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

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

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

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

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

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

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强化消退示范等等行为强化要点:•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出现的刺激——正•随行为出现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

“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例如: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靶行为:(妈妈):不要摔东西(孩子):妈妈关注•对孩子:靶行为增加——正强化•对妈妈::跑过来使摔东西行为增加——误用强化你会运用表扬吗?表扬的技巧:①真诚。

②具体。

③唯一性(只有他才有的特点)。

④赞变化和进步。

⑤不要在赞扬后加¡°但是¡±。

描述性表扬技术:描述事实+自己的感受兔子的故事山坡上住着一群兔子。

一天,兔王王发发现,外出寻找食物的兔子带回来的食的物越来越少。

调查发现,是一部分兔子在偷懒。

(怎么办?理由?)于是兔王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必须经过验收,可以按完成的数量得到胡萝卜作为奖励。

一时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大增,食物的库存量大有提高,兔王很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兔王想:库存这么多了,可以不奖励了吧。

于是取消了这个奖励制度。

马上,兔子们热情尽失,谁也不愿意寻找食物,库存量很快减少。

(为什么?)无奈之下,兔王只好恢复了奖励制度。

它宣布,凡是愿意为兔群作贡献的志愿者,可以立即领到胡萝卜。

布告一出,报名踊跃。

谁料,报名的兔子中没有一个能如期完成任务。

(为什么?)讨论:学生最喜欢的奖励物是什么?•物质强化物(物质奖励)孩子最喜欢吃的、孩子最喜欢喝的•社会性强化物(社会性奖励)微笑、拥抱、亲吻、口头表达、抚摸、眨眼睛•活动性强化物(活动奖励)饲养宠物、外出旅游、逛公园、与父亲一起玩、看电影、看动画片、听VCD、唱卡拉OK、请朋友来玩、看书、踢足球、跳绳你会运用奖励吗?•运用代币法增强期望的行为,减少不期望的行为P49•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 2.确定代币项目 3.确定后援强化物 4.制定强化计划、明确兑换比率、情景 5.考虑反应代价•要点: 1.立即落实 2.结合表扬 3.逐渐减少使用,自然过度到自然后效强化 4.实施情况决定是否有效 5. 必须双方讨论同意正强化使用注意要点:(1)强化的行为必须明确(靶行为)老师心中必须有数,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强化的仅仅是我们需要的行为。

并且,在几个行为或一系列行为发生后,我们只强化确定的行为,必要时老师可指出,因为你做了什么事我们才表扬你或奖励你。

(2)行为发生后立即强化立即强化能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得到奖励,从而更易在类似情景下做出相应的行为。

经验证明,即时强化比延时强化效果更好。

(3)要选择有效的强化物使用哪种强化物更有效,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学生的爱好、学生的自觉程度、老师的条件等。

有两类强化物在重塑孩子的行为中有独到的作用:一是分数、一是代币。

(4)不要滥用、误用正强化正强化虽然对儿童的行为塑造有很好的作用,但就像好东西吃多了会伤胃一样,不可滥用、误用,否则,可能会没有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是很有讲究的。

(5)可结合使用其他方法使用正强化原理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使用其他行为改变的方法和原理。

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案例分析:案例1.下课了,一年纪的小佳和小朋友围在讲台看老师的电脑课件,不小心把老师电脑中的一个程序删掉了,小朋友们吓得一哄而散。

影响上课了老师很生气,小佳主动地跟老师说明了事情的原委。

老师该怎么处理?老师不但没有责怪小佳,还夸奖了小佳的诚实。

由于小佳的诚实行为受到了表扬,她今后就可能更诚实。

如果老师在小佳说了真话后还责怪她,那么小佳以后可能不敢说真话了。

案例2.由于家中比较贫困,明明家的电视机是别人家“退役”的旧式电视,有时接触不好,没有信号。

有一次,明明偶尔用手拍了一下电视的机身,居然有了信号。

拍电视机机身这个动作---行为发出后,有了好的结果---信号,以后每当电视没有信号时,明明还会通过拍电视机机身来获取电视信号。

与上不同的是,这里的强化物不是人给予的。

案例3.3岁的皮皮很爱闹。

一天又要闹着要出去玩耍,妈妈不同意。

但他不是好好和妈妈商量,而是在门边大声哭喊。

由于妈妈在忙,没有理他,一会儿,他走到妈妈跟前,拽着妈妈的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好不好?”这是,妈妈发现孩子有所变化,便赶紧说:“皮皮懂事了,妈妈陪你出去。

”妈妈这样处理合适吗?为什么?哭闹这个行为是不应该强化的,妈妈强化的是皮皮拽衣服和“妈妈我要出去玩”这句话,显然今后在类似情景下,皮皮就更可能用拉妈妈衣服、说:“妈妈和我出去玩”这些正确的表达方式。

如果妈妈在皮皮哭闹的时候和他出去玩,就等于误用了正强化。

案例4.今天,强强没有上幼儿园,自己在家门口玩。

爸爸问他为什么不上幼儿园时,他说:“早上妈妈说我昨天打针时我不哭,表现很好,可以不去幼儿园。

”这个妈妈的做法合适吗?为什么?首先,她强化的时机不对,孩子打针不哭,应该马上强化,不应该第二天再强化;其次,她奖励的手段---强化物不对,不应该用不上幼儿园作为强化物;第三,妈妈这么做会使孩子认为,幼儿园可去可不去,认为做了“好事”就可以不上学,从而成为孩子厌学的一个重要根源。

案例5.某少年因为行为不良,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在管教所,经过管教的耐心说服、观看同龄人的优良事迹,慢慢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所认识,并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由于表现良好,被提前一年解除管教。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在这个例子中,少年是在一个严厉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是带有处罚性的,一般人不乐意待的环境,所以属于惩罚教育。

但是,当他行为良好时,就解除了这个环境。

(负强化的作用)这个例子实际上就说明了负强化原理:“在某个确定的情景中,学生做出了某种行为之后,使得引起他厌恶的刺激消失,那么,今后在同样情景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增大。

这个“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因此,这个原理就是当有好行为出现时,就撤去负强化物。

在本质上,负强化原理和正强化原理是相同的。

撤去厌恶刺激,就等于获得了奖励。

注意:1.负强化往往是在儿童拥有不良刺激---负强化物的时候才使用的,如果儿童还不能拥有负强化物,就很难使用它。

这时,就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方法或原理,先使儿童拥有负强化物,然后再使用本原理。

2.负强化是当孩子做出某种希望的行为时,就撤去厌恶刺激,以促使这种行为再发生。

所以,负强化是发生在惩罚之后的。

例如强强一家人正在吃晚饭。

强强不好好吃饭,妈妈命令他到一边站着,不许吃饭。

全家人没有过多的关注他,继续吃饭。

一会儿,强强说:“妈妈我不闹了,以后好好吃饭还不行吗?”于是,妈妈答应了他,让他重新坐回到原来的座位吃饭。

强强站在一边看全家人吃饭是负强化物,强强的正确表态是认可的行为,于是,撤去负强化物---不让站着了。

妈妈实际上是先采用了惩罚,再用负强化,再让他吃饭---这又是正强化。

•正惩罚则是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方法,往往是对方感到不快的刺激,导致行动者痛苦并使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减少或消失。

•负惩罚是去掉一个好刺激。

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导致行动者特定行为表现消失。

行为教育的惩罚≠生活中的惩罚不含对行为报复/伤害的意外判断惩罚的要点:行为减少不是暂时减少惩罚的正用和误用案例分析:案例7.男孩阳阳一天在外边和小朋友玩耍时,因为自己霸道和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

爸爸听到哭声,就把儿子叫回家问怎么回事。

阳阳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后会受到爸爸的惩罚,害怕被惩罚(厌恶刺激),于是就撒谎说(回避惩罚)是小朋友惹他。

爸爸没有进一步调查就相信了儿子的话,没有惩罚阳阳。

这样的教育结果会怎样?逃避或回避实际上是负强化的一种直接应用,反过来说,负强化也是通过逃避或回避来实现的。

这里,“聪明”的儿子靠撒谎回避了惩罚,爸爸未加深究,等于奖励了孩子的撒谎行为。

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孩子的撒谎习惯。

这是一个典型的回避的误用。

因此,家长在看到孩子做错了事情时说:“我再也不错了,我一定改”的时候,要处处小心,看他说的是否是真话。

如果说的不是真话,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案例8.5岁的娜娜玩耍结束后,把玩具弄得满屋子都是,妈妈实在看不下去,就把玩具整理好收拾起来。

这样的教育结果会怎样?这里妈妈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满屋子乱扔的玩具---而收拾玩具。

妈妈的行为奖励了女儿的不良行为---乱扔玩具、玩完后不收拾的恶习,使孩子今后还是在玩完后不收拾玩具,并且有可能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这是家庭中比较普遍的一种成人误用逃避培养儿童不良行为的例子。

妈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告诉孩子玩完后自己收拾玩具,并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如果不安要求去做,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这样就会培养起儿童讲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你会运用惩罚吗?惩罚的技巧:①要惩罚的行为必须具体、明确②惩罚要及时,在不良行为出现时马上就惩罚。

③惩罚物和惩罚的力度要恰当④把惩罚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⑤惩罚物:自然惩罚物和人为惩罚物,不含对孩子报复/伤害的意味消退的正用和误用案例分析:案例9.小明虽然只有6岁,但是很有礼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