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功能1.土地的概念:土地为多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定义不同。

2.土地的特性:自然性;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沃度的差异性;土地利用的可更新性;土地位置的空间性;土地属性的两重性(①生产力属性: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生产关系属性:土地占有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3.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经管功能。

二.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内容1.地籍的概念:2.地籍的类别:3.地籍的历史沿革:明代鱼鳞册(重点)三.土地调查1.调查方法的选择(1)简单丈量法(2)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的数据库网络通信技术,采用业外、业内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2.航空外业调绘的基本方法:(教材P64.)3.界址点的选定:(教材P68.)四.土地评价1.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天文)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2.土地适宜性评价:(教材P86.)3.权重的确定方法:德尔菲法。

五.土地登记1.土地登记的概念:土地登记或称不动产登记,是指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权、使用权与他项权利的登记。

(教材P107.)2.土地登记制的类型:契约等机制:法国制;权利登记制:德国制;托伦斯等级制:澳大利亚制。

(详见教材P107—108)。

3.设定登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的他项权利设定登记是指对一宗土地上新设定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的土地登记。

4.权利设定登记与出示土地登记的区别:(教材P114.)5.土地权利确定的原则:(1)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2)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的划分原则;(3)集体所有土地之间的划分原则;(4)国家建设征用集体土地、集体之间使用土地的权属问题分阶段处理原则;(5)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6)重复征用和划拨一般以后者稳准原则;(7)界限和面积不吻合的一般以界限为准。

(教材P121—122)6.不合理权属界线的调整方法:(教材P123.)六.土地产权1.土地产权的概念: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抵押权、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2.罗马法对体内各一块土地不同部分所有权的规定:(教材P167.)七.地价及评估(教材P251.)1.地价的概念和内涵:2.地价的特点:3.地价的种类:4.地价的评估方法:八.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问题1、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落实。

农村妇女离婚后,土地往往仍依附于前夫,无法单独分出来;如户口移回娘家,夫家所在地将承包土地给再婚妻子,而娘家所在地也不给或无法落实其承包土地;有的村强制将出嫁女户口迁出。

如木脚乡、陇城镇前几年就将农嫁居、农嫁农妇女户口强制迁出,某村规定“农嫁城”、“农嫁农”的本人及子女一律不得落户本村,建议尽快迁出。

2、征地补偿款分配权得不到保障。

随着通道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土地的非农建设性需求不断增大。

土地征用补偿金用于补偿被征地农民。

在分配土地补偿金时,虽然县、镇街道两级政府都明确要求要实行男女平等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村歧视、剥夺妇女特别是“农嫁居”妇女、离婚妇女的村民待遇,不发或少发土地征用补偿金。

如城东村五组三十几名妇女和儿童,没有分配到土地征用补偿款。

3、集体福利享有权打了折扣。

部分村在分配集体经济时采取剥夺或不公平分配的形式,导致纠纷。

如“农嫁城”妇女只能享有村分红的50,其子女不能享有;农嫁居妇女分文不能享受,其子女户口在本村的也不能享受;女方离婚后迁回本村再婚的,再婚前后所生子女都不得享受(本村男的再婚的除外)等种种村规,都使妇女的集体福利享有权打了折扣。

4、宅基地分配权基本缺失。

在城乡结合部,宅基地是一项重要的福利,包含很大的经济利益,部分村在宅基地分配问题上按照男婚女嫁习俗,采取了男女不平等政策。

有些村规定男子成年或结婚后可单独立户批一间宅基地,而大龄女青年、户口仍在本村的农嫁居妇女、离婚妇女包括孩子2人也不能单独立户批房,只能计入娘家或夫家大户人口。

如某村妇女,离婚时儿子判给她,原房屋判给前夫,现前夫没有再婚,3个人只能享受1间宅基地,因此,村里就不同意给某村妇女再安排宅基地,导致其无房可住。

造成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法律规定与现实状况脱节的原因1、农村的非成文制度对妇女的歧视。

村庄对“外嫁女”的排他性,导致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侵犯的根源不是法律、政策而是民间法。

直接影响农村妇女土地权利的民间法中,最典型的当属从夫居制。

农村主要的婚姻形式一直是“从夫居的男婚女嫁”。

妇女结婚后根本没有选择户口和居住地的自由,除了无儿子的家庭可以有一个女儿留在本村或者与本村男子结婚者以外,其余妇女结婚后都必须把户口迁移出去,妇女“出嫁”不出村、男方到女方家落户等都是多数村民难以接受的反传统行为,他们的村民资格遭到排斥,而当她们失去村民资格的时候,也就当然地失去了承包土地的权利。

农村的这些非成文制度对离婚妇女土地权利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如两头失地现象,即农村妇女在嫁入村未赶上土地调整,没有分配到承包地,而嫁出村则以户口已迁出为由,早已收回承包;即使是说妇女在嫁入村分到了承包地,待到离婚后,农村离婚妇女婆家只是空挂户,实际上并不能享有法律上属于自己的这一权利,原因亦是因为农村离婚妇女不能继续居住在婆家村这一农村非成文制度。

正是由于这一现状的存在,因惧怕离婚后丧失土地及其权益,许多生活在感情不和、家暴等家庭中的农村妇女仍在“忍气吞声”不敢轻言离婚。

2、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思想。

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习俗在大部分农村干部和群众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不能再继续享受土地承包权及其相关的经济利益,这种思想至今影响着农村妇女的命运。

例如,农户户主绝大多数是丈夫,家庭成员所承包的土地大都记录在户主名下。

而且村集体的土地收益分配、家庭财产的登记,大多只记录男性户主的名字,很少采取夫妻双名的登记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家庭破裂,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以及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的分割,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

即使妇女有分割承包土地及家庭财产的权利,也很难争取得到。

户籍制度和从夫居、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以及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的分割,都是维护男权主义中心的规约,而不利于保护女性。

再者,从社会学角度看,每一具体的社会制度都由“规范”和“观念原则”构成,其中“观念原则”是构成具体社会制度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人们自觉地制定的成文的具体社会制度(如法律制度、教育制度)里,它表现为严格的理论;而在“习以为制”的不成文的具体社会制度(即习俗、传统、惯例等)里,则表现为自发的、朴素的,并且往往比较混乱的观念。

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就是农村中轻视妇女土地权利的非成文制度的思想基础,并继续维护着这些制度的存在。

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思想基础与具体非成文制度的结合且以前者为基础来进行思考,才能对妇女土地权利有进一步的理解。

3、立法本身的性别盲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轮土地承包在保障农村住户土地承包权稳定性的同时由于相关政策和立法缺少社会性别视角而使得妇女的土地权益受到了限制或损失。

例如现有的有关土地稳定的政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基于不同性别利益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在承包期新增人口,特别是大量的由于婚姻而流动的农村妇女的权益。

另外,以农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权方面的法律保障又无意中忽略了农户内个体的土地权益问题。

在目前绝大多数家庭以男性为当然的户主的情况下,家庭决策往往反映男性的利益,妇女的权益,特别是她们的土地权,被掩没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户中。

其结果是强调了个人,特别是妇女对家庭的依附性,从夫居的形式得到肯定,并从政策上和法律上得到进一步强化。

这种政策和立法上的性别盲点使得妇女在经济和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处于劣势。

4、而广大农村妇女对自己对个体土地权益的忽略又为妇女长期的土地权益保障形成潜在威胁。

(补充1、相关法律政策缺乏性别视角2、村规民约监管存在盲点3、利益驱动导致矛盾加剧4、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仍有残余5、救济缺乏得力措施)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多种渠道1、强化法律救济途径,提高农村离婚妇女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

在这里最关键的是提供给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农村妇女真正切实可行的救济程序和途径,比如在乡一级政府中专门设立一个针对妇女土地权利救济的办公室,监督村一级的土地权利实施情况,如果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可直接向该办公室反映。

另外,在实践中,也应确立真正的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话语场。

比如实践中应进一步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代表大会中妇女应当占有一定比例,保证农村妇女在农村重大事项决策中的参与权,以利于妇女的心声和愿望的表达。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最有效渠道社会法学派认为必须认真、科学的研究如何使大量的法律条文得到真正实施,同时承认对法律规则分别情况加以适用的重要性,力求正当、合理地解决具体问题。

在解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土地资源的状态,选择适合本地实际需要的办法。

第一,对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要积极推行土地经营权及收益权的股份化改造,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促进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的解决。

对农村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把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村民以股东的身份享受相应的权益分配权益,对于农嫁女而言,明确其具有一定的股份,有利于解决其户口迁徙与社员资格的矛盾,股权的可转让性就便于农嫁女灵活处置。

第二,向失地妇女提供金钱、就业等有效补偿。

一个村庄拥有的土地量是恒定的,人口却在流动和增加,然而土地不能无限分割,因此,有限的土地难以负载过多的人口,这势必忽视妇女的土地权益,有学者已提出通过转移农村富余人口的途径来维护弱势群体的土地权利。

迎合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的同时,各级政府可以开辟一个专门窗口,以解决失地、离婚或丧偶且生活困难的妇女的就业问题。

例如,对农村失地妇女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妇女转移就业的能力,让她们进城务工。

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为她们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她们积极创业,以切实保障她们的生存和发展权。

3、革除男权文化轻视女性土地权益的意识,保障妇女土地权利具体化现有的法律对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的规定较全面,有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意识。

但是,法律政策不仅要符合农村实际,还要充分考虑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和婚姻关系的流动性,法律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农村弱势妇女。

例如,农户土地承包合同登记可以实行夫妻双名制,夫妻各持一份,双方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在转让、租赁土地时要出具双方所持有的两份土地承包书,并由双方签名才能生效,保障妇女在分居、离婚和丧偶情况下土地承包权的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