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农业、工业 知识点

高中地理 农业、工业 知识点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的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即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各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自然因素:
(1)气候:a、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我国南蔗北菜等。

b、影响耕作制度,如我国东北西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地区一年三熟.
(2)地形:a、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b、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布,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而有所不同。

(3)土壤: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茶树适宜酸性土壤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交通运输:商品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3)劳动力: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呈反比;
(4)政策: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发展;
(5)科技:科技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如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等;农业良种的培养,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农业运输条件、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3、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如修筑梯田、玻璃温室等;
保鲜技术,冷冻船出现,使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区位条件:a、夏季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b、平坦的地形,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c、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3)特点:a、小农经营(规模小)b、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c、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d、水利工程量大;
(4)发展措施:扩大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大科技投入。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国家: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
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b、便利的交通运输;
c、地广人稀;
d、高度发达的工业;
e、先进的技术;
f、商品率高;
3、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干旱、半干旱气候面积广大地区;美国、阿根廷大牧场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养羊;
(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3)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a、气候温暖,天然草场优良;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距海港近(布宜诺斯艾利斯),促进牧场的商品经营;
(4)发展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4、乳畜业
(1)分布:在大城市的周围;
(2)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
(3)西欧乳畜业的区位优势:a、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b、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的生长;c、城市化水平高,居民以肉奶等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

5、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分布:西南部和东南部,东南部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2)特点:耕作业与畜牧业并重,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牧者有其地"的鼓励政策等;(4)发展措施:实施“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实行牧草与作物的轮作;改良天然草场为半人工草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保持畜草平衡。

该区的限制条件是水源,解决水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主要工业区位因素:原料、燃料、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
2、工业指向类型(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⑴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原料产地,如:制糖厂、水果罐头厂、水产品加工厂、炼铁厂
⑵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市场,如:印刷厂、家具厂、啤酒厂、汽水厂、食品厂、炼油厂
⑶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廉价劳动力,如:电子装配厂、普通服装厂、鞋帽厂、包带厂、
玩具厂
⑷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动力(能源)基地,如:炼铝厂、化工厂、炼钢厂
⑸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高校与科研基地,飞机、精密仪表、集成电路制造厂
3、污染严重工业的区位选择:
⑴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应设置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垂直郊外,例: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炼油厂
⑵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水源地与河流上游,例: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炼油厂、化工厂
⑶固体废弃物的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几个概念的关系: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⑴工业联系的形式:生产工序联系、空间联系
⑵工业集聚的作用:(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协作;减少运费与能源消耗)
→降低生长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的)
⑶工业地域的性质:
①发育程度低的:联系简单,面积小,潜力小,如:面粉厂、糕点厂等
②发育程度高的:联系复杂,面积大,潜力大,如:钢铁、石化、机械等,易扩展成工业城市
5、工业分散:⑴美国:东北部→南部、西部⑵德国:北部→南部
⑶俄罗斯:欧洲部分→亚洲部分⑷日本:中部分别向南、北部
6、传统工业区:
⑴代表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⑵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⑶主要特征: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⑷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⑸发展变化:存在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开始衰落,并经长期改造
7、鲁尔工业区:
⑴区位优势:A、丰富的煤炭资源;B、离铁矿区较近;C、充沛的水源;
D、便捷的水陆交通;
E、广阔的市场
⑵衰落的原因:A、生产结构单一;B、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C、世界性的钢铁过
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⑶综合整治主要措施: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E、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8新工业区:
⑴新工业代表性工业:高技术工业;传统轻工业.高技术工业(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核工
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遗传工程)
⑵意大利新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的特点:A、中小企业为主;B、轻工业为主;
C、集中了大量同类相关企业
D、生产高度专业化
E、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⑶美国“硅谷”工业区:
①高技术工业的特点:a、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b、工业增长速度快、产品更
新换代周期短c、研发费用占较高比例d、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②硅谷发展的区位因素:a、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b、气候宜人c、交通便捷
d、全世界人才的高地
e、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f、创新环境和创新文
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