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ppt
3.教学中贯彻整体性原则有以下要求。 (1)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 统一 (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二)启发创造原则(积极性原则) 1.涵义: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 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 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 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 2.依据 3.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 (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四)洛扎诺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1)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的原则 。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原则体系
(1)相互联系地解决学生的教养、共产主义教育和一 般发展的任务的教学目的性原则; (2)教学的科学性原则; (3)教学同生活、同共产主义建设实践联系的原则; (4)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性原则; (5)可接受性原则; (6)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 积极性原则; (7)直观性原则; (8) 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配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和手段的原则; (9) 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选择运用各种教 学组织形式原则; (10)为教学创造必要条件的原则; (11)教养、教导和发展效果的巩固性、理解性和实 效性原则。
第三节
教学原则体系及其反思
(一)整体性原则 1.涵义:教学整体性原则包括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 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这就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 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 生良好的整体作用。 2.依据: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它从根 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总的 方向。整体性原则也是教学活动具有整体性特点的反映。为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整体观念,不断根据具体的教学任 务、教学情境适时处理好各种教学要素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 的整体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四)有序性原则 1.涵义: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 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 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 行,使受教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 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依据: 3.要求 (1)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 (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
(五)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上出 发,根据不同对象的 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 在各自原有的基 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依据:是教学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 3.要求: (1)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4)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六)反馈调节原则 1.涵义: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 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率。 2.依据:反馈调节原则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 互作用与影响规律的反映。 3.要求: (1)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地获得 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2) 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 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 (3)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涵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 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 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 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2.依据 3.要求 (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 联系实际 (3)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 (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二)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三)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 般发展的原则。
(1)准备原则; (2)类化原则; (3)自动原则; (4)兴趣原则; (5)个别适应原则; (6)社会化原则; (7)熟练原则; (8)同时学习原则。
三、当代国外学者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凯洛夫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1)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原 则; (2)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 教学上的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 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 (5) 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 (6) 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7) 在教师对班级进行集体工作的条件下,对学生 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
二、中国当代教学论专家 提出的教学原则
(一)李秉德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1)教学整体性原则; (2)启发创造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有序性原则; (5)师生协同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积累与熟练原则; (8)反馈调节原则; (9)教学最优化原则。
(二)王策三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吴文侃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吴文侃教授提出“三· 九”教学原则体系的第一和第 二层次可表示为:
教学原则体系
第一层次 教学原则
全面教育与和谐发展统 一原则(方向、核心)
主导作用与主动性 统一原则(动力)
合理组织与有效控制统 一原则(措施)
第二层次 教学原则
科学 性与 思想 性统 一的 原则
传授 知识 与培 养能 力统 一的 原则
智力 因素 与非 智力 因素 统一 原则
共同 要求 与因 材施 教统 一的 原则
乐教 与乐 学统 一的 原则
启发 诱导 与积 极思 维统 一的 原则
教学 方法 手段 优选 与综 合运 用的 原则
教学 组织 形式 的优 选与 综合 运用 原则
反馈 与调 节统 一的 原则
(五)孙邦正等人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三、教学原则的意义
(一)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 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 (二)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 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三)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 效率。
第二节 教学原则思想与教 学原则体系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原则思想
(一)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任何学习活动都要建立在学 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指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 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按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 生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四)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即教与学的相辅相成。 (五)量力性教学原则:指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 的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并据此来确 定教学知识的广度、难度和教学的进度。
第五章 教学原则
第一节 教学原则的意义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反映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 点和内 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 指导性 原理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理 教学原则不是教学规律,也不等同于教学原理。 教学规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客观存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着的。 教学原理:其本质特点在于它对教学规律的说明 或阐述。 教学原则: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不是对教学客观规 律的直接反映,这种反映取决于人们对教学客观规律 主观认识的深刻程度。
(1)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的原则; (4) 系统性原则; (5) 直观性原则; (6) 巩固性原则; (7) 量力性原则; (8) 因材施教原则
(三)吴杰教授提出的教学原则体系
(1)密切师生关系原则; (2)引起动机原则; (3)启发诱导原则; (4)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统一原则; - (5)及时反馈原则; (6)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7)科学性思想性统一原则;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9)直观性原则; (10)循序渐进原则; (11)量力性原则; (12)巩固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