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吕振华
作者:凌晨
班级:2007级园林一班
学号:20073551
橘子洲绿地规划调查报告
时间:2010年4月28日
地点: 长沙市橘子洲
目的:为了让我们对园林绿地这门课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我们对橘子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
内容:
为了对园林绿地有一个更加系统的认识,班上组织了去橘子洲考察的活动。
接连几周的阴雨天气后的晴天显得弥足珍贵,再加上周末更加促进了大家出行的欲望。
坐在前往橘子洲的的
车上看着湘江边上的沿江美景,阳光照在身
上暖暖的,长沙城市的风光一览无余……一
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我们在湘江一桥下了车然后步行前往就在
桥中下方的橘子洲。
在桥上,橘子洲的全景
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拥挤的人群中挤了十几分钟,终于来到了
橘子洲的入口,入口处人潮涌动,显然这个这次考察橘子洲(其实是去了两次),感慨良多,收获不少。
了解了绿地系统的分类与结构布局,园林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种类和设计手法,把课堂上老师讲的园林造景构图与手法和实地景观联系起来,还认识了种类繁多的乔木、灌木和花草等。
橘子洲做得好的地方,这里,大家都说得很多了,我就不在赘述溢美之词。
针对一些设计的不合理,不完善、或者有待商榷之处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下面对这些思考进行简要叙述。
一、“头重身轻”?
很多游客上洲之后,直奔“主题”
的“冲”向橘子洲头的观江亭,或者毛
泽东巨像,路上匆匆的行人居多,停下
来休闲的比较少——在“非均质”的橘
子洲上,如何保持相对平衡,而不是两
头过“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否
则,橘子洲的“休闲性”则大打折扣,
其“文化性”占绝对主导地位。
一、橘子洲是典型的带状绿地,南北长约4.7公里,在这么长距离的景观流线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较大的重复性,同样质地、同样颜色、甚至同样尺寸的石阶、木廊架、石花坛等人造景观重复出现,加上洲上地形平坦,仅上面电瓶车游览道和下面人行环洲亲水步道两个典型景观空间,过于单一。
二、虽然洲中部分设置了一些历史建筑,不过大部分不对普通游客开放,或者只是对特殊人群“有偿”开放,给人一种“公馆”的感觉,导致人们不愿意停留。
三、植物配置不完善:
大型灌木(3-4m)和中灌木(1-2m)缺乏,在景观中,打灌木犹如绿墙,能在垂直面上构成空间闭合,划分出多层次的空间,而且顶部开敞,给人明亮、欢快感。
还有很重要的另一方面,大灌木可以用来做为视线屏障和私密性控制。
缺乏围合程度高的私密空间——这恰恰也是造成游客不愿意在中部分长期逗留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我们发现多半人们喜欢在电瓶车道与亲水步道的绿坡上休憩,因为这里由于地形的因素使其只对河道开敞,私密性较高的缘故。
二、“巨像”合理否?
高达32m的巨像是否尺度过大?这个问题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从“文化性”上,32m并不见得是一个很大的尺度,然而从城市空间、生态环境上是否合理,恐怕并不见得如是。
当代这种巨型伟人像已运用的很少。
尽管毛泽东无可争议的作为一代伟人,备受瞻仰,但是方式一定要是像五、六十年代么?能否注入时代精神?
“巨像”以其32m的高度(相当于10层楼)伫立在洲中,是否影响到湘江两岸的视线通
廊?是否影响到城市天轮廓的完整?河西的交警大楼已经破坏了山水洲城的天际线,让人扼腕叹息,市民都不希望这种事情的覆辙。
三、“亲”不到水?
可能是受季节性洪水影响较大的缘故,走在最近江的部分——亲水步道上都给人感觉“亲”不到水,悠悠北去的湘江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背景。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设计者做到让
游客时时都可以“戏水”,安全固然重要,
但用铁和石质栏杆把洲紧紧“箍”住,却
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另外,洲上也有小水池,不过尺度过
小,和两侧的江水也没有呼应,所以不能
起到交相辉映之效。
这里除了最南端能看
到河流分叉、映带左右的景象,在其他地
段看到的景色和沿江风光带又有多少不同,那人们难道舍近就远?
在亲水道上,看到有些人翻越栏杆,沿着栏杆外侧下面一级一级陡峭的基石跳上轮渡,我不禁想,这些“安全”的铁栏杆真的“安全”吗?
四、“生活”去哪了?
为什么我们总是批判“假古董”,不仅仅是建筑构造上的粗制滥造没有古建筑的内涵和精髓,更重要的是缺乏古建筑的场所的内在联系。
一座古建筑不仅仅有它的柱、梁、椽、檩、斗拱等元素,更重要是它的内部孕育了独有的生活习俗、审美取向。
失去了这些,建筑等于徒有形式,空架子。
橘子洲上的居民全部被迁走,这种做法
我不赞同。
EDAW的《长沙湘江滨水去及橘子
洲景观概念设计》里说:必须将坍塌破损的
旧城区全部拆除,才可能实施诸如标志性的
湘江走廊这样的规划方案。
对此,也很多专
家不尽赞同。
我认为将橘子洲的居民全部被
迁走,不仅缺少生活气息,更无疑是一种资
源的流失。
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多样性的流失,橘子洲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岸上的居民肯定是不尽相同的,生活在山、水、洲上和城里的居民生活方式组成了长沙特有的生活方式。
其次,是一种旅游资源的损失,尽管他们住的很凋敝、尽管他们过的很简朴,但是如果游人见了,会不会有所感悟,有所恻动?当然,重新规划的绿地景观与那些所谓的“凋敝”、“破败”不兼容,但是,能否有一种能兼得的方式,既符合新的规划,也能保留旧的生活方式。
如果洲上还有居民,想想夜晚橘子洲上灯光点点应和零星的星光和河中缓缓晃动的皎洁月光,那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意境啊!
五、人性化?
虽然打着“超人性化”的名号,不过我却没有发现很人性化的设计(不排除是未完全完工的原因)。
反而我特别留意了下,位于电瓶车道和亲水步道中间高度的公共厕所没有无障碍设计:坡道和残疾人专用便池。
另外,地面铺砖也没有盲道设计。
此次考察,还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的就是橘子洲的交通状况,特别是湘江大桥南侧引桥
处交通十分混乱。
尽管橘子洲的对外交通
本来就比较单一和紧张,但是场地内的欠
规划则加剧则放大了这种交通滞后带来的
不协调。
驶入车流、驶出车流、停车场、
人行流线都应规划好,社会公车辆、私家
车、外来车也应根据数量协调好线路和停
放,把相互干扰较少到最小。
在洲上,鲜有指示牌,路边几乎没有休息坐凳,垃圾筒也少之又少,可能是因为没有完全完工的缘故,不过这些配套公共设施不应施工滞后。
橘子洲作为长沙城市特点的一大特色,作为城市绿地园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的开敞空间,在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视觉上的通透性、层次上的丰富性、氛围上的文化性、环境上的生态性和区域上的标志性。
显然,在层次上的丰富性和环境上的生态性这两点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政府以及相关规划工作者能意识到,并听取群众意见,把橘子洲建设成为有特色、有底蕴、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