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导论全书各重点总结精

医学导论全书各重点总结精

1、希波克拉底:古希腊医学代表人物,西方医学之父。

(临床医学之父:西登哈姆)2、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恩格尔提出。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观。

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现代医学特点:医学分科专门化(纵向、横向分化)、医学发展国际化、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4、中医四大名着:《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5、中医框架:中医基础、诊断学、内科、外伤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药物学、方剂学。

6、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7、医学课程模式: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综合性课程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模式。

8、影响学习的要素:学习者的个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人际因素、学习方法,学习辅助工具、学习环境、学习发生的时间。

9、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全面性、学习的专业性、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实践性、学习的探究性。

10、医学学习的特点:在学习的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职业道德素质、在学习的内容上更加注重拓宽知识面和训练实践技能、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对经验的积累、在学习的对象上主要以有生命的动物和人为主。

11、医学学习应遵循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部分与整体结合的原则、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12、卫生人员的分类:按工作性质:①卫生技术人员;②卫生管理人员;③卫生工勤人员按工作场所:①医院内的卫生人员;②医院外的卫生人员。

按从事中西医:①中医(药)卫生人员;②西医(药)卫生人员13、卫生人员的准入:各类医师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进行执业注册才能行医;药师必须依照《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合格,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才能在医药行业工作;护士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通过卫生部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方可从事护理工作。

14、临床医生的职责:在全部临床医疗工作中,无条件地维护病人的利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每一件事来治疗病人疾病,增进病人的健康。

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职责,增进公共的健康。

同时,每个医生还必须承担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增进公共的健康,促进社会的发展。

即:医生应当承担对病人的职责(积极为病人治疗的职责、解除病人痛苦的义务、像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的义务、为病人保密的义务)、承担发展医学科学的职责、承担开展预防卫生保健工作的职责。

15、临床医生的特殊权力:行医权(诊断权、处方权、处置权)和证明权(开具各种业务证明)。

16、全科医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对病人提供照顾、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以社区为范围的照顾、对社区人群提供预防服务。

17、全科医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持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

18、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的共性与区别:两者都是在社区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来考虑个人的医疗卫生需求问题;两者都突出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以整体论为思想基础,坚持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前者侧重宏观的因素,政府行为占的比重较多,后者侧重微观的作用,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占的比重较大。

19、病人:有疾病行为并寻求医疗帮助且被医生诊断为患有疾病者。

病患行为,是指身体自觉异常或出现结构和功能改变时,病人以理解、评判与行动体现出来的行为。

20、求医类型: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强制求医。

21、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四个"M",即误解(misunderstanding)、动力(motivation)、用药(medication)、经济因素(money)。

22、病人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与被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权利:享有平等的医疗服务和自主选择权、享受医疗活动的知情权和同意权、享受保护个人信息的保密权和隐私权、享受评判医疗服务质量并提出建议要求的评判监督权、享受减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豁免权。

义务:及时就医,配合治疗的义务、尊重医务人员,遵守医院规定的义务、依法按章缴纳医疗费用、主动参与医学研究和服从强制性医学措施。

23、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体现医疗活动的根本宗旨、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的发展方向。

内涵:倾听理解,开放引导,以人为本;增强意识,提高质量,完善服务;整体医疗,全面健康,全程监督。

24、沟通:发送者凭借一定渠道,将信息发送给接受者,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理解的过程。

现代意义指个人、组织社会间的信息传递、接收、交流、分享和双向交流的过程。

25、医学人际关系关系特征:道德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统一、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的统一、综合服务与卫生服务的统一。

26、医患关系定义:狭义:医生与患者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广义: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的~27、医患关系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28、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医务人员方面(道德、人格、服务态度、心理状态、服务能力)、病人方面(道德、文化、人格、主观意愿、心理状态、治疗结果)、医疗管理方面(医疗设置、资源、机构、管理制度、收费)、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

29、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加强医德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医疗模式;给病人以庄重、可亲的映象;良好的服务态度;在积极交谈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30、治疗性沟通:医患之间、各医务人员之间,围绕患者的治疗问题并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

特征:以患者为中心、有明确的目的性、沟通过程中的医患自我暴露的要求。

31、常用医患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及文化背景;尊重患者;富有同情心;使用开放式谈话方式;积极的倾听态度;传递温暖的感觉;巧用非语言沟通;注意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达方式;保护患者的隐私;理解患者的感觉;对患者的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向患者提供健康教育。

32、知情同意书:患者表示自愿进行医疗治疗的文件证明。

包括有创检查和治疗,输血,临床实验性医疗措施,各种特殊治疗手段。

33、生命:是由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等组成的生物体进行的以物质,信息和能量三种要素为代表的综合运动形式。

34、健康: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度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患和病痛。

35、亚健康:介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又称为人体第三状态。

肝炎潜伏期无临床症状,为亚健康状态。

36、疾病: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37、死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局,单细胞动物的细胞死亡即是个体死亡,而多细胞动物个体死亡时,并不是所有细胞都死亡。

38、死亡标准:①出现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脑干反射消失(瞳孔反射,角膜反射等);③无自主呼吸,施行人工呼吸15min后自主呼吸仍未恢复;靠呼吸机维持者呼吸暂停试验阳性;④脑电波包括体感诱发电位P14以上波形消失,出现等电位或零电位脑电图,即大脑电沉默;⑤脑血管造影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证明脑血液循环停止。

39、安乐死:为了免除患者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时精神和躯体上极端痛苦,在医生或亲友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医学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的情况下终结生命。

临终关怀:为临终病人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照顾,便其在较为舒适安逸的状态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40、临床诊断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程序诊断法、归缩诊断法、目录诊断法、除外诊断法。

41、临床治疗的思维过程:治疗的目标;最适合的治疗手段;优先处理最大疾病;治疗手段间相互作用;何时停止治疗;治疗手段的局限性、并发症及应对措施;治疗的利害关系;疗效。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道德原则;重视心理治疗原则;整体性和统一性原则;个体化原则;最优化治疗原则;最低成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

42、病历: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

43、病历记录的基本要求:文字通顺、简练、准确、字迹要清楚、整洁,内容要如实反映诊断治疗项目及其过程和病情变化,伪造病历犯法,用蓝墨水或蓝黑墨水书写,完成后不得随意涂改,上级医师修改病历要用红墨水,各级医师都要签全名。

44、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一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二级: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三级: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四级: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医疗事故。

45、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属于行政处理程序,不能和法律程序同时进行。

方式:各级中华医学会鉴定专家组进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通过司法部门进行的因果关系鉴定。

分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

46、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轻微责任。

47、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况: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事故;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因患方原因耽误治疗导致不良后果;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

48、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针对疾病易感期而采取的预防措施,即无病预防,是疾病预防的最高目标。

第二级预防:是指发病前期和发病早期实施的疾病预防措施,目的是在发病前期或发病的早期阶段就使疾病得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称“三早预防”第三级预防:是对已病的患者进行适时有效的处置,加速生理,心理和社会康复,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避免因病致残。

49、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善其生活,增强自主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50、康复医学: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对象、范围:主要是由于损伤以及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功能障碍者和先天发育障碍者,涉及临床各专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