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工废水处理_生化处理法

化工废水处理_生化处理法

返回
污泥沉降比(SV):一定量的曝气池混合液静置30 分钟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
混合液静置30min沉淀后的污泥体积 SV = ———————————————— ×100%
混合液体积
当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时,SV值可间接表示曝气池 的活性污泥数量。常用该指标作为控制污泥回流量及排放 量的依据。一般SV值控制在15~30%。
第三章 化工废水处理
龚春生 五邑大学化环学院
第五节 生化处理法
一、废水生化处理及其分类
1.1 废水生化处理: 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废水中的污染 物进行转化和稳定,使之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1.2 生化法分类: 根据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形式,生物处理法可以 分为好氧处理法和厌氧处理法两大类。
按氧的利用方式不同: 按微生物在水中的集聚状态 不同:
厌氧 无需氧源 有机物氧化不彻底 能分解高浓度、复杂有机物 能产生沼气能源 代谢速度较慢
分析可知,好氧过程适宜于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厌氧过程适宜于作为 高浓度、复杂有机物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返回
生物吸附—氧化法
返回
纯氧曝气法
返回
好氧分解代谢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 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出 能量的过程。如葡萄糖在有氧情况下完全氧化——
C6H12O6 + 6O2 → 6CO2 + 6 H2O +2817.3kj
厌氧分解代谢
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在无溶解氧的条件 下,将复杂有机物分解成简单有机物和无机物(如 有机酸、醇、CO2等),再被甲烷菌进一步转化为 甲烷和CO2等,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葡萄糖 的两种厌氧分解代谢——
污水生物处理
中、高浓度
废水浓度
7~45kgBOD/ (m3∙d )
高质燃料
有机容积负荷 主要副产物
能耗

营养物需要
BOD:N:P=200~400:5:1
水力停留时间
低浓度
0.4~1.0kgBOD/ (m3∙d )
剩余污泥 高出十倍
BOD:N:P=100:5:1
小结--生化处理法
生化处理方法及分类 生化处理微生物 活性污泥法 生物膜法 厌氧生化法
返回
厌氧生物滤池:
返回
厌氧接触法:
返回
分段厌氧消化法(二相厌氧消化法):
返回
课后作业
试设计城市生活污水(需脱氮除磷)的处 理工艺流程(用方框图表示),并说明各 工艺单元的作用和原理。按照处理深度, 给全流程分级,并说明各级的作用。
5、好氧分解代谢与厌氧分解代谢的特点
好氧 需要氧源 有机物分解彻底 释放的能量多 代谢速度快代谢产物稳定 只适宜有机物浓度较低 (≤1000mg/L)的废水处理
C6H12O6 → CH3 CH2OH +CO2 +226kj
C6H12O6 + NO3- → CO2 + H2O + N2 +1755.6kj
返回
吸附—生物降解工艺(AB法):
曝气池
A沉池
曝气池
B沉池
特点:A段以高负荷或超高负荷运行,B段以低负荷运行。该 工艺处理效果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很强,适用于处理浓度 较高、水质水量变化很大的场合。
4.1生物膜法定义:
生物膜 :以附着在惰性载体表面生长的,以微生物为主,包含微生 物及其产生的胞外多聚物和吸附在微生物表面的无机及有机物等组成, 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生物降解性能的结构。
生物膜组成:
细菌、真菌; 原生动物、后生动物; 滤池蝇和藻类; 一些肉眼可见的蠕虫、昆虫的幼虫;
生物膜法 :以生物膜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返回
污泥容积指数(SVI):
混合液经30分钟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有沉淀污泥容 积的毫升数,单位为mL/g,但一般不标注。
SV的百分数×10 SVI=————————
MLSS (g/L)
SVI值反映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一般该指标控制在 50~150之间为宜。
返回
污水与污泥混合曝气后BOD的变化曲线
好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
悬浮生长系统 固定膜系统
二、废水生化处理微生物
细菌:以异养型的原核细菌为主,世代时间为20—30min,主要 细菌有: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动胶杆菌属、 假单胞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大肠埃希氏杆菌等。 真菌:主要是丝状菌 原生动物:肉足虫、鞭毛虫和纤毛虫三类。主要摄食游离的细 菌,起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 后生动物:主要指轮虫。在活性污泥系统中不经常出现,仅在 处理水质很好的完全氧化型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出现。
污泥浓度:
1升混合液内所含的悬浮固体(MLSS)或挥发性悬 浮固体(MLVSS)的重量。单位为g/L或mg/L。污泥浓 度间接地反映了混合液中所含微生物的浓度。通常,曝气 池内MLSS在2~6 g/L之间,多为3~4 g/L。
MLSS 和MLVSS都不能直接表示微生物的量。因 为MLSS中包括了活性污泥吸附的无机惰性物质(没有生 物活性)的量; MLVSS也不能直接反映微生物的量,因 为活性污泥也可以吸附挥发性的有机物(无生物活性)。
①普通厌氧池:通常为地下池,可以设置几个挡隔。 ②厌氧生物滤池:厌氧生物滤池的构造与一般的好氧
生物滤池相似,池内设置填料,但池顶密封。 ③厌氧接触法:类似于好氧传统活性污泥法。 ④分段厌氧消化法(二相厌氧消化法):将水解酸化
的过程和甲烷化过程分开在两个反应器内进行,以 使两类微生物都能在各自的最佳条件下生长繁殖。
三、好氧生化处理——活性污泥法
3.1 活性污泥法定义:
活性污泥:以具有活性的微生物为主要构成的絮 状悬浮物,易于沉淀分离,并使污水得到澄清。
活性污泥组成:
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群体; 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 污水挟入的难生物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 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活性污泥法: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4.2生物膜法机理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 泥法的主要区别: 在于生物膜或固定 生长,或附着生长 于固体填料(或称 载体)的表面,而 活性污泥则以絮体 方式悬浮生长于处 理构筑物中。
4.3 生物膜法分类
按生物膜与废水的接触方式,可分为填充式和浸 渍式两种。
在填充式生物膜法中,废水和空气沿固定的填料 和转动的盘片表面流过,与其上生长的生物膜接 触,根据设备的不同可分为生物滤池和生物转盘。
微生物的代谢(氧化):吸附到活性污泥中细胞上的有 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反应将有机物氧化降解。
凝聚与沉淀: 凝聚:微生物聚集成絮状体的过程。 沉淀:活性污泥与废水分离的过程。对出水水质有较大 影响。
3.4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
曝气与空气扩散系统
进水 来自初沉池
曝气池
回流污泥
出水
二沉池
剩余污泥
5.2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厌氧消化的三阶段理论
按降解机理分段:
复杂有机物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水解 简单溶解性有机物
发酵
水解发酵阶段
水解发酵菌主要 是专性厌氧菌和
兼性厌氧菌
H2 ,CO2
一组产甲烷菌
甲烷产量的30%
脂肪酸、醇类 产氢产乙酸菌
同型产乙酸菌 CH3COOH
另一组产甲烷菌
CH4+ CO2
弧状菌
葡萄球菌
丝状菌
变形虫
草履虫 吸管虫属
小口钟虫
累枝虫
轮 虫 圆筒盖虫
2.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微生物的营养。碳、氮是构成菌体的重要元素,磷源是主要的 无机营养元素,BOD5 :N:P = 100:5:1。
反应温度。微生物可分为高温性、中温性、常温性和低温性四 种。好氧以中温性为主,水温 20~35℃为宜。
返回
氧 化 沟 法(1)
二沉池
特点:曝气时间长(24~48小时),污泥负荷低(污泥浓 度高),剩余污泥少;有较好的脱N、P作用。
返回
氧化沟法(2)
氧化沟法(3)
间歇活性污泥法(SBR)法:
在同一个曝气池中,间歇、依次进行进水、反 应、沉淀、排水、闲置五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的 时间为4~12小时。 特点:流程短、装置结构简单;交替出现好氧、缺 氧状态,有利于生物脱氮除磷;设备少,运行费用 低等。
pH值。 一般好氧生化处理pH值可控制在6.5~8.5之间;厌 氧处理要求较严,宜控制pH值在6.7~7.4之间。
溶解氧。好氧过程要求溶解氧浓度在2~4mg/L之间。厌氧 微生物则要在隔离氧的环境中生长。
有毒物质。重金属离子、酚、甲醛、甲醇、苯、氯苯、硫化物、 氰化钾、氯化钠、硫酸根、硝酸根等。
3.5 活性污泥法的分类
按废水和回流污泥的进入方式及其在曝气池中的混合方式, 分为:推流式和完全混合式
3.6 一些改良的活性污泥法:
生物吸附—氧化法(简称AB法) 氧化沟法 批式活性污泥法(简称 SBR)
3.7 活性污泥法新进展
深层曝气法 纯氧曝气法
四、好氧生化处理——生物膜法
3.2 活性污泥的指标:
活性污泥的数量及性能好坏是决定处理效果 的关键,常用下列三个指标来衡量—— 活性污泥浓度(MLSS或MLVSS) 污泥沉降比(SV%) 污泥容积指数(SVI)
3.3 活性污泥净化废水中有机物的三个阶段:
吸附:废水中的污染物被比表面积巨大微生物吸附和粘 连。在废水与活性污泥接触初期,吸附过程进行得十分 迅速。在10~40分钟内,废水BOD可下降80~90%。
在浸渍式生物膜法中,生物膜载体完全浸没在水 中,通过鼓风曝气供氧,如载体固定,称为接触 氧化法;如载体流化则称为生物流化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