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 4文言文断句 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同步练习: 4文言文断句 Word版含解析

4文言文断句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忌不自信C.大王来何操?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2.从句式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B.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3.下面两组句子朗读时语气停顿全部正确的一项分别是()(1)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亡郑而有益于君(2)A.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君/知其难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强化练习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

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

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5.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三、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

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明年进兵,大破之。

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

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

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

不然,恐贻大患。

”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

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

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

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

”也先逡巡引去。

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

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

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

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

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

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

许之。

归八年,卒于家。

(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

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

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

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

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

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

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

四、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tu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①至.公也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②忍.所私以行大义B.忍耐 B.容忍C.对……狠心D.抑制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其.谁可而为之B.午非子之.子邪君知其.难也今者有小人之.言C.而遂.杀之D.伤人者.刑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参考答案一、1.B 2.A 3.A D二、4.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5.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三、6. C 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

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

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本题主要根据意思进行断句。

句意为: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

断后要通读,一检查意思是否讲得通;二是检查内容是否合理。

7.B本题A项禅位:君王將帝位禅让給贤人或让位。

指帝王生前將帝位傳給子孙。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C项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项“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8.D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D项结合文本内容“兵部议,寝不行。

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

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可知,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

四、9.B【解析】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

C【解析】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

10.A【解析】选项A中第一个“其”表疑问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

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C选项遂都是于是就,D选项者都表示“……的人”。

11.B【解析】“君问可”的意思应该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