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皇帝列表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清朝历代皇帝一览表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
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
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
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
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
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
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
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
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
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
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
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
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
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顺治是满人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注释:慈禧太后是清朝1865年—1908年实际执政者。
慈禧太后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定东陵。
通称宣统皇帝,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
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依宣国公建议,已协商为溥仪上庙号为恭宗,追加谥号为愍皇帝,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但此事尚未被中国公众普遍知晓和接受。
大事记(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间:2005-8-11 10:15:01点击:2290明15世纪江阴与靖江以东长江江面开阔,水流平缓,潮汐顶托,泥沙淤积,水下孕育起点点沙洲。
16世纪江阴与常熟两县长江水域交界处,由西北向东南显露出几片沙洲。
时人依其形状、位置和洲上植被特点称之为紫鲚沙、横墩沙、关丝沙、蕉沙。
其中横墩、关丝两沙属日后的锦丰地区。
17世纪境内水域又出现刘海沙。
因这众多小沙洲地处江阴和常熟两县之间,日后连片时统称常阴沙。
地理位置上称之为北沙。
锦丰地区北片属常阴沙。
天启年间(1621~1627年) 南沙与北沙之间汊江水域积涨起盘篮沙和东兴沙(两沙并连后称中沙)。
构成日后锦丰地区的主体。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 江阴长山以东长江南侧水域中的大小沙洲逐步并连成南沙、中沙、北沙三大块。
道光年间(1821~1850年) 江北沿江民众因土地坍江而登上北沙、中沙割芦苇、青草、垦殖谋生。
咸丰年间(1851~1861年) 海门顾七斤、鹿苑钱友芝、塘桥庞钟璐等在北沙、中沙围垦、筑圩造田。
顾七斤在刘海沙首次围圩成功,圩名叫佳境庄。
随后钱友芝在关丝沙围成砚秀庄,庞钟璐在东兴沙围得庞家圩。
同治元年(1862年) 东兴沙西港边形成集市,有日杂店、茶馆、烟铺等,这是日后西港镇雏形。
同治三年(1864年) 境内开始大规模围垦,至1874年江北岸一带农民大批迁来定居。
中沙的店岸、郁家桥、西港从西到东形成一条居民带,北沙以南兴、德安为中心形成居民点。
同治四年(1865年) 西港东建造关帝庙,正殿5间,侧殿2间,庙前栽银杏树两棵,庙祝为刘长寿。
同治十一年(1872年) 开凿十一圩港。
同治十三年(1874年) 开凿常通港,将九龙港以东的北沙地区一分为二,南属常熟,北隶通州。
光绪初年(1875年) 西港成为私盐贩子转运站和帮会啸聚之地,其时有两个帮会组织,一伙是自称“运粮帮”的青帮,一伙是自称“码头帮”的红帮。
泗港闸上人吴林宝在西港收授门徒,成立反清秘密组织“安清同盟会”。
是年,清政府在西港建立水上汛哨(相当于今水上公安局),缉查走私,维持水上交通秩序,弹压帮会械斗纠纷。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农历12月,江阴富绅赵佩荆呈请江苏巡抚院核准,在常阴沙毛竹镇建常阴沙育婴堂。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后塍天主教总堂朱季球神甫,在西港镇和南兴镇各建分堂一所。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境内尚未围垦的草滩经丈量,东兴沙1 322.83公顷,盘篮沙952.59公顷。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杨同时在西港镇首创境内新学——敬业初等小学堂。
民国元年,改称沙洲市立第二初等小学校(西港小学前身)。
光绪年间(1875~1908年) 长江北岸靖江、如皋、通州、海门等地民众大批迁居境内。
在渡口、民工集散地、交通要道和大居民点出现众多集镇。
其中钱友芝在九龙港西侧建造南兴镇,太学生丁兆庭等集资在盘篮沙去南沙渡口建造雁鸿镇。
宣统二年(1910年) 庆凝、盘篮等13沙实行地方自治,称沙洲市。
自治公所先设在青屏沙合兴镇,后迁东兴沙西港镇。
秋,沙洲市乡董局董事曹钧培(字挹芬)在郁桥创办初等小学堂。
是年,沙洲市自治议会选举,周秉中为议长,由议事会选举曹森培为总董,钱祝三为副董,黄炳南、戴惕真、俞元中等为名誉董事,由以上人员组成董事会。
宣统三年(1911年) 雁鸿镇商店遭海盗抢劫,在民众的围击下,18名海盗全部落网。
中华民国民国5年(1916年) 曹钧培在店岸镇北市梢创办沙洲市乡董局第十一国民学校(店岸小学前身),首任校长陈育贤。
民国7年(1918年) 鹿苑钱姓士绅在南兴镇创办南兴小学,首任校长张锡麒。
民国8年(1919年) 汤静山、张渐陆、徐韵琴等建办鼎丰垦殖公司,围垦北夹涨滩。
是年,汤静山、黄承祖等主持兴筑北夹第二条海坝(第一条海坝即老海坝,在大新境内),坝址在小盘篮沙的时畴圩西北与常阴沙龙太庄东南,堤长1公里左右。
民国9年(1920年) 广业垦殖公司到北夹围垦沙滩。
民国10年(1921年) 西港镇设置境内第一个邮政代办所。
是年,鼎丰垦殖公司兴筑北夹第三条海坝,坝址在盘篮沙惠民圩与常阴沙关丝圩之间。
民国11年(1922年) 沙洲乡董局委托董事曹钧培疏浚七圩港,直达福前镇。
民国16年,国家土地局命名其为一干河。
2月,常州冯益、赵陶怀,江阴祝丹清,常熟徐韵琴等组建福利垦殖公司兴筑新海坝(段山南夹海坝),翌年春筑成。
秋,鼎丰垦殖公司兴建北夹第四条海坝,坝址在盘篮沙扁担圩与常阴沙协兴圩之间,南北长1公里许。
秋,福利垦殖公司在小盘篮沙耕乐圩与带子沙合仁圩之间,兴建南夹二海坝。
民国12年(1923年) 曹钧培在店岸北市梢创办境内第一所慈善机构——保嫠局,收养孤苦寡妇,俗称“老人堂”。
是年,十一圩港成立保坍委员会,采石构筑十一圩港东西丁坝。
民国13年(1924年) 鼎丰垦殖公司在东兴沙和盘篮沙之间的浃漕五圩到蕉沙永盛圩,兴建北夹第五条海坝。
是年,福利垦殖公司兴建南夹第三条海坝,坝址在大盘篮沙盈济圩与带子沙耕辛圩之间,堤长1.5公里。
民国14年(1925年) 开掘、拓宽、疏浚十一圩港,北段接通十一圩港港口,南段接通新庄河,全长6.5公里。
翌年,国土局命名其为二干河。
是年,店岸镇遭火灾后重建,在东巷门刻有“福兴镇”三字。
民国15年(1926年) 7月31日,气温高达40.5℃,时疫严重流行。
是年,锦丰地区围垦沙田总计5.72万亩。
民国16年(1927年) 西港、郁桥等地一些知识青年投身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民国17年(1928年) 长江缉私营统领杨在田(杨老九)独资兴建锦丰镇,历时三年竣工。
3月1日,店岸福利垦殖公司农民暴动,焚毁福利垦殖公司房屋。
4月,西港镇建立商团,有枪200支左右。
9月2日凌晨,西港镇发生火灾,焚毁街房40多间,杨在山(杨老二)的5间楼房也被烧毁,损失巨大。
冬,锦丰群众起来吃大户,并与军警发生冲突。
是年,沙洲市改为沙洲行政局,后行政公所由鹿苑迁至西港“永善堂”办公。
常熟县建设局集资筹建西港乡村电话。
沙洲乡董局委托杨老二开浚西港,串通桥北港,南抵南中心河,北通北中心河。
西港富绅钱祖赓、何有文合办西港至无锡的锡北轮船公司开业。
民国18年(1929年) 西港镇设公安分局。
是年,西港镇设电信交换点,有10门小交换机。
民国19年(1930年) 春,南兴镇街北李老大家失火,殃及全镇,烧毁房屋40余间。
是年,境内首次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西港通津桥和锦丰小洋桥。
是年,锦丰镇二干河西侧创办一所发电间,供镇上照明之用。
民国20年(1931年) 国民党常熟县党部在西港镇建立区分部,严朝佑任书记。
民国22年(1933年) 杨在田在锦丰镇南市梢创办锦丰小学。
民国23年(1934年) 西港镇东设变电所,用常熟发电厂电力,供西港镇机关、商店和居民用电。
4月,锦丰地区设西港、雁鸿、福兴、关丝、横墩五乡。
民国24年(1935年) 秋,螟害严重,收成锐减,灾民时有去常熟县城闹荒。
民国25年(1936年) 筑九龙港丁坝。
民国26年(1937年) 8月至10月,西港镇附近回乡学生30余人,自发组成战时后方青年服务团,团长杨知方,服务团到锦丰、乐余、店岸等地巡回演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8月,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寓居上海的杨在田命侄儿杨行方返乡组建自卫队,有200多条枪。
秋,国民党政府修筑东界港至江阴要塞的军用公路,途径西港、雁鸿两乡(现元兴、锦西、郁桥三村)。
后因日军入侵被毁。
10月,南兴镇遭日本飞机轰炸,镇上李永昌花行等50余间房屋被毁,死1人。
民国27年(1938年) 4月至5月,国民党忠义救国军淞沪指挥部在锦丰改编杨行方自卫团,建立“忠义救国军”第二纵队第六支队,杨行方任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