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讲稿《经络腧穴学》课程讲稿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经络腧穴教研室授课教师: 授课期间:计划学时:11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授课对象:针推专业学科概述针灸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最初只是古人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扩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那么什么是经络腧穴学,研究内容又是什么,1、概念经络腧穴学是研究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脏腑气血相互关系及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和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应用针刺和艾灸及其他刺激方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腧穴,通过调整经络脏腑经络气血来治疗疾病的一适应症门学科。
针刺等刺激是通过腧穴、经络来发挥作用的。
2研究内容经络腧穴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腧穴——定位、解剖、作用、主治、操作。
经络——循行路线、生理、作用、病理、病候。
3经络腧穴学形成与发展(1)起源:我国氏族公社时期,跨越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整个新石器时代,针具最初是用石头制成的,称为砭石,用来针刺腧穴治疗疾病。
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出土了一根长约4。
5CM的石针,经鉴定,确认是古代的针刺工具——砭石。
古代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山海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 又如〈素问。
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灸的发明,是在人类知道运用火以后,与针一样,也是古人生活实践过程中发明的。
当身体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时,因为火的烘烤而缓解,出现了“熨而痛减”、“灼而快然”的情况,故认识到熏灼也可以治疗疾病。
并逐渐认识到易于点燃,活力温和,芳香走窜的艾,作为灸材,发展成为艾灸。
拔罐,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兽角“角法”(2)理论形成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针具的制作也越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竹针、骨针,铜针等,针具制作水平的提高,使针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经验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古人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逐渐上升到理论。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主要记录了经络的循行,从文字气象看,该书应该早于〈内经〉。
到〈内经〉时期,通过当时医家的收集整理,写成〈内经〉一书,〈内经〉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实际上,除却其中的论述基本中医理论的内容,余下的针灸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如汪机《针灸问对》所言:“《内经》 1治病,汤液醪醴为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他则明针法,无虑十八九。
”实际上,作为《内经》,其中的立法及治疗多是针对针灸而言。
因此,称《内经》是一部针灸专著并不为过。
其中对涉及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法、治疗均有论述,针灸理论在其中已经比较完善。
这说明针灸的理论形成阶段已经完成。
(3)发展阶段大约成书于汉代的《难经》补充了《内经》奇经八脉、原气的论述,提出了八会穴,对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作出了解释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立349个腧穴,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录针灸医方109条,99为灸方。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首创“阿是穴”、“指寸法”,五色“明堂三人图”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制造2座铜人模型,直观教学、考试医生王执中,收集南宋以前针灸精华撰《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压痛点诊治疾病。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明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撰《针灸大成》,及《内经》、《甲乙》之后的又一次总结明徐凤《针灸大全》,祥评针灸各种手法汪机《针灸问对》李学川《针灸逢源》强调针药并重、辩证取穴,361经穴,当今教材所录用自《内经》产生至唐宋时期,是针灸的平稳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针灸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明堂的整理,腧穴数目从《内经》后增长了许多,而且出现了经络的图示。
二是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这一点从腧穴主治的不断扩展中可以看出。
而且,针灸的治疗也从单穴向多穴发展,治疗的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
三是出现了系统的针灸教育,如唐时的太医署开始设有针灸教育,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十人,针工二十人,针生二十人。
针博士掌教针生以经脉孔穴,使识浮沉滑涩,又以九针为补泻之法。
”宋时对唐时的针灸教育又进一步完善,将针灸分为针科和灸科,并铸成铜人供教学和考核之用,促进了经络腧穴理论的统一和针灸学的发展。
(4)兴盛阶段元明时期是针灸继《内经》以后又一兴盛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一是针灸理论的又一次大总结,此以《针灸大成》为代表,该书对元明以前的针灸进行了总结,涉及针灸的各个方面。
二是针法发展迅速,在对《内经》中的针刺手法进行继承的基础上,阐明了进针、行针、补泻手法的具体操作。
并出现了许多复式手法。
三是按时刺灸理论发展迅速,子午流注等按时刺灸法均产生于此时。
此时期的兴盛一致延续至清早期。
四是针灸著述空前增多,针灸名家滑伯仁、王国瑞、高武、汪机等均有著作传世。
(5)衰落阶段清代后期,清廷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名,禁止针灸在太医院的应用。
针灸只能在民间流传。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曾下令废除中医,使针灸更受到打击,因此,该时期的针灸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
只是解放区的针灸因得至我党的支持而有所发展。
2(6)复兴阶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相应的中医政策,使针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于50年代初成立了针灸的研究机构,对针刺麻醉、经络理论、镇痛机理、刺灸法结合现代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
各中医院校多设有针灸专业。
全面向世界推介针灸,使针灸的对外交流十分频繁,针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也相继成立了针灸的教学及培训。
美国目前正准备将针灸引入大学及科研机构中。
4学习要求针灸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以身试针,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以后才会有真正的了解。
鉴于此,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大家二人一组,在点穴、针刺试针中相互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针灸的操作。
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节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论一、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
经,《说文》:“织从丝也。
”从之义,《韩诗》云:“南北耕曰由,由即从也。
”故“织之从丝曰经”,因而经当有上下直行的主干之义。
又经通径,路径之义。
络,《说文》:“絮也”,加工成线义,即今联络之义,也就是网络联系的意思。
最初将经络联称者是口问篇,言:“经络厥绝”。
由于《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编布全身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经络的起源经络的起源可以归为二方面:一是独特的医疗实践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偶然因素发现了针或火的刺激可以治疗疾病,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部位被固定下来,随着针灸、按摩经验的积累,治疗疾病的体表固定部位被发现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针灸所产生的“气行”反应也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故部位和部位之间的联系就逐渐被认识,由点至线的现实,就是经络概念产生的基础。
二是气血、筋脉概念的形成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古人通过对显示于体表的血管的认识而有了脉的概念,这一点从字的古字中可以看出,《说文》云:“血理分斜行体中者。
”《说文系传》进一步说明为:“五脏六腑之气血分流四肢也。
”由此他们有了血脉、筋脉的概念,如《管子。
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
”经络的名词出现在血脉、筋脉之后,是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的概念。
故气血、筋脉概念是经络名词出现的来源。
3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其年代相当久远,总而言之,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形成的,具体包括以下诸方面:1、针灸等刺激及气功产生的经气感应和传导的现象观察一是古代医家在针灸一定部位时,病人会有酸麻胀等感应,而且这些感应还会传导,此种传导可看成是经络的循行。
如《内经》所言的“气至”、“气行”即是指此。
二是古人在气功练习时,常常觉得体内有气沿着一定的线路流动,这种线路也是经络感应的径路,故也是形成的依据之一。
2、腧穴主治功效的归纳分析,有序的排列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腧穴的主治范围也越来越广,将其整理归类,可以发现主治范围相同或相似的腧穴常常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而这条线路上所出现的证候又同该线路腧穴的主治一致。
因而由着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而产生了经络联系的概念。
3、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临床实践中可以发现,当有的疾病发生时,在体表可出现一些线状的病理现象,如红丝疔真心痛。
循经压痛、结节、丘疹、色泽变化等。
这些病理现象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型反应之一,并由此推理而与经络联系,因此也是经络形成的依据之一。
4、解剖及生理现象的发现虽然受古代礼教的限制,古代的解剖不会象现在这样普遍,但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解剖实践,如《灵枢。
经水》云:“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又如《灵枢。
脉度》:“而古人最初对经络的认识是在筋脉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解剖也经络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见,经络的形成既有经气传导和腧穴功效的总结,也有解剖、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的推理。
它们共同构成了经络形成的基础。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
从形成至今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雏形阶段此一阶段主要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标志线,此前为经络发展的雏形阶段。
经络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帛书各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一般观点认为,从其文字看,其时间应远早于《内经》中的”经脉篇”,其中除记载了经脉的循行外,还记录了病候,虽然有这些内容,但与“经脉篇”的内容系统性相比较,却有较大的差距,其经脉循行不与脏腑相联系、只有十一条经脉。
因此,将其称之为经络的雏形阶段。
2、经络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以《内经》《难经》的成书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经络学说成熟的主要表现有:A、十二经脉在人体内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相联系,十二经脉的相互联系,循环流注。
B、经络的病理、病候。
4C、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作用。
D、论述了十二经别、经筋、络脉、的分布与作用。
E、经脉的长度。
F、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及临床作用。
3、经络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历代对经络的循行不断细化,与腧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络的循行不在是单纯的孤独循行,而是有了腧穴的串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