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0501 学科门类:理学专业门类:地理科学类授予学位:理学学士标准学制:4年适用年级:2017级所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专业负责人:王岽方案制订人:王凯方案审核人:戴仕宝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地理科学为基础,以国家土地整治战略和土地整治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土地整治工程测绘、规划、制图、施工、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采取“专业—行业—职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理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手段,可在国土、城建、农业等领域和相关部门从事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基础测绘、规划、项目实施、信息化管理、整治效果动态监测评价的交叉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2.掌握地理科学、土地整治工程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调查、规划、施工、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等具体行业项目的实施能力。
具体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掌握地理科学基础知识及野外调查基本技能,能够顺利完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调查、分析、评价工作;(2)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建库、分析与制图;(3)掌握测绘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能够进行常规测绘、地籍测绘、土地整治工程项目测绘等工程作业;(4)掌握土地整治工程基本技能,具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工程预算、项目施工及信息化管理、动态监测的基本能力;(5)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规范、技术与方法,具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基本农田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基本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与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文献,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3.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刻苦钻研、勤学不辍的精神,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职业的适应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15.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
专业素质能力要求实现矩阵如表1所示。
三、主干学科地理科学、农业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工程四、课程体系(一)专业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学、农田水利、现代土地管理、地籍测量与管理、土地整治学、土地复垦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工程制图。
(二)特色课程:GIS基础应用技能、土地工程制图、地理数据分析与建模。
(三)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自然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基础地理数据采集、专业顶岗实习、地籍测量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如表4所示。
六、学制和学位(一)学制:4年,修业年限可为3-6年。
(二)学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要求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8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39学分,公共选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65.5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52.5学分。
八、必要说明1、本专业学生按规定修满额定学分、完成并通过论文答辩者,方准予毕业。
2、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
本专业学生须取得4个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学分。
学分可通过选修空间数据库工程应用、遥感技术应用、资源监测与评价、社交礼仪、市场营销等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获得。
3、任选课按课程由学生任意选择。
任选课学分只规定了最低选修学分,多选不限。
具体办法:每学期上报下学期开设课程计划前,按方案公布下学期所列任选课程,根据课程周学时、师资状况、所属类别等控制课程总量,然后由学生报名选课,根据选课人数多少排序确定最终课程(必须满足30人以上开班标准)。
九、专业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简介(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1.自然地理学(一)/自然地理学(二)学时:64/72学分:4/4.5开课学期:第1学期/第2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主要任务及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地球表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类型、分布特征和形成过程,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60%)。
参考教材:[1]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人文地理学学时:48学分:3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人地关系理论为线索,以人为主体揭示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总结、概括和探讨人地关系的时空演变,建立联系各基本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
其内容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60%)。
参考教材:[1] 陈慧琳,郑冬子.人文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陆林.人文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土壤学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以土壤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土壤利用管理的方法与技术为核心,重点介绍土壤自然要素组成、土壤形成与发育、土壤分类与分布、土壤质地与结构的物理性质与过程、土壤化学性质与过程、土壤质量与退化、土壤利用与管理等理论和技术。
通过课程学习重点掌握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保护和改良土壤资源,科学的管理土壤资源,实现土壤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60%)。
参考教材:[1] 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 林大仪.土壤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 吕贻忠,李保国.土壤学实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农田水利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农田水利学的基本理论、农田水分状况及渠道灌溉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合理灌溉、排水措施的基础知识,并能根据区域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提出蓄水、引水、灌溉、排水等工程的规划布置及设计方案。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日常考勤×10% + 实验成绩×3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1]郭元裕.农田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2]史海滨.灌溉排水工程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35.现代土地管理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4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须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地资源管理的四大核心内容,即地籍管理、地权管理、地价管理和地用管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潜力分析与评价、地价评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核心业务的作业流程与技术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测绘工程技术解决实际行业问题的工作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日常考勤×10% + 实验成绩×3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1]王万茂等.《土地资源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6.地籍测量与管理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地籍测量的基本知识、操作程序及行业规程等。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熟悉土地质量调查、房产测量、地籍控制测量的相关概念和方法,掌握数字地籍测量的概念、流程、土地面积量算、变更地籍测量的方法,重点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权属调查的方法、程序,掌握地籍图的内容及要素选取、界址点测量的程序方法。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查(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1]詹长根等.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7.土地整治学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5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以加强对土地整治工程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我国土地整治工程的实际,对各类土地整治的必要性、整治原理及整治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课程重点讲授土地整治的内涵和基础理论、盐碱地整治、水土流失土地整治、污染土地整治、村庄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城镇土地整治等内容。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地整治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范,掌握各类土地整治的关键措施与关键技术,学会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1]郧文聚等.土地整治规划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8.土地复垦学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6学期4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介绍土地复垦的理论方法与工程技术规范,重点介绍各类建设用地及自然灾毁造成的损毁土地的不同特点,在不同生物气候带下如何因地制宜开展损毁土地的生态复垦。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当前土地损坏的现状与危害,掌握土地复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复垦的关键技术、监测监管要求,具备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能力。
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方式授课。
评价方式:考试(实验成绩×40% + 课程考核成绩×60%)。
参考教材:[1]白中科等.土地复垦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6.9. 土地利用规划学时:48学分:2.5开课学期:第6学期课程简介:该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重点介绍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从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入手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以达到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