矣③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④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⑤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⑥家至清贫,子孙不免寒馁A.①③④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⑤表明其勇敢有担当,⑥表明其清廉。
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答案:A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生性善良。
他怜悯被丢弃的还没断奶的堂妹,收养了她,将其养活到成年;每年的伏日腊日,他都暂时释放囚徒,让他们各自回家。
B.虞延为官尽心。
他回乡后到太守富宗手下为官,见到富宗的车服器物有很多不符合礼义法度的,便以历史人物为例劝说他。
C.虞延因被中伤而下场悲惨。
阴氏在明知楚王要谋反的情况下,特意派人私底下告诉虞延,虞延并不相信这话,等到楚王谋反之事败露,他受到朝廷的责问而自杀。
D.虞延有识人之能。
皇上非常器重邓衍,而他认为邓衍有好的容貌仪表却无好的品行,后来邓衍果然因在官职上不为父亲服丧而被黜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是“衍惭而退”(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而非“被黜免”。
答案:D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2)明年,迁洛阳令。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关键词“被”“既”“感悦”;(2)关键词“明年”“奸盗”“收考”。
答案:(1)有囚徒在家里生病,(用马车)载着自己到监狱,到达后就死了,虞延率领属官,在门外为他举行丧葬仪式,百姓为这事而感动喜悦。
(2)第二年,虞延升迁为洛阳县县令。
此时阴家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
参考译文:虞延字子大,是陈留东昏人。
虞延年轻时做户牖亭长。
当时,王莽的贵人魏氏的门客放纵,虞延带领官兵突然冲入他家逮捕了他,因此被怨恨,所以官职不能升迁。
虞延性格敦厚质朴,不拘小节,又没有乡里的赞誉。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虞延常常披铠甲戴头盔,护卫亲族,抵御劫掠的强盗,依赖他保全生命的人很多。
虞延的堂妹年龄还小,还没断奶,她的母亲不能养活她,将她丢弃在沟里,虞延听到她的哭声,怜悯她就收养了她,将她养活到成年。
建武初年,虞延在执金吾府做官,被授予细阳县县令一职。
每到一年的伏日、腊日时,总是暂时释放囚徒,让他们各自回家,囚徒们都感念他的恩德,在规定日期回来。
有囚徒在家里生病,(用马车)载着自己到监狱,到达后就死了,虞延率领属官,在门外为他举行丧葬仪式,百姓为这事而感动喜悦。
后来虞延离职回乡,太守富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请并委任他做功曹。
富宗生性奢靡,车舆礼服及装饰器物,很多不符合礼义法度。
虞延劝谏说:“过去晏婴辅佐齐国,穿鹿皮做的大衣,大衣还不完整;季文子辅佐鲁国,他的妾不穿丝绸衣服。
因为节俭而失误的人很少啊。
”富宗听后不高兴,虞延就辞官离开了。
过了不久,富宗果然因为奢侈放纵被杀。
到了被处决时,他擦着眼泪叹息说:“我后悔没有听功曹虞延的劝谏!”建武二十三年,朝廷征召虞延,任命他为公车令。
第二年,虞延升迁为洛阳县县令。
此时阴家(阴皇后家族)有个叫马成的门客,常常抢劫偷盗,虞延收捕审问他。
阴家屡次请求免除马成的罪,虞延收到一封说情的信就多打二百板子。
永平初年,有个新野功曹叫邓衍,凭外戚小侯(承袭侯爵的子弟)的身份每次都参加朝会,而他的容貌、姿态、行走的样子超出一般人,显宗看见他,回头对身边的人说:“朕的仪表相貌难道就像此人吗!”特地赐给他车马衣服。
虞延认为邓衍虽有好的容貌仪表,可是没有好的品行,不曾对他有高于一般的礼节。
皇帝已经认为邓衍与众不同,于是下令让他自称南阳功曹到朝门去。
他到了以后,被任命为郎中,升为玄武司马。
邓衍在任上不为父亲服丧,皇帝听说此事,于是叹息道:“‘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就是明智,只有皇帝难做到。
’这话是可信的啊!”邓衍很惭愧,辞去了官职。
通过这件事,皇帝认为虞延有知人之明。
永平三年,朝廷征召虞延取代赵憙为太尉;永平八年,虞延取代范迁任司徒。
恰逢楚王刘英谋反,阴氏要中伤他,指使人偷偷将刘英的阴谋告诉虞延,虞延认为刘英是藩王中与皇帝血缘关系最近的人,不相信这种传言,没有上报皇帝。
等到刘英谋反之事败露,皇帝下诏严厉责问虞延,虞延便自杀了。
虞延家中非常清贫,他的子孙免不了遭受寒冷和饥饿。
三、语言表达10.下面是关于“名人故里之争”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
要求紧扣主题,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
在文化遗产开发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和不良现象包括:打着传承名人文化的旗号争夺名人故里,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实际上是①,名人故里之争对于中华遗产经济价值的过度追求,已然将文化遗产商品化。
兴建假文物,对文化遗产进行不恰当的商业利用和运营,过度的商业炒作和破坏性开发,②;盲目举办祭拜活动,缺乏严肃性,造成传统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
一些地方肆意炒作负面文化现象、历史人物和文艺形象,产生了③,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第①处要照应“表面看是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第②处应结合前面的做法写后果,第③处可结合结尾句推知。
答案:①竞相争抢经济利益②使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③不良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