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90年代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B.工业区位论C.市场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B.科林·克拉克C.配第D.熊彼特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1 / 14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A.新经济地理学派B.新制度学派C.区域管理学派D.区位理论学派4.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主要包括(A B C)。
A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B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C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区域资源条件的改善5.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包括(A B )。
A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B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C 国民生产总值增加D 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区域经济学(狭义):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2.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
3.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
(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
2 / 14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4.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六、论述题(每题16分,共16分)论述我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
具体见教材44-49涵。
《区域经济学》作业二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学说。
(×)2.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3.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主要有信贷和证券投资两种形式。
(×)4.城市成长力系数是衡量城市化的静态指标。
(×)5.俄林在《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A. C. D. )。
3 / 14A.成本最低B.环境最优C. 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益2( B )是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部分。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宏观调控机制D. 市场调控机制3.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两个区域进行贸易的基础是(C. )的地区差异。
A.绝对成本B.绝对劳动生产率C. 相对劳动生产率D. 生产要素禀赋4.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提出了(C. )。
A.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B. 要素禀赋理论C.创新理论D.人力资本学说5. 区域科技合作的内容包括(A B C D )。
A.科技研发合作B. 技术贸易C.技术转让D. 技术援助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区位因素:108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
2. 新产业区:126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3. 生产要素禀赋:142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要素密集度:142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4.5.区域经济合作:163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
答:雁行产业发展形态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实际上是一种落后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的理论。
它经常用于通过扶持幼稚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2. 简述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163.简述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
1974 / 14(1)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
(2)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
工业化本身要求资本、人口和劳动力等资源集中到一定程度,这种集中过程就表现为通常所说的城市化。
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城市化水平也高。
另一方面,城市化又推动了工业化。
这是由城市化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所决定的。
城市的主要特征是集中,集中能产生聚集经济效益。
聚集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居民和工业的大量集中产生了市场经济。
②大规模的本地市场能够减少生产费用。
③基础设施可以集中建设并广为分享利用,如交通运输业。
④某些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
⑤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⑥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发展起来。
⑦城市集中带来的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可以吸引高级管理人员。
⑧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
⑨企业的集中可以使工商业者面对面地打交道,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
⑩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动机,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简述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72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
(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
(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
(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
(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
五、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 试论述城市化的内涵与动力机制185-194城市化的内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2.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包括: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成长力。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
《区域经济学》作业三5 / 14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217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
(√)2243.基础设施属于基础产业。
(×)237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