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年级 : 高一班级 : 500班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亲爱的朋友: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Q1:你的性别是○男○女Q2:你的年龄是○0-15○16-25○26-35○36-45○45以上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0-1小时○2-5小时○5-7小时○7小时以上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很好○较好○较差○很差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没有○有但很少○经常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直接掀起网络骂战○以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实施报复○不以理会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宅男宅女○追星族○学生○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未完成义务教育者○高中生○大学生○高知识分子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身份匿名性□群体娱乐性□商业性炒作□正义心理(社会不公)□网民素质问题□法制精神文明滞后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内疚○跟我无关,别人干的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需要正确引导○强烈要求禁止○恐怖,怕被搜到○易引起网络暴力○无条件支持○说不清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政府颁布网络法律□靠个人自觉□存在及合理,不干涉□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访谈提纲时间:2017.3.7对象:丁宁目的:了解青年人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看法问题设计:1、对网络流行语的感觉2、对网络语言暴力时间的看法3、自身是否经历过网络语言暴力事件及其感受4、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5、什么导致了网络语言暴力6、什么是网络语言暴力7、网络语言暴力的发展趋势关于网络语言暴力影响的访谈文件时间:2017.3.7访谈对象:丁宁目的:了解青年人对网络语言暴力的看法刘心怡:丁宁同学,感谢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丁宁:不用谢。
刘:那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吧!丁宁同学,请问您身边经常有人说网络流行语吗?丁:对,常有。
刘:你对这些流行语有什么感觉?丁:大部分都挺有趣的,只是有一小部分说出来并不是很合适。
刘:你对袁姗姗,乔任梁事件有什么看法?丁:我想这之中存在道德绑架等语言暴力,不过我想其中带有娱乐炒作性质。
刘:你本人或朋友有发生过网暴事件吗?对此你有什么体会?丁:未曾有过。
刘:你觉得是什么导致了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发生呢?丁:大众存有的黑暗心理,国民素质的缺陷体现。
刘:你觉得我们对待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态度应该是怎么样的?丁:坚决抵制网络语言暴力。
刘:我们应该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发生呢?丁:宣传提高国名素质,从自身做起,不使用网络暴力语言。
刘:食君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坚决反对、抵抗网络语言暴力,从我们做起。
感谢丁宁同学的配合,再次感谢!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一、摘要:网络语言暴力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既有互联网自身技术性的影响,也与特定群体的“文化习性”密切相关。
当然,现代社会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心态失衡也是重要因素。
二、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言论自由1.三、引言:在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网络语言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
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即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是指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语言,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受侵害。
网络语言暴力伴随互联网的普及而出现,互联网匿名、互动的方式使得人们放松了“说话要负责”的意识。
人们在享受网络自由便利的同时,对在开放空间中如何发言、确认责任、形成规范产生诸多不适应,容易将网络变成个人“扩音器”及情绪宣泄工具。
网络给公众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网络语言暴力的出现却威胁到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其一旦越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足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导致失序格局的出现。
本课题对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借此给同学们带来帮助。
1. 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主要呈现以下表现形态:一是散布谣言等虚假信息。
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通过不负责任的恶意传播,不仅侵害当事人的名誉和人格,还会成为触发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
对一些未经证实的事件或对社会上的不满现象,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过激言论,这些语言超越了正常的理性范围,超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当事人造成极大的名誉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一旦被恶意滥用,就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一些网民非理性的传播中,它逐渐成为网络语言暴力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不看网友的评论,可能很难想象:打人者被拍手点赞,甚至被说成“怎么不打死她”;帮老师打伞的孩子被辱骂,甚至被定义为“谄媚拍马”……近年来,一些热点事件引起众多网民进行监督关注的同时,部分网民对个人信息无边界侵害、对个人道德无限制审判,甚至为了一时情绪的发泄随意谩骂、人肉骚扰,给当事人带来不可言说的伤害。
2.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其一:网络语言暴力给当事人造成直接伤害。
网民在“非理性”因素的驱使下,对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并把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
这既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
在“姜岩事件”中王菲被“人肉搜索”后,他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以及住址都被公布在互联网中。
这给王菲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和伤害。
而在“艾滋女事件”中,当事人更是遭受了直接、巨大的压力和伤害。
其二:网络语言暴力产生了无数的网络语言暴民。
近20年互联网的兴盛,恰逢中国社会经济的变革转型期,意识领域的强烈碰撞、心态的不平衡、恣意情绪的宣泄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网络语言暴力主体。
部分网民使用大量夸张、刺激、怪癖的语言,意在哗众取宠或纯粹性的宣泄。
网络语言暴力主体又以为数不少的微博大V,如“秦火火”、“立二拆四”、“薛蛮子”为典型代表。
这些暴众高扛“和平”、“理性”、“仁义关爱”的大旗,批社会热点,爆料“生猛”消息,发布或扬言发布负面帖文,揭露对方隐私,无中生有编造故事,恶意造谣抹黑中伤,使用渲染、煽动语词,他们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策略,召集网民围观,挑动民众的不满情绪。
这套策略背后是实现“谁不服我,我整谁”的野心与“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机心。
其三: 网络语言暴力造成病态的认知方式与心理结构。
网络语言暴力相较于物质性摧残,则是非物质性摧残与心理践踏。
拉康说:“无意识像语言那样构成。
”他认为在心理和人格层面是话在讲人,而非人在讲话。
可见语言对人尤其青少年心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塑造功能。
美国科学家曾有一项研究,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和报刊杂志上的正能量语言含量呈正相关。
语言强大的暗示功能由此可见,如果说消极的话语方式会给人带来消极的情绪和消极的行为方式,那么网络暴力变态的话语方式将是对人正义和平等内心秩序的摧毁,对真善美等信仰的破坏,催生出“暴虐为快”的病态心理,乃至形成嗜好网络语言暴力与借助网络语言暴力投机的病狂。
其四:网络语言暴力污染与破坏社会人文生态环境。
认清网络语言暴力对人文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十分必要。
当下,人类已经十分警惕并着手处理自身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但对人文生态环境的污染却缺乏系统性的管控。
在治理人文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不应采取如自然环境一般先破坏后治理之路,对于网络舆论这一新事物,从一开始就要抓其规范发展之路。
至今,国家虽颁布了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强力手段处理了不少网络暴民,维护了网络舆论环境,但综合性预防工作的开展还显滞后。
其五:网络语言暴力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网络语言暴力虽然发生在互联网虚拟社区中,但它是现实社会中暴力的延伸最终又会回归到现实社会中。
网络语言暴力的发生,虽然没有现实社会的暴力事件那样极端化和暴力化,但它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样值得人们关注。
网民在参与网络语言暴力事件的过程中,接触到的是谩骂、攻击等暴力符号。
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网民的心理,从而导致网民把网络中接触到的暴力信息转移到现实社会中。
3整治网络语言暴力第一,加快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及规制方面的立法。
我国宪法虽然对言论自由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其范围明显过于狭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对于此条公民言论自由的理解,从严格意义的规范解释立场出发,言论自由仅指口头发表意见的自由。
这使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和规范的范围过窄,不利于凸显言论自由的价值,更不利于对公民言论自由的全面保护。
与此同时,我国宪法对于言论自由的规制略显模糊、宽泛。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在这种笼统规定下的网络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公民行使网络言论自由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为放纵的言论自由与其他权利或利益冲突时肆意的压制造成可乘之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出台,逐步弥补了网络立法的空白,国家由重视网络安全转向保障言论自由及打击网络暴众,但总体上说,对于网络社会全面保护的法律法规仍有欠缺。
笔者建议,网络立法应顺应科技的发展,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立足中国互联网现状,加大对网络的立法工作。
若出现新型网络侵权类型,则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治理,待时机成熟时提高立法的层次。
对于有序网络环境的形成,网络运行方与管理者是重要一环。
二者若发现信息发布者涉嫌侵犯他人权利时,应主动删除相关信息或中止信息发布者权限并予以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