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络腧穴学总论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重要经穴, 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 又名“十二原”。
(三)络穴
络脉在由经脉别的出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为络 穴。它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
(四)背俞穴
1.含义: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称为“背俞 穴”,以脏腑名称给各自的背腧穴命名
2)十二经别络: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分出,
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别络从鸠尾分出散于腹部。
督脉:别络从长强分出散于头背。
2020/10/29
脾之大络:从大包布于胸胁。 17
经络腧穴学总论
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十二经脉在表里的联系 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的经脉联系
(四)十二经别
含义:十二经脉“离、入、出、合”别 行部分。是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阳阴阳阴带冲督任 跷跷维维脉脉脉脉 脉脉脉脉
2.特点:有具体循行路线;无直属的脏腑;无表里关系; 无逐经相接的关系;除任督二脉无所属的穴位
2020/10/29
16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 十五络脉
概念: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加之躯干部的任
脉、督脉各一条络脉,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 络脉。
特点:1)分布体表,属经脉在体表的连属部分。
主要内容
1.经络与腧穴的概念和发展史
2.经络的循行分布、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病候、生理功能、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腧穴的分类、定位、主治、刺灸方法等。
第一节 经络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经络的含义、经络系统组成和分布。 2.掌握经络的基本作用。 3.熟悉经络的临床应用。 4.了解经络系统形成和发展,历代的代表著作。
八会穴
( 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 气聚会的8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 (eight confluent points)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八脉交会穴表
八脉交会穴图
(九)交会穴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者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20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020/10/29
21
经络腧穴学总论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
(一)诊断 1.分经辨证 2.经穴诊法
(二)治疗 1.循经取穴 2.药物归经
第二节 腧穴总论
教学目标:
1.掌握腧穴定义及特定穴 2.掌握腧穴定位及主治规律 3.了解腧穴命名
作用: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 2)扩大经穴主治范围。
2020/10/29
19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五)经筋与皮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分布筋肉关节的体系。其作用
是约束骨骼,维护关节运动;充实十二正经在体表的部位。
十二皮部:是十二 经脉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分区,十二
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
2020/10/29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阴 足
足三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5、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食指


鼻旁 胃 大趾

心中
心 小指 小 内眦 膀 小趾 肾
胸中
2020/10/29
包 无名指
三 外眦
肺中
14
胆 大趾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奇经八脉
1.含义:“奇”和“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 不同的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2020/10/29
31
经络腧穴学总论
B 活动标志
指各部关节、肌肉、 肌腱皮肤随患者活动而 出现的空隙、凹陷、皱 纹、尖端等。
2020/10/29
32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骨度分寸法
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大小、长 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标准。
(三)手指比量法
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
1.含义:指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 腧穴,统称五腧穴。
2.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阳井金,阴井木” 井荥输经合
阳金水木火土
阴木火土金水
阴经五输穴表
经脉名称 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少 商 鱼际 太 渊 经渠 尺 泽 中冲 劳宫 大 陵 间使 曲 泽 少冲 少府 神 门 灵道 少 海 隐 白 大 都 太 白 商 丘 阴陵泉 涌泉 然谷 太 溪 复溜 阴 谷 大敦 行间 太 冲 中封 曲 泉
2.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基本与脏 腑位置相对应
3.与脏腑关系:脏腑之气直接输注于各自的背俞穴; 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反应在背俞穴
4.临床应用:治疗脏腑疾病、官窍疾病
(五)募穴
1.含义:脏腑经气输注于胸腹部有一组穴位,称 为“募穴”。
2.临床应用:偏治六腑病;俞募配穴
(六)郄穴
(四)简便取穴法
合谷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 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 点取穴
2020/10/29
35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五、特定穴
含义: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并 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原穴、络穴、
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
胸腹背腰部:背俞穴、募穴;
全身:八会穴、交会穴;
(一)、五腧穴
下 前线
足少阳胆经
肢 中线
足太阳膀胱经
后线
2020/10/29
8
经络腧穴学总论
2、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在体表
手三阴经分布上肢内侧,手三阳经分布上肢外侧 足三阴经分布下肢内侧,足三阳经分布下肢外侧
其前、中、后的顺序是:太 阴、阳 明在前; 厥 阴、少 阳在中; 少 阴、太 阳在后。
内踝尖上8寸以下: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例如:三阴交:肝脾肾的交会穴,归属于足 太阴脾经
五、腧穴的作用
1)协助诊断:扪穴诊病;探穴诊病 2)腧穴防治作用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整体作用
2020/10/29
51
经络腧穴学总论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2、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在头面部
阳明经行于面、额部 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后头 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2、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在躯干
手三阳行于肩胛部 手三阴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阳: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足三阴均走胸腹
3、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 阴经属脏,络于相表里的腑 阳经属腑,络与相表里的脏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
2020/10/29
28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腧穴的命名
29
经络腧穴学总论
2020/10/29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体表标志法 (2)骨度分寸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一)体表标志法(解剖标志定位法)
A 固定标志
人体五官、毛发、 爪甲、乳头、脐窝、骨 骼等皆有一定的位置, 可以作为取穴的标志。
郄,有空隙之意,是各经气深聚的部位。大多分 布四肢肘膝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十六郄穴。除足阳 明胃经的梁丘,都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
应用: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急性病症
(七)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的六个腧穴。 “合治内腑”《灵枢.邪气脏腑病邪》
(八)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1、十二经脉的命名
• A 手足 • B 阴阳 • C 脏腑
阴阳
手太阴肺经 足少阳胆经
手足
脏腑
2、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四肢部
阴经(脏)
阳经(腑)
循行部位
手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上 前线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肢 中线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பைடு நூலகம்
后线
足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2020/10/29
23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一 腧穴定义
腧 穴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所在,
也是针灸推拿及其它一些外治法的部位。
2020/10/29
24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奇穴 (3)阿是穴
2020/10/29
25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一)十四经穴
1.含义: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上的腧穴。
井穴 荥穴 输穴
手足之端 经气所出 掌指或跖指关节之前 经气流行 掌指或跖指关节之后 经气渐盛
经穴 合穴
腕踝关节以上 经气正盛 肘膝关节附近 经气由此深入
水的源头
水流尚徽,未成大流
由小而大,由浅到深 水流变大,畅通无阻 江河水流汇入湖海
3.五腧穴临床应用 1)本经补泻 2) 异经补泻 3)远治作用
2.特点:有名称、固定位置、归经、主治 反应各经及所属脏腑生理病理变化
2020/10/29
26
经络腧穴学总论
(二)经外奇穴
1.含义:有一定穴名和位置,但不列入十四经 系统的腧穴。
2.特点:有穴名和固定位置,但无经属。
2020/10/29
27
经络腧穴学总论
(三)阿是穴
1.含义: 又称“天应穴”,是指患病时,在身体上暂 时出现的压痛点或反应点。
一、经络含义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是指联系脏腑 肢体、沟通内外、贯通上下、运行气血、 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络是 “经”和“络”的统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