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本次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填在第Ⅱ卷的密封线内和机读卡上。
2.将第Ⅰ卷答案填在第Ⅱ卷的指定位置上,在试题上答题无效。
第Ⅱ卷直接在试卷上作答。
3.考试结束,请将机读卡和第Ⅱ卷交给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2006年的冬季气温相对以往达到一个新的峰值,这种异常的现象被称为“暖冬”你认为造成今年冬天“暖冬”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的发展排放大量的废热引起B、臭氧层空洞的扩大导致到达地球太阳紫外线增多引起C、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的表现D、地球气温的变化是波动起伏的,今年恰处在气温的高峰期2、下列概念中,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A、宇宙—太阳系—银河系B、太阳系—地月系—地球C、太阳—木星—哈雷彗星D、河外星系—太阳系—地球3、在我们考试这一天,太阳直射点A、在北半球,并向北运动B、在北半球,并向南运动C、在南半球,并向南运动D、在南半球,并向北运动4、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读“20元人民币版面图案”(图1),回答5—6题。
5、该版面景观表示A、桂林山水B、长江三峡C、杭州西湖D、九寨沟风光6、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图1A、流水侵蚀作用B、海浪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7、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A、三圈环流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季风环流8、下列天气现象中是由暖锋造成的是A、春雨连绵B、夏季雷雨C、秋高气爽D、丰年瑞雪9、关于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叙述正确的是A、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B、海洋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C、南半球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最低月是8月D、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10、在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上,下列那一条纬线穿过的自然带类型最多A、0o 纬线B、23o26’ SC、40o ND、66o34’N11、以下有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错误是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要素和整体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是不变的是整体性的表现C、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制约D、我国扬州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北京时间2005年10月8日11∶50,南亚次大陆发生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克什米尔地区(北纬34.4°,东经73.6°),震级7.8级。
12、南亚克什米尔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A、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因此地壳不稳定B、该地受冰川侵蚀明显,因此地壳不稳定C、该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地壳不稳定D、该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因此地壳不稳定13、长江流域人口数量首次超过黄河流域的历史事件是A、三国时期青徐地区大旱B、唐朝安史之乱C、北宋南迁D、清兵入关《史记·五帝本纪》中写到:“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聚是村落,是乡村;邑,是居民点,有市之邑是城市的雏形;都,是早期的城市。
回答14-15题。
14、最早的乡村聚落形成于A、工业革命时期B、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大分工时期C、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时期D、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时期15、关于城市起源叙述正确的是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城市出现于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城市是由集市逐渐转化形成的④最初城市的功能是商品的生产中心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6、下列地理事物关系对应正确的是A、欧洲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B、美国大城市中心——少见现代化的高楼大厦C、中国古代都城——以皇宫为中心D、欧美城市——教堂位于风景优美的郊区17、近年来,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其需大量投入的是A、资金和技术B、土地和劳动力C、厂房和机器D、化肥和农药广西平果县以丰富的铝土资源为基础,发展了氧化铝和电解铝工业,这将会吸引铝电缆、铝铸件和铝连轧等加工工业在此集聚。
据此回答18-19题。
18、这些企业在此集聚的目的是A、组建高科技产业基础B、满足当地对铝制品的需求C、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D、资源共享和追求集聚效益19、当地电解铝工业发展的能源优势是A、火电B、水电C、核电D、风能20、某建筑工地不分昼夜地打夯,散装水泥露天堆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乱扔,这样会对周围居民造成A、有毒气体、有害废水、噪声污染B、有害废水、噪声、大气粉尘污染C、噪声、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污染D、大气粉尘、固体废弃物、辐射物污染21、下列区域中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最低的是A、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B、美国中央大平原的玉米生产C、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牧场生产D、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22、下列物资的调运其交通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是A、天津到包头一万吨海盐——海运B、硅谷到东南亚电子芯片——航空C、荷兰到上海大批郁金香——海运D、新疆轮南到上海天然气——气罐车23、“战斧”式巡航导弹是美军装备的一种超精确、多用途、全天候的巡航导弹,专门用于攻击陆地和海上重要目标,海湾战争一役大出风头。
其主要得益于A、IT 技术B、RS 技术C、GIS 技术D、GPS 技术24、区域的特征有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②④25、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是A、使用一次性产品B、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C、分类回收、利用垃圾D、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26、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从自身做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学习,立志等参加工作以后接受环保教育B、拒绝购买环境标志产品C、增加消费,促进流通D、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27、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取水位置是A、丹江口水库B、淮河上游C、长江江苏扬州段D、三峡库区28、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是A、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B、轻工业发达C、城市化水平过低D、城市化速度过慢29、20世纪60年代,在东亚出现的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原因是A、降低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B、环境优美C、科技实力强D、交通便利30、西气东输对于用气地区的环保意义在于A、把资源优势变为区位优势B、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C、改善大气环境D、增加就业岗位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如果你认为正确,请选择“A”;如果你认为错误,请选择“B”。
1、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因此一般将耀斑作为太阳活动的标志。
2、褶皱全是压力作用形成,断层全是由拉力作用形成的。
3、人类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部分,包括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
4、由赤道到两极的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因为热量不同导致。
5、城市“热岛效应”是因为城市功能区里最基本的是工业区。
6、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基本特征,却没有明确的界线。
7、黄土高原东临太行山,西接日月山,南俯长江,北靠天山。
8、日本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很少,所以其环境人口容量一定不大。
9、我国广大农村虽然既搞种植业的同时又饲养一些家畜,却不能算是混合农业只能作为家庭副业。
10、我国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减少资源的消耗,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Ⅰ卷答卷栏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题号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第Ⅱ卷(综合题共30分)三、综合题41、据“世界各大洲工业CO2排放量示意图”、“世界CO2排放量最多的十国柱状图”及有关资料,回答:(12分)《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的。
该议定书规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8%,日本6%。
(1)图中CO2排放量最多的三个大洲是、和。
(3分)(2)上图所示十国中,CO2人均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_ ,最少的亚洲国家是___________ 。
(2分)(3)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是,其能源消费结构以为主。
(2分)(4)你认为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将会给世界沿海城市带来什么影响?(2分)(5)你认为有什么可行的方法减缓全球变暖?(3分)42、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18分)资料:回顾过去,我国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
为了提高农业产出一方面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另一方面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造成土壤侵蚀和荒漠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
荒漠化和荒漠化威胁的土地达260万平方千米,各种农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为:氮40—50%,磷10—20%,钾30—40%。
这种大量和过度使用化肥的状况不仅对土壤造成污染,也使土地板结、硬化。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原因是:(6分)问题①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②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问题③___________,产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________%,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除大量使用化肥,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分)(3)材料中“使土壤变的板结”的原因是使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________结构,使土壤保持水肥的性能减弱,肥力____________ 。
(2分)(4)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屡屡发生,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5)“三北”防护林可以对上述环境问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起到控制作用。
(2分)(6)材料中“对现有土地过度使用”主要指(多项选择)( )(2分)A、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不合理灌溉B、半湿润地区的陡坡垦耕C、草原地区实际载畜量大大超过理论载畜量D、滥伐森林,给土地“剃光头”答案第Ⅰ卷答卷栏第Ⅱ卷(综合题共30分)四、综合题41、(12分)(1)亚洲、欧洲和北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