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选择题(★) 1 . 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但愿有一天,能让飘荡在都市的惆怅(chàng)乡愁消失在无数清雅的巷(xiàng)道里,而一座座江南小镇又重新在文化意义上走向充实。
B.平日的人事暄嚷、混(hún)水摸鱼、滔滔名利、尔虞(yú)我诈立时净化,在自己的鞋踏在街石上的清空声音中听到自己的心跳,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悟之中,流连忘返。
C.言论自由在哪都有边界,当年快船队老板斯特林的录音被曝(bào)光,其中的言论涉及种族歧视,随即他遭到口诛笔伐,NBA对其处以终身禁赛并强(qiáng)迫他将球队出售。
D.苏州人的脾性一发让人再也认不出来,说他们藏巧露(lù)拙,说他们忠奸分明,说他们报效朝廷,苏州人只笑一笑,园林依然这样纤(xiān)巧,桃花依然这样灿烂。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进而读懂良渚文化应是探寻中华文明绚丽瑰宝的必修课。
(甲)它并非历史教科书中被轻轻带过的一处遗址,也非地图上被简单标注的一个地名,而是五千年文明中越擦越亮的文化金名片,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申遗成功对文化保护提出了间不容发的要求。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
无论是开发还是保护都要对遗产心存敬畏。
(乙)前有厦门鼓浪屿人满为患、环境恶化,后有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引发对过度开发的批评:这些都为文化遗产保护敲响了警钟。
我们应当努力在保护遗产和弘扬遗产文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守住适度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底线。
(丙)通过游客限流、加大宣传、优配专业人员、设备等举措,用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旗帜鲜明地拒绝过度消费世界遗产。
【小题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而B.间不容发C.人满为患D.践行【小题2】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第一次火星探测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步走的任务,也就是通过一次发射,实现探测器环绕、着陆和巡视火星的计划,这在世界火星探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第一次。
B.高居票房榜首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要通过“前夜”“回归”“相遇”7个故事,再现的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7个历史瞬间感动了众人。
C.确保休假制度的执行能够落实落地,让公众有更多弹性自主、错峰出游的机会,是改变景区“人从众”现象、增强公众休假质量的首要前提。
D.一场场热火朝天的供需洽谈,一笔笔真金白银的订单协议,一款款“全球首发”“中国首展”的创新产品,这一切无不让人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有力脉搏。
二、语言表达(★) 4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天道忌盈。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
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①______。
口满,难以兑现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并侵害他人;富奢,挥金如土而被食不果腹者怨恨。
月盈则亏,盛极则衰。
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
②_______?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③______,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 5 . 下图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表信息完成题目。
(1)用一句话概括网络平台在O2O商业模式中的功能。
(2)从消费者角度点评O2O商业模式的优势。
三、现代文阅读(★★)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以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自1906年诞生至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越剧上演剧目有6千余个,虽其中杂一剧多名的情况,但演出剧目仍非常可观。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现在的一大批保留剧作大部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而鲜有90年代以后新题材的。
其中1953年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电影,被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指示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扭转了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共产党不要文化”论。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中国戏曲“虚拟”“写意”和“象征”的舞台表演和处理形式,使得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可以不受任何影响。
女小生借助于程式化的表演,从一开始就可以使自己不和被表现的人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女小生通过女人的理解来呈现的理想化、艺术化的男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
这种“性别错位”单单从形式上就极有意趣。
越剧女小生在舞台上的表演,在观众眼中更显得诗意、空灵、梦幻和飘逸。
中国戏曲舞台不存在西方戏剧美学中的所谓“第四堵墙”,中国戏曲在演出中演员和观众是通过相互交流完成一次戏剧活动的。
女子越剧独特的美,在于这种性别交互体验的唯美主义的倾向,在其所塑造的形象中,这种美甚至是一种情致,一种唯美主义追求之中的美。
不管是温文而雅的才子,还是落难的公子、落榜的士子,或者悲愤的将领、含冤的贤良,都达到一种或者优美、或者壮美的审美感觉,这些,从越剧《何文秀》《碧玉簪》《柳毅传书》《屈原》等一系列代表戏目中可以体会得到,甚至连《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这样难以传达的人物,都被越剧女小生们演绎得罕见成功。
可以说《红楼梦》的所有戏目中,没有哪一个剧种,能像越剧这样适合演绎这样一个题材。
而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贾宝玉的形象,唯有女子所扮演的越剧才塑造得出来。
(摘编自毛珂婉《从美学角度浅析越剧中的美,《文学教育(下)》2014年)材料三:不管有没有提改革,仔细比对,这么多年越剧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服装越来越漂亮,舞台布景设置越来越豪华,高科技不断引入,话剧式的写实表演味越来越浓。
这么多年,越剧的配乐也有很大变化。
现在乐队变得复杂,庞大,甚至引入交响乐。
相比之下以前的配乐简单朴实很多。
规模不大的几个人组成的乐队跟着演员的演唱,适时地拉琴敲板,看起来朴素,却配合得十分恰当自然,既有利于演员感情的表达,也有利于演员功力的展示。
现在的配乐越来越复杂,却总显得华而不实。
这种变化,或许是因为当代演员唱腔的个人特色与功力不足以吸引观众,因此需要引进这么庞大的乐队来增加吸引力吧。
伴随着配乐的改变,表达语言上也越来越国语化,丧失了越剧该有的韵味。
现在的越剧较之前变软变柔。
浙江人的性格比较温和,长相也斯文温婉,说话吴侬软语细声细语,但是温软不等于软到没有骨头。
老辈们的风格每个人都非常鲜明,没有一个缺少风骨。
除吕瑞娟老师偶有压着嗓子的唱法,其他人的声腔都打得很开,完全不压抑。
现在越剧的共同特征是声音很软,喜欢压着嗓子地唱越剧,不让声音与感情充分表达出来,故意唱得又软又柔。
戏曲的特点就是通过唱来表达感情,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跟穷困落难时唱得一个味,如何能打动观众?现在的越剧总以悲情为主,演员们善于悲伤啼哭,却不善于表现轻松与喜悦。
动不动唱得哀哭啼啼,好像越剧的精华就是哭。
在热衷啼哭的同时,还喜欢用浮夸的的动作来演绎。
老辈演员的戏却没有一场是刻意悲伤的,不但不悲伤,反而非常注重观众的愉悦感。
对观众来说看老辈演员的戏,不是看她的情节和舞台动作的幅度,而是看她的细节上的情感表达,同时听她优美的唱腔。
(摘编自《越剧的改革与变化》)【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越剧”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越剧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男女合演到以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B.越剧长于抒情,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C.越剧独特的美,在于性别交互体验的唯美主义的倾向,在其所塑造的形象中,这种美甚至是一种情致,一种唯美主义追求之中的美。
D.现代越剧唱法流行压抑着嗓子唱,声腔没有充分打开,不像老辈们的表演,全都把声腔打得很开,完全不压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剧中的小生诠释的不是生活中的男人,而是女人眼中的男人,并非完全模仿男人表演,而只是戏曲演员演给观众看的人物。
B.越剧“性别错位”的表演单从形式上就极有意趣,越剧女小生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显得诗意和飘逸,这种展示不需要观众的互动参与。
C.越剧的表演不管用小嗓子还是大嗓子唱,只有声腔充分打开了,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才能表达得充分彻底,戏才能打动观众。
D.现代越剧表演缺乏对细节的把握,一味求悲,舞台动作表演动作很大又很夸张,看起来很卖力,但却不能使观众愉悦。
【小题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越剧在新时期需要传承的另外两个方面。
(1)角色:女性演员扮演男性角色(女小生);(2)音乐:配乐简单朴实;(3)声腔:_________________;(4)情感表达:_____________。
(★★) 7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柏庄(节选)姚中华一堵老墙,连同它支撑着的村庄上的最后一间老屋,在一阵刺耳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溅起烟雾般的尘土扑向周围的断垣残壁,也扑向周边无辜的花草。
尘土弥散之后,倾圮的老屋如同给村庄画上了一个句号。
村庄不再是村庄,像大地上一枚空心腐烂的果实。
一群柏庄人,还有一只夹着尾巴的狗,仓皇而去,像逃离一场灾难。
溅起的尘土覆盖了他们留在村庄上最后一行混乱的脚印,也终结了皖北大地上一个关于柏庄村的叙事和传说。
其实,随同人群一同逃离的不仅仅是狗,还有许多柏庄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动物,走的、飞的、爬的,它们的祖先尾随着村民的祖辈而来,在村中筑巢,或是掘穴,组建家室,一代代繁衍,进行着生命的接力。
柏庄不仅仅是柏庄人的村庄,也是它们的家园。
它们把命运嫁接在柏庄人的命运上,如同树木与果树之间的嫁接,有些牵强,却一直借力生长。
同样是逃亡,只是,它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等持它们的或许只有死亡。
我无法想象柏庄人离去时的眼神。
淡定,惊慌?快意,悲伤?抑或是木然,惆怅?村庄的拆迁,远处的钢筋水泥垒起的楼宇将会接纳他们的身躯,但是否能安放他们的灵魂?无论如何,他们的眼眸里一定会装着村庄昨天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