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拓展性阅读资源

拓展性阅读资源

拓展性阅读资源【拓展阅读材料】提供参考书目:1.崔峦《求是崇实鼎新——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崔峦男,大学学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

是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以后的各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者或主要起草人。

参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工作。

参加编写或主持编写多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任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及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供海外留学生子女使用的《标准中文》教材主编。

此外,主持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语文教学论》等教材及若干教育图书,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数百篇。

应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及各省市之邀,作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数十场,获得好评。

主编的教材及其学术观点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有广泛影响。

崔老师的文集,鲜明地体现以下特色。

一、处处闪烁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唯物辩证法是一切思想方法的基本法,坚持把辩证法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

在崔老师的文章中,处处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求是、崇实、鼎新,是辩证法的精髓,也是崔老师文集的价值所在。

文集中的求实、就是不为已有结论所禁锢,也不为时尚所左右,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象看本质,探索母语教育规律;文集中的崇实,就是立足中国大地,母语实际,解决母语教学的实际问题,并把探索总结的母语教学规律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力求教学有效;文集中的鼎新,就是不固步自封,做到与时俱进,既继承优秀的教育传统,又能兼容并包,从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中吸收营养,丰富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

比如,“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科书”,因为符合新课程理念而倍受推崇。

但如何超越?在课改初期却缺乏理性的思考。

如果只有目标,没有措施,哪来的超越?如果措施不当,更可能南辕北辙。

2003-2004年在《小学语文教学》连载的《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明确提出,“要否定教师为中心,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要防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又放弃教师主导作用的情形出现”;“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要否定课堂为中心,反对把师生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语文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但课堂教学仍然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否定“三个中心”,实现“三个超越”,就必须有“三个立足”,文章中的“要防止”“要用好”“要大力改进”,就是告诫我们要立足“发挥教师的作用”“要立足用好教科书”,“要立足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在当时的舆论对“三个超越”的宣传几乎一边倒的情况下,只有在辩证法的视野中来审视,才会有对“三个超越”的从众思维定势的突破。

“三个立足,三个超越”,才更接近新课程的实质。

像这样的思辨,文集中随处可见。

比如,对学科性质的论述,教育创新的论述,都令人叹服。

二、见证课程改革的历程如果把文集中的文章按发表时间排序后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改革特别是第七、八次的课程改革是怎么发展的,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可以清晰地看到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和九年义务课标实验教材的不同特点,以及后者的发展。

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说明》《学习试用修订版大纲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等文章,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课程标准对大纲的继承与创新,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能更自觉地摒弃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更自觉地继承母语教育传统,并积极地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技能,形成教学智慧。

又如,《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实验研究报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的主要特色》《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导学系统》等文章,可以使我们更透彻了解人教版教科书的特色以及与时俱进的特点,科学把握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策略于方法,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同时,能牢牢把握教学要求的底线,能运用更符合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

就是使用其他版本的老师,也是可以从中得到借鉴,触类旁通,取长补短的。

三、普遍适用,深入浅出文集中不少文章,写于课改以前。

这些文章,既适用于当时,对当前及以后的课程的实施,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如,写于1983年的《最重要的不是记住结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点建议》,《讲读教学要致力于“导”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一点建议》,从标题就可看出,文章的观点就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不仅在当时为老师解了惑,现在读来,仍感十分亲切。

又如,写于1997年的《评课的标准是什么》,其中提出的评课的四条标准,“教学思想是否端正”“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思路是否清楚,教学结构是否合理”“语文训练是否优质高效”,是当下纠正浮躁课堂的清醒剂。

文集中的每篇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没有教育教学术语的堆砌,更不屑用一般人看不懂的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借以炫耀著者的博学。

很深奥的理论,都能用浅白的语言表达,用字尽量通俗,句子尽量简单,行文却不乏可读性,使老师看得懂,喜欢读,用得上。

即使是比较少接触教育教学理论文章的老师,也不会对文集中的文章感到害怕或厌烦。

总之,阅读文集,能使我们如沐春风,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水平,还学到思想方法,促使我们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既满腔热忱,又保持理性,尽可能地避免失误。

2.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吴立岗男,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外国中小学教育》杂志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他在80年代初首创的“小学作文素描训练”已被公认为是国内最备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之一。

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获上海市第一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专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小学作文教学论》、《小学作文素描教学》、《苏联教育家改革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吴立岗作文教学研究文集》等。

《小学作文教学论》特点有三个:一是把作文教学从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二是把语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活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作文教学,使作文教学有一个比较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三是努力地将文献法、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科研方法,运用于作文教学的科学研究,使作文教学论文这门应用科学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目录如下:第一编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提高学生素质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一、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和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一)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二)小学教育存在的弊端二、新一代公民素质的全面发展(一)“素质”的广义教育学概念(二)充分开发儿童身心发展的潜能(三)全面提高儿童素质和充分发展个性三、作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二)亟待改革的作文教学第二章构建科学的小学作文训练序列一、古今中外的作文训练序列(一)我国传统作文教学中“先放后收”训练序列(二)老解放区“读写结合”作文训练序列(三)近年来我国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探索(四)近年来国外小学作文训练序列探索二、以儿童语言交际功能为主线构建作文训练序列(一)活动心理学原理(二)系统训练第三章制订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一)激发社会性动机(二)“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规律二、尽早实现说话训练向书面作文的转化(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差别(二)为书面作文提前起步创造条件三、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一)激发情感和情绪是作文训练的突破口(二)培养智力技能是作文训练的保证四、通过课外阅读为作文训练提供智力背景(一)课外阅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二)科学地组织课外阅读是提高作文能力的重要条件五、创设师生合作的教学环境(一)师生合作是作文训练的强大动力(二)关键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做作文训练的主人……第二编小学作文实验教学设计吴立岗教授认为: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

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一线老师关注的事情。

很多老师教学多年,但面对作文也是无从下手。

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走了很多弯路,有不少误区:课改前,我们关注作文的训练,很多老师进行反复的、机械的训练,使得学生感到作文的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提倡给学生更多自由习作的空间,关注学生的真实情感的表达,但很多老师让对学生的习作放任自流,缺少指导和必要的训练。

对此,著名语文专家,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师谈了自己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思考。

(参见《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第9期)吴立岗教授指出,当前作文教学要两手抓:一是抓自主拟题、自由作文,二是根据培养基本功的要求,抓好作文训练。

两者要辩证统一。

吴教授指出前苏联的作文教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写,谁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能写几句就写几句,不要给学生设置框框,要让学生“自由创作”,要让他们有充分的空间和余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与我们的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很接近)但是赞可夫缺忽视“双基”的训练,因此拉德任斯卡雅为代表的语文专家,对赞可夫的教学体系提出了科学的,辨证的认识,对其优点采取兼容并包,对其缺点提出批评。

拉德任斯卡雅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太少”提出严正批评。

她指出,这些老师怕讲得太多会束缚学生思维,就要求学生完全独立地去写。

拉德任斯卡雅认为,放任自流不可能培养写作能力,“中小学生很需要教师得帮助,教师不仅应该提出合适的,符合学生兴趣的题目,而且应该教会他们完成这个写作任务”。

吴立岗教授还指出我们的习作指导首先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年段不同的习作训练形式。

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敏感期”(蒙台梭丽在她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也强调了儿童不同时期的敏感期,遵循儿童的敏感期,采取适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儿童的学习更有实效。

)进行教学。

低年级是儿童想象活动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最佳习作训练形式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入“敏感期”,其习作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有明确表达需要的实用型作文。

吴立岗教授对作文教学的思考对我们一线教师会有很大的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