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二 专题整合 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十二 专题整合 含答案

小令
何谓“小令”?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如果尤为明快精炼,就是“小令”了。

小令是词中的前辈。

因为在小令盛行的五代时期,还没有慢词。

最早的小令可上溯至隋炀帝时代的《河传》,可见小令的源起便是词的源起。

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

在唐代,跟五言绝句相类的小令是很多的,但随着词的发展,长短句独领风骚了,以至于后来便把词称为“长短句”了。

古诗的抒情方式
一、理论讲解
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抒情诗,它抒情性极强。

钱钟书用“中国抒情诗早熟”来评价古典诗词。

那么,古代诗人在诗词中是如何抒情的呢?大致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是主要方式。

(一)直接抒情
它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不足以表达强烈感受的时候,也常用这种方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
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来说,掌握诗人们的抒情方式极为重要。

因为只有把握住这一点,才能理解并体悟诗的思想感情。

对此,最主要的是抓诗词中的“情语”,即直接交待情感的词或句,如李璟《浣溪沙》中“愁”、“憔悴”、“恨”等均属“情语”,它们是解读诗词的钥匙。

二、真题剖析
(20xx·广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

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

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案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

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

三、技法规律
答题步骤: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20xx·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ɡ):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与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词现存600余首,数量居宋代词人之首。

这些词篇,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为主题,更多的是抒发他个人的报国之心声,倾诉自己驰骋疆场的渴望,表达他“马革裹尸当自誓”的决心,发泄他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气,写尽他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

无论是慷慨激昂的战歌,还是壮志空怀的悲吟,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辛弃疾的爱国情操。

应用指南这则素材可用于“爱国情怀”、“理想与现实”、“文学才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话题的写作中。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

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言语妙天下,名德冠朝绅”,可以概括他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温哥华为何要设“沈殿霞日”
香港演艺界著名人士沈殿霞女士不幸去世后,她生前定居地加拿大温哥华市市长苏利文2月26日宣布,将6月1日(沈殿霞生日)定为“沈殿霞日”,以纪念沈殿霞为温哥华社区所做的贡献。

沈殿霞在中
国是家喻户晓的演艺明星,但在加拿大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华裔移民。

一个普通人为何能得到一个外国城市专设纪念日的殊荣?
在美国、加拿大,许多只有几万、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非常热衷于设立这类纪念日,所纪念的也许只是个一生忠于职守的邮差、一个舍身救人的消防员或一个默默做了一辈子义工的老人。

沈殿霞在温哥华被纪念,并非因为其在华人演艺圈的赫赫盛名,而是由于她在当地居住期间热心参加社区活动,尤其积极投身各项慈善筹款活动。

除了沈殿霞,华人或华裔被某些外国城市设立纪念日的例子并不少。

如易建联刚到美国就收到“易建联日”这份特殊的礼物,这显然并非因为其球技,而是因为他的到来给当地原本单薄的华人社区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比之下,在人文性和社区性的层面,中国许多地方在设立纪念日上存在诸多不足。



中国也有纪念普通人的良好范例,如松江之纪念黄道婆,灌县之纪念
李冰父子,3月5日雷锋纪念日更是深入人心。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
种原本对“普通人之伟大”所作的纪念,最终往往演变成形式主义和
偶像崇拜。

黄道婆被请进了祠堂,李冰父子更变成二郎神之类荒诞不
经的神话,对雷锋的纪念日也同样在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了过于沉重
的特殊含义。



“平凡与自豪”、“公益”、“纪念”、“错位”、“偶像崇拜”
郁孤台之魂
徐南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