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与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与研究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的角色,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

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实际出发,就如何在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构建,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意境。

一、有目的性地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来进行。

例如:在“数轴”这一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1)(实物加多媒体演示)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

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

(2)(实物演示)观察温度计,将温度计靠近热源(如酒精灯),在靠近冷源(如冰水),观察水银柱的变化。

从而引出问题:能否抽象出杆秤和温度计的一些相同的本质属性?秤砣的重量和杆秤的刻度之间、温度的大小和温度计的刻度之间有对应关系吗?你能找到对应的规律吗?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上述想象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
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就使得“数轴”这个抽象的概念和生活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密切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代数学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据此,我们设计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尽可能将数学“还原”到生活当中,将抽象化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直观的背景之上,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提炼数学、“发现”数学、理解和认识数学。

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以体现数学的“有用”。

学生在经历了数学的提炼与应用之后,才能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

例如:在“平方根”这一节的学习中,通过创设情境:小刚到北京参加航模比赛,到了机场,却遇到一个大问题。

机场规定:旅客携带物品的长、宽、高不得超过1米,而小刚的飞机模型的长是1.6米,飞机模型又不能拆断、拆卸,托运又来不及了,怎么办呢?正巧小明带了一个足够大的正方形箱子,小明拍拍箱子说:“有办法了”。

然后引出问题:聪明的你想到什么办法了吗?箱子的边长可以为多少?这样让情景来源于生活,而且用到前边勾股定理的知识,又引出了本节课学习内容——平方根。

三、利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时,数学才是活的,
富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去思考与创造,同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的数学知识与形成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会被学生牢牢地掌握。

例如:学习性质:a+mb+m>ab(a,b,m∈r+)(a<b)。

在此性质教学中,如果直接给出不等式去证明,枯燥单调,学生兴趣不浓。

我们可以创设一种应用情境:有白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这时糖水的浓度是多少?若再向糖水里加白糖m克,这时糖水的浓度是多少?此时糖水是变甜了还是变淡了?这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不等式?学生毫不犹豫地指出:“变甜了”,于是就得到了这个不等式。

就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了解了它的实际背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思维的心向性,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自觉主动地学习。

例如:公元1619年,笛卡儿对如何将代数与几何联系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些日子里,笛卡儿一直处于冥思苦想中,一天晚上笛卡儿躺在床上看到天花板上的一只小虫,虫子爬行的痕迹形成各种形象的斜线和曲线。

一时,他思绪涌动:虫与点、痕迹与点的运动……这时他感到似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但又
似乎感到茫然,终于沉沉睡去。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天,一个伟大的灵感在它睡梦中产生了:小虫移动留下的痕迹不正
说明直线和曲线都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而小虫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笛卡儿兴奋极了。

笛卡儿用两条互相垂直相交于原点的数轴作为基准,将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确定下来,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坐标的建立将数与形统一起来,为人们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架起了桥梁。

这样通过简要介绍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由来的趣闻,使同学们对直角坐标系有直观理解,同时又渗透了解析几何的精髓。

总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因此教师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实际,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利用情境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2.
[3]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梁立士.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辽宁教
育.2005,3.
[5]邓友祥.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树人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