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分析
一、陈旧而贪图安逸的就业观念不利于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
为了促进就业,各高校始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与现实严重脱节。

比如,有的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过程中“求安稳”,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铁饭碗”。

这种观念促使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用人单位的性质,把目光放在机关单位和大型的国有企业,对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单位往往不屑一顾。

有的毕业生怕吃苦,这是一种贪图安逸就业观念。

由于此种观念作祟,在就业的过程中,自然把目光集中在地理位置比较好的东部城市和薪酬比较高待遇比较好的企业单位,而这样的企业单位需要的是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的成熟型人才,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不但在学历上不符合要求,还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实在是力不从心和望尘莫及。

而有就业需求的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的农村,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不优越,所致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环境比较艰苦,大学生往往是不愿意前往。

这种怕吃苦、贪享乐的心理,一方面造成一种消极就业和等待就业的心态,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到企业、下基层没几天就离职,成为失业者,离职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企业环境差、工作累、管理严、适应不了倒班制度等等。

在以上就业观念指导下,多年来,“无业可就”、“有业不就”的矛盾局面一直并存,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更是随处可见。

二、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厚,技术能力不足,造成就业缺乏竞争力
据调查,省属二本及以下的院校,很多学生自爆是边玩边学的考进了大学,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自由散漫的习惯和贪玩的心理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在自由宽松的大学环境里极度的膨胀,大把的时间被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处朋友谈恋爱,白白地的浪费掉,而当他们茫然地度过大学生活,却发现学到的知识少得可怜。

临到毕业找工作面试之时,面对招聘人员提出的有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可谓是一问三不知。

加上不注重实践积累,技术能力也较差。

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很难获得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聘用,失业在所难免。

三、不良的就业心理影响下,部分大学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
就业竞争的挑战与压力,复杂而多元化的就业环境,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毕业生无法排解,因而产生了种种不良的就业心理。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顺风成长,很少经历社会磨练,面对顺境,很容易夸大自己的优势,感觉自己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既好高骛远又缺乏远见,低不成高不就。

大学生就业是双向选择,尤其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今天,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和岗位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大学生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挫折失败在所难免,可是偏偏有些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不起,在压力和挫折面前,不能客观的看问题,焦虑、自卑、自负冷漠、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和愤愤不满,不能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迎接就业的挑战,导致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影响就业的成功。

四、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没有明确目标,导致部分毕业生就业失

我国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每个人都自始至终在围着“中考指挥棒”和“高考指挥棒”转,进入大学之前,中国的孩子几乎没有一点儿职业观念,缺乏职业准备;进入大学之后,本来对职业规划应该有紧迫感,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年就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

就像有的职业规划师所指出的那样:“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可实际情况是:大学生们在大学的一、二年级里,却觉得职业与自己相隔甚远,往往忽视规划自己;进入大三、大四,当学业和就业的压力同时袭来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所措,头脑空白,不知道怎么规划未来。

根据一项调查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这种状态下的大学毕业生又何谈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体验、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当大学毕业季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盲目地参加招聘会,这种情况导致就业的过程中,方向不明,路子不清,无所适从,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聘用,或者就业搁浅,或者勉强就业后不久离职,就业后又很快失业。

五、依赖心理严重,缺乏独立性,择业主动性不足而错失就业机会
在我们国家,学生的教育无不是围绕中考和高考“指挥棒”在转,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上了大学仍然有很强的依赖性,独立性和主动性都非常差,在就业过程中,他们表现出极强的“等、
靠”的依赖心理,不会主动去了解和适应就业市场;不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依靠自身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会积极主动地收集与求职有关的各类信息;不会主动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在择业目标选择上,缺乏主见,依赖心强;将择业寄希望于父母的社会关系上,使自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这样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者因为积极主动性不够、准备不足,致使面试屡次遭受失败,或者干脆错失就业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多年来,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试图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供强力而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我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症下药”,既然“就业难”有很多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所致,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从大学生本身抓起,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改变其就业观念,培养其独立和自主能力,消除其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增强其职业规划意识,更主要的是加固其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其技术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培养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正如温家宝总理说过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一个人的生计,而且关系一个人的尊严。

参考资料:
[1]任云.从大学生就业观念看大学生就业难[J].基础理论研讨,2010.
[2]崔淑琴.2009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徐霞.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J].法制与社会,2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