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文段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④子何恃而往_______9、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四、日攘一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11、解释划横的字:1、是非君子之道()()2、以待来年然后已()12、翻译下面句子:(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是非君子之道。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五、睹雁烹燔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3、解释划横线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1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15、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究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
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译文: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
” 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译文:以前有个人看见雕雁在天上飞,想挽弓将它们射下来,说:“(要是)射下来了就煮来吃。
”这人的弟弟争辩道:“停在地面时猎取的雁适合煮来吃,飞翔时射下来的雁适合烤来吃。
”两个人就这样争吵不休,便去请社伯评理,社伯让他们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
于是他们再去找雁,但是雁已经凌空飞走很远了。
参考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4.(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5.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6.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7.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8.①边境。
②到。
③反而。
④所以。
9.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0.对比,立志。
11(这)(做法)2、(停止)12:(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13、牵引应当烧寻找14、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15、三个人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4-7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至9题(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
②方:正在。
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④奚为:何为,做什么。
⑤御者:车夫。
8、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至12题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席上食菱食:欲以去热也去:仕于南方仕:席上啖菱啖:我非不知此知: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其人自护其短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1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至16题楚人有卖其珠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注:①椟(dú):木匣②桂:肉桂,椒:花椒③辑:连缀④玫瑰:如玫瑰花色的美玉⑤鬻(yù):卖13、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造成了什么结果?请用原文回答。
(2分)14、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谁?(1分)15、文中最后一句议论批评的是哪个人?这个人错在哪里?(3分)成语“买椟还珠”在如今一般用来说明什么道理?与故事本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4分)参考答案一【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