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心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心外科疾病护理常规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术前护理】1、了解病人心脏及循环情况、既往治疗过程、用药及有无药物过敏反应等。

2、协助自理能力较差的病人完成心肺功能、心电图、心导管、超声心动、磁共振、胸部影像及生化等检查。

3、减轻心脏负荷适度安排病人的活动与休息,对不能独立完成的活动,给予适当的协助。

保证充足的睡眠。

(1)对呼吸困难、肺动脉高压、发绀的病人及时给予氧气吸入。

(2)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鼓励病人多食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常。

(4)避免激动,保持良好心态。

4、长期应用利尿剂的病人,鼓励多食动物蛋白及含钾高的食物。

5、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6、水肿明显者,遵医嘱给予低盐饮食。

7、服用洋地黄及利尿剂者,注意副作用的观察及护理。

8、指导并教会病人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及腹式呼吸的方法。

9、指导病人缓慢深吸气后缩唇吸气,可将气管内的分泌物由下往上推,使下呼吸道的分泌物上移而咳出,利于肺扩张,预防肺不张。

10、术后由于留置各种管道,活动受限,为预防并发症,向病人讲解翻身及肢体活动的重要性。

【术后护理】1、入住监护病房,按全身麻醉护理要点2、定时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呼吸、心电图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持续心电监测,观察有无传导阻滞,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等症状,术后常规做全导联心电图。

4、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者,观察病人是否存在与呼吸机对抗,呼吸机工作是否正常等。

拔除气管插管后血气值应保持在正常范围。

5、带气管插管的病人,定时吸痰,拔管后每1~2小时协助深呼吸及咳嗽1次,定时给予雾化吸入;无法自行咳痰者,协助咳痰并观察痰液的颜色。

6、定时观察尿量的变化,是否存在因循环血量不足而造成的少尿或无尿,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7、在心电监护下指导病人进行活动,术后第一天,协助病人床上坐起;第二天可在床旁椅上坐数分钟;第三天协助病人床边走动,一旦出现疲乏、气急、脉率过快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1、针对具体病人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根据病情变化进行适当增减。

2、给予心电、血压(有创和无创)、体温、呼吸、CVP等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重症护理记录。

3、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必要时定时吸痰。

4、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

5、对于躁动病人给予必要的约束,并挡好床档。

6、做好皮肤护理,每2小时翻身按摩一次,防止压疮发生。

7、对于意识清楚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8、口腔护理每日2次。

9、尿道外口护理每日2次。

10、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每8小时总结一次。

11、严格执行床旁交接班制度。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护理【术前护理】1、协助病人完成心、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项检查。

2、心力衰竭的病人,遵医嘱应用多巴胺、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扩张药物进行治疗,待好转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前一天复查心电图与血清电解质。

3、严重肺动脉高压的病人,遵医嘱持续静脉滴注硝普钠,同时间歇或持续给予氧气吸入。

4、有明显贫血或低蛋白血症者,遵医嘱给予输血。

5、发绀严重的病人,遵医嘱术前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以稀释血浆和纠正酸中毒。

术前一周开始间断吸氧,并保证休息。

6、冠心病病人术前3-5天,停服抗凝剂、洋地黄、奎尼丁、利尿剂等药物,给予氯化钾口服。

7、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病人,观察血压、血脂及血糖的变化。

【术后护理】1、体外循环后,待病情稳定后送入监护室。

运送途中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2、病人至监护时后,立即监测心电图或心电示波、动脉压、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接通静脉压测压管和各种输液通道。

并观察尿量、心包和纵膈引流管是否通畅等。

3、定时监测神志、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

4、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心排量和体、肺循环阻力、周围循环状况等。

5、监测心包纵膈引流量、波动情况及尿量等。

6、听诊双肺呼吸音。

7、监测动脉血气、血清电解质和血常规等。

8、观察肺部变化及气管插管的位置。

9、维持循环稳定,根据病情遵医嘱补充血容量,加用或加大正性肌力药物用量。

10、术后常规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根据动脉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

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和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和湿化。

11、停止辅助呼吸时病人应神志清楚、循环稳定、无室性心律失常、无继发性出血、无肾衰等并发症。

12、长时间辅助呼吸者(>72小时),定时放松气管插管气囊,长时间机械辅助者氧浓度不宜超过40%。

13、拔出气管插管后,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必要时行鼻导管吸痰,面罩吸氧。

14、持续监测心电变化,遵医嘱处理心律紊乱、维持心率在80-100次/分。

15、遵医嘱利尿、补钾,维持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16、保持心包和纵膈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量和性质。

引流量少于100ml/d时可拔除引流管。

17、定时观察体温和血常规的变化。

18、其他同胸部手术后护理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病人护理(一)P DA护理【概念】是指存在于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先天性异常通道,位置在左锁骨动脉远侧的降主动脉峽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

【评估要点】1、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2)是否有青紫,何时发生、与活动、哭闹的关系,是暂时的还是持续的。

3)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4)活动后有无呼吸困难、乏力、气促,易出汗发绀等。

2、生长发育状况3、家长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1、按心血管外科病人一般护理要点。

2、术前护理按心脏病人术前护理要点。

3、术后护理(1)呼吸机辅助呼吸,待病人完全清醒后可拔除气管插管,改用口罩雾化氧吸入。

但合并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高压下降不满意时,需延长呼吸机辅助时间。

(2)拔除气管插管后,定时协助病人翻身,并配合有效的胸部理疗,鼓励其深呼吸、咳痰,防止肺不张。

(3)早期常出现暂时性血压升高,为防止输入胶体后血容量增大,原则上不输血或血浆等胶体制品。

(4)观察病人有无高血压脑病、视力损害、左心衰竭及肾脏损害等症状。

术后血压应维持在正常或偏低水平。

血压高时用微量泵输入硝普钠,输注过程中检查局部皮肤有无药液外渗。

并根据血压状况调整微量泵输入速度,更换时要迅速准确,避免操作不当引起血压波动。

(5)血压高,遵医嘱给予处理。

(6)重度肺动脉高压的病人,遵医嘱持续给予镇静剂,防止高血压危象。

(7)定时挤压胸腔闭式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和温度,若引流速度过快,管壁发热,立即通知医生,并作好二次开胸止血的准备。

(8)拔除气管插管后嘱病人发声,若发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防止病人因饮水误吸,继发肺部感染。

饮食以普食、米糊等黏稠食物。

4、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封堵术)护理要点(1)术后平卧24小时,穿刺部位沙袋压迫12小时。

(2)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渗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定时听诊心脏杂音,尤其注意是否已消或重新出现的杂音。

(4)观察尿液颜色及睑结膜颜色的变化,发现溶血现象,及时通知医生。

【健康指导】1、术后1个月内禁止剧烈体力活动。

2、遵医嘱按时服药。

3、结合病情,适当安排活动。

4、按时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感冒。

(二)房间隔缺损护理【概念】指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先天性发育不全,遗留缺损而导致的、存在于两心房之间的异常通路。

【评估】1、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

(2)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

(3)有无口唇、甲床发绀、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等心表现。

2、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3、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1、按心脏、血管手术病人一般护理要点2、术前护理(1)注意保温,预防感冒。

(2)对房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者,吸氧2~3次/天,每次30分钟。

(3)遵医嘱及手术要求做好术前准备。

3、术后护理(1)术后早期控制液体的速度及量,定时听诊呼吸音,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2)低心排综合症多见于术前心功能差、年龄大或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者,保证血管活性药物准确、及时的输入,并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尿量及末梢循环情况。

(3)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常见为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结性心律、房颤和房室传导阻滞。

密切观察病人心率、心律的变化,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处理。

(4)结合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5)对活动不便的病人,及时给予生活上的协助。

4、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封堵术)护理要点(1)封堵术前至少2天开始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封堵术前应进行核实。

(2)术中随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感染,并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3)由于封堵器的导管从右心房进入,易诱发心率失常,常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心房颤动等,定时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4)若病人突然出现胸痛,发绀、气急、呼吸困难等肺动脉栓塞症状,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5)手术多在房内操作,气栓、血栓或其他栓子有可能经右房进入循环引起偏瘫、失语、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注意病人瞳孔的变化,对刺激的反应及肢体活动情况。

(6)术后卧床24小时,局部伤口沙袋压迫6~8小时。

(7)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8)做好抗凝治疗与护理。

【健康指导】1、了解自己心功能情况,所用药物的作用、剂量、服用时间、注意事项、副作用等。

2、避免剧烈的体育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度。

3、食营养丰富的易消化饮食,适当控制盐的摄入。

(二)室间隔缺损护理【概念】指室间隔在胎儿期因发育不全,在左右心室之间形成的异常交通。

【评估】1、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

(2)有无心跳加快、乏力的表现。

(3)有无口唇或甲床发绀、呼吸急促等表现。

(4)营养状况。

2、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3自理能力。

【护理措施】1、按心脏、血管外科手术病人一般护理要点。

2、术前护理(1)帮助病人尽快适应病房环境,减少恐惧、焦虑。

(2)注意保温,预防呼吸道感染。

(3)遵医嘱对呼吸急促的病人,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4)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少盐饮食。

(5)向病人及家长讲解术后进行有效呼吸、咳嗽和排痰的重要性,并教会其配合的方法。

(6)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

(7)保证充足睡眠,稳定情绪。

(8)术前1天晚灌肠,数日晨禁食水。

3、术后护理(1)按麻醉、手术方法不同,按常温或体外循环术后护理要点。

(2)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心率减慢时,静脉输入异肾上腺素及心肌营养药物。

如术中已安置临时起搏导线,应启动起搏器,并进行监护。

(3)术后出现室性早搏>6次/分,遵医嘱静脉给利多卡因,必要时可重复3次,然后用2:1或3:1的利多卡因维持静脉点滴。

(4)肺动脉高压的病人,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肺高压危象的发生。

(5)术后早期应控制静脉输入晶体液量,以1ML/(KG·H)为宜(6)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心脏畸形护理1)室缺合并肺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做好肺动脉高压的护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