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市一等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融合

小学音乐教学论文市一等奖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融合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融合摘要:“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

而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

“情”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它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境。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启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领会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感受音乐,融入音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情感以情施教激发融入一、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贯穿于音乐的始终,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

情感在音乐中占据主导地位,没有情感的音乐是空洞的,乏味的。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具备了表现情感的意识,就会在学习时全心身地投入,运用各种技能技巧,主动地创造美妙的音响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的表现能力,满足他们的自我表现欲望,还能增强学生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唤醒丰富的情感心理活动,使器乐演奏、声乐演唱,包括理论学习都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因而,如果只注重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和技巧等技术层面的教学,而忽视对音乐情感的启发和培养,不但会使学生的音乐发展潜力受到限制,还会影响教师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感受各种情感,并且要将各种情感要素的感受过程同音乐技术的学习同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体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通过具体的演奏形式才能更好地演绎音乐作品,逐渐融入美妙的旋律,真正体验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情感涵盖了一个人的感悟力、自制力、刚毅力以及与人热忱相处的交往能力等内容,情感由自我感受、自我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反映选择五个部分构成。

情感也是一种智能,它是完美人格高尚情操的集合。

情感是先天性带有的,但情感品质不是先天自有的,而是教育实践的结果。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应是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

音乐教学需要学生有移情共鸣的敏感力和自我表现力,需要反观自身的体验与表达,而且情感在音乐效能方面,起着知识技术价值导向的作用。

音乐作品,重在表现情感。

无论什么体裁、题材的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爱憎情感。

音乐创造者与音乐接受者之间,或者说音乐接受者与接受者之间要达到相互的了解,靠的是音乐,而这种音乐,我们可以比喻为“语言”。

这种“语言”,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音乐语言”。

构成音乐语言的要素有许多种,其中有四种最基本的要素,即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

这些是作曲家们最基本的元素,作曲家们通过灵感赋予每个音符不同的内涵,音符根据节奏交织在一起,透过旋律,集中地表现作者特定的情感,可以呈示音乐作品的内容,并完成音乐语言的传递功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艺术交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语言的传递是通过教师范唱、范奏的引导来实现的,教师带着备课时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所获得的情感去范唱、范奏,会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深刻化,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只有通过教师生动、形象、准确、富有情感的音乐语言把学生带入到作品中去,使他们融入角色,切身感受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全面领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其次是课堂语言的情感化。

课堂语言与音乐语言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

再次,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情感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那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的教学活动培养健康美好的情感呢?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情感内涵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以下4方面来培养情感:1、诠释作品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品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

为此,我们音乐老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

但是,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即使作品的固有形式已在很的啊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作为情感外部情绪的可能性,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由于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开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

例如,我们在教唱《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小学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忖词唱的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中蕴涵的对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时,就需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

教师点击课件,边播放旧中国报童苦难生活的影片资料,边告诉学生这首歌是作者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的苦难命运而呼喊不平。

在这首歌中抒发着对报童深沉的爱和同情,对旧社会强烈的恨与抗议。

通过老师动情的讲述,很快打开了同学们的情感世界,为感受《卖报歌》艰难悲愤的音乐情绪做了积极的铺垫,以情引情,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投入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当然,有的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却不是十分显而易见的,它必须依赖于对它的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的领悟和体验。

如小学音乐第十册《黄河大合唱》这一课,我们事先布置学生到图书馆`到网上搜索`了解作者洗星海的生平事迹,课中老师深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在黄河边考察,看到黄河梢工与波浪搏战的情景,从中领悟到了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搏斗的伟大精神,于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之后,洗星海用了六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部显示民族精神,民族风格的乐曲,乐曲吸取了地方民歌特点,运用了劳动号子`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再现了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历史,迸发出了民族奋斗的精神火花,激励着中国人民为解放而奋斗`抗争。

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作品的情感之光,以丰富的表情手段展示给学生,打开了学生情感世界的大门,教学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动语言,引发学生情感投入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

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

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

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

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

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有感情的范唱,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准确理解和表现,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歌唱学习的兴趣。

面对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熟读几遍,弄清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歌词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和音乐中各种表情记号的意义。

在结合歌词的音节、声韵而有感情地朗诵,借以熟悉词句的韵律感,也为演唱中正确的咬字、吐字打下基础。

通过朗诵,演唱者使无声的歌词变成活跃、生动的有声语言,帮助学生找到语感和语言的动态美,发掘和领会词曲作者的创作歌曲过程中的强烈感情。

只有在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真情表达。

有了理解才可能感受,有了感受才可能有感而发、有感而唱、以情动人。

3、创设情景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我们音乐老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

除了应有挖掘素材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

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如在教学、《大雨小雨》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大雨,哗啦啦;小雨,淅沥沥;哗啦啦;淅沥沥;小草笑嘻嘻。

老师抑扬顿挫,有声无声的声音,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配上常用的手势语言:拍手,拍腿,跺脚等,不但烘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而且在做动作的过程中也让学生记住了歌词,把学生领进了春雨沙沙的真实情感世界里面。

又如,在教唱歌曲《长江我的家》这一课时,老师有意识地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创设相应情景,使整堂音乐课产生浓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以景生情,情景交融。

通过颂唱母亲河,激起学生的爱国热忱,关注母亲和、爱护母亲河、保卫母亲河。

4、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他能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兴趣和积极参与音乐创作的意愿。

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良好的情感状态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去实现,还应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创新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创造,放手让他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开展自己的想象,大胆地进行音乐创作及创新活动。

这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上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创新成果问世,然而细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发明者所采用的创新方法,无非是"加减法"、"重组法"、"模仿法"、"迁移法"等许多创新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步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去"发现"这其中的奥秘,并对这些创新方法加以总结、学会运用。

如:在指导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时,教师将准备好的“ XX X|X XX| X X| X -||”节奏卡片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形成含有四个小节的节奏谱,教师提示学生用重新排列这些卡片的方式创作新的节奏谱。

这个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了解并尝试了创新过程(重组法)。

再如:指导学生进行旋律创作时,教师要求学生在“ 32 35 65 63 | 5 53 5 - |”后面续写两小节,有的学生感到困难。

这时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从老师给的两小节曲谱中‘抹'去一些音,把剩下的音调整时值后,用来作为后两小节呢?”经过讨论,学生也能较好的完成创作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