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西江月阅读答案15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江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江月阅读答案1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注:①写此词时临安失陷②刘辰翁:别号须溪,南宋庐陵人③狂:七夕狂欢1.词人描绘了七夕节怎样的情景?这样写的用意何在?(5分)2.下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写七夕的狂欢的情景。
七夕的夜晚,孩子们都在试穿新装,他们不分男女,仍是狂欢如旧,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
2.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是梦境:表面上写梦境,写天上的的银河,实际上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了桑田。
沧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
江山易主,这不是桑田之变。
实是天凉心凉,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已经使我愁苦的两鬓如霜。
以虚写实,虚实相生,表达了作者经历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
赏析《西江月新秋写兴》是南宋词人刘辰翁的作品。
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这首词是作者借七夕来抒发自己寄寓故国之思。
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景象。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二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
低昂,是起伏升降的意思。
上句说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等天象变化,依然像从前一样。
似旧二字,意在言外,暗示人间却与自然界的景象不同,发生了巨大变化。
暗逗结尾两句。
下句说人间儿女也象从前一样,狂欢欢度七夕。
成狂即包似旧之意,言外有无限感慨。
在词人看来,经历过人间沧桑巨变的人们,新秋七夕,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人们竟依旧狂欢。
这种景象不免使词人感慨万千。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处处试新妆原是当时七夕风习,也是上文所说儿女成狂的一种突出表现。
人们几乎误认为这种处处新妆的欢庆景象为人间的天堂了。
正如上文儿女成狂寓有微意一样,这里的人间天上也含有讽刺意味。
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沦陷后的故国山河,已成为人间地狱,而眼前的景象却竭然相反,仿佛人们早已忘却家国之痛,叫人无限悲痛。
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时间飞逝,不经意间,感到新秋凉意,原来夜深了。
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梅一样。
上句写出一位重重心事的老人久久坐着默默无语,几乎忘却外界事物,下句将长期怀念结果与一夕相思的现境联接在一起给人以时间飞逝的印象,用以突出表现作者深深的思虑。
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结拍写七夕之梦。
上句暗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下句以银河切新秋。
诗人梦见在海底超越枯桑,又梦见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这里虽明为纪梦,实为借梦来表达对于世事沧桑与人事巨变的感受。
这两句尤其突出全文寄意。
结末二句起到了画龙点眼的作用。
有此二句,不但上片儿女成狂的情景讽慨自深,就连过片的新凉、相思也都获得了特殊的含义。
作者以自己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抒发了自己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是这首词构思和章法上的基本特点。
西江月阅读答案2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张孝祥①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结合全词,说说“此心到处悠然”中“悠然”二字所蕴含的情感。
(4分)(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两句加以赏析。
(4分)参考答案:(2)(4分)①看惯世事后的无奈、淡漠。
②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到愉悦怡然。
(各2分)(3)(4分)天水相连辽阔深远,沙鸥飞翔其间。
(1分)诗人运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手法,(1分)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1分)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1分)西江月阅读答案3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这首词刻画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3分)2.“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①身处逆境;②乐观自适;③随性洒脱;④热爱自然。
(任意三点得3分)2.①虚实结合:明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暗写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2分)②通过写景营造出清冷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1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③“弥弥”“隐隐”使用叠词,两句对仗工整,在形式上构成美感。
(1分)西江月阅读答案4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评析]:词描写的是一幅农村夏夜图。
首联: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颔联: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
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
尾联:正常语序为:“路转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1、下面是辛弃疾《西江月》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側面烘托极为动人。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側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C、上片写晴,下片写雨,“七八个星天外”等两句,描写了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也隐寓词人退隐生活中内心的不宁静。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倒装句式的句子。
见,通“现”。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的意思是,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
2、①上阙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②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词人的所闻所感,清新活泼,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西江月阅读答案5西江月(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其二)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1.这两首词内容表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12.这两首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11、其一侧重表现贾宝玉行为、性格(脾气)的“偏僻”“乖张”(1分)。
其二侧重表现贾宝玉不学无术的“无能”和“不肖”(2分)。
这两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赞美和褒扬(2分)。
12、这两首词运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反语,明贬实褒,似嘲实赞(2分)。
表面上是用世俗的眼光批判贾宝玉,句句是对他的嘲笑和否定(2分),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2分)。
西江月阅读答案6【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l 分);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2、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 字内)。
参考答案: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3、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参考答案:七八个星天外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参考答案:嗅觉听觉点出季节,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从身边的感受入手,让人感觉审在其中,也使得词作鲜活写出静中之闹。
反衬出夜色之静,衬托出了作者的高兴的心情。
5、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表大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的心胸。
6、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7、这首词描写的是()季节,从(),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
参考答案:这首词描写的是(夏季)季节,从(鸣蝉。
稻花香,蛙声),看得出,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把黄沙道写得(充满生机)。
8、其中表明词人畅谈丰收的欢快之情,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的句子是?参考答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9、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意思是()参考答案:“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名,即题目“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意思是晚上在黄沙道上行走西江月阅读答案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1.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是()人A.南宋B.北宋C.南唐正确答案:A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题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