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的产生、发展及未来机遇

南昌的产生、发展及未来机遇

南昌的产生、发展及未来机遇南昌凭借其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独特的地理中心位置和交通枢纽位置发展成为江西的省会。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其发展和衰弱也与省份的经济情况息息相关,随着省内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衰弱而衰弱。

一、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南昌市因南方繁荣昌盛得名,又可称洪城、英雄城,是江西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历史上也一直是地区的行政中心。

南昌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相传南昌城(汉豫章郡城)是汉高祖6年灌婴所建,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

所以南昌城又被称为灌婴城。

现代南昌是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曾荣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球十大动感都会等等荣誉,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截至2013年,南昌市下辖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5个市辖区以及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4个县。

其中市辖区下辖红谷滩新区、高新区、南昌经济开发区、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新区。

共有29个街道、47个镇、33个乡,499个社区、1141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29个街道、10个镇、2个乡,389个社区、167个行政村。

全市户籍总人口510.08万人,非农业人口235.96万人,常住人口518.42万人,出生率12.98‰,死亡率6.19‰,自然增长率6.79‰。

二、南昌的地理环境南昌位于北纬28°10'至29°11'、东经115°27'至116°35'之间,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

南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炎冬寒,雨热同期,夏季炎热有火炉之称。

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其中水域面积达2204.37㎞²,占29.78%,在全国省会及以上城市中排在前三位。

平原占35.8%,东南平坦,西北起伏,水网密布,湖泊众多。

南昌水网密布,赣江、抚河、玉带河、锦江、潦河纵横境内,湖泊众多,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数百个大小湖泊,南昌市市区湖泊主要有城外四湖:青山湖、艾溪湖、象湖、黄家湖(含礼步湖、蝶子湖),城内四湖:东湖、西湖、南湖、北湖。

城在湖中,湖在城中。

南昌的5个市辖区就有3个名字里有“湖”字。

三、南昌的产生与发展与衰弱提到南昌的城市发展就不能不提到赣江,赣江是长江的第七大支流,同时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

西源章水是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赣州南部的大庾岭,东源贡水是出自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的赣源岽,在赣州章贡区汇合称赣江,“赣”字即章贡两字的合写,赣江至鄱阳湖吴城进入长江。

赣江流贯江西全省,长758公里,有大小支流2000多条,流域8.16万平方公里,为沟通江西省内运输、交通的大动脉,故江西也简称赣。

赣江曾是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通道,是中原地区及长江流域与两广联系的重要水道,发达的商业使得江西省曾成为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赣江是连接中原和东南沿海的重要水上路线,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故江西早期发展曾依托于战争。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正式开始对征服百越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大将尉唯率十余万人分东西两路进军百越,最终秦统一了闽东和岭南地区,也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开发。

在战争进行时,也奠定了江西发展的两条生命线,一条是赣江水系,一条是大庾岭商道。

赣江水系便于秦军将军需物资借赣江南运,南运之后又顺章水送至大庚县,再翻越大庚岭,运抵广东南雄县,最后到达广州,这条道路为大庾岭商道奠定基础。

到两汉,由于海运技术不成熟,中原与东南沿海交流主要还是通过江西境内的水路,陆路,中原的农具、马牛羊运往南越,南越和海外的象牙犀角等等奢侈品也运往中原,而赣江则是运输的重要通路。

此外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对南越,闽越的战争中,江西既是后方补给基地又是前沿阵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大大刺激了境内的水陆交通发展。

南昌城即建立于西汉初。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中原移民大量进入南方,随着南方割据政权的建立,南方相对北方较为稳定,中国的经济中心在此时南移,南昌也在此时兴旺发展。

频繁的商品交换和大规模的战争活动,基本形成了以豫章郡城(今南昌市)为中心,向外辐射通达各地的道路网骨架,主要线路有8条,分别是豫章郡至九江郡、至南海郡、至长沙国、至宛陵、至会稽郡、至赣县、至闽中,还有上饶至建阳。

江西境内主要城市基本都有大道路连接,而南昌则是路网汇聚的中心。

南昌水运也有发展,南昌新建县的吴城港云集各地货商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称。

随着隋唐的统一,北方经济生产开始恢复,中国的经济中心仍在中原地区,南方被称为岭南,是官员贬谪流放之地,如白居易贬谪为江州(今九江)司马。

南昌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相对较慢。

明清时期,江西形成了以南昌为交通中枢的省内外航道体系。

其中既有江西与汉口,岳阳、南京的长江航线,也有以鄱阳湖为枢纽的赣北鄱阳湖航线,还形成以赣江、抚河、饶河、修河为纽带的赣中南省内航线。

其中在清政府顺治年间迎来了赣江水运的黄金年代,由于政府实施严厉海禁,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同时还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如提高关税,外商买卖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外国商人不准在广州过冬等等。

一口通商时,国际贸易是以赣江——大庾岭为依托,无论是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药材、丝织品、茶叶,还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西瓷器,苏浙闽等地的丝、茶等货物都要汇聚在鄱阳湖、赣江的九江、南昌两大城市转运,顺江南行,再靠脚夫搬运,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再到达广州与欧亚航线相交。

南昌城市更加兴旺,生意极为兴隆。

好景不长,随着中国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赣江水运的黄金年代也随之终结,江西及其省会南昌也即迎来衰弱。

道光年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之后广州行商制度瓦解,外商获得了在中国沿海航行的权力,长江水运逐步开发,国际贸易重心移往沿海沿江地区。

传统贸易方面,传统的丝、茶等沿长江、沿海即为产地,原来经由赣江越过大庚岭运往广州的商品,都改为沿长江而下,在上海集散。

江西由贸易中转站沦为原料产地,赣江水运衰弱,随之江西相对衰落,南昌也随全省衰弱而衰弱。

而在现代贸易方面,商品的产量远不是传统农业社会可以想象的,大量商品的运输,依靠长江这样的黄金水道是比赣江更好的选择,也比走赣江—大庾岭商道要轻松,江西由全国性交通重地变成普通的内陆腹地,商业贸易的减少直接造成商税的减少,地方财政失去了重要的资金收入,资金匮乏也是困扰江西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尽管现代化也发生在江西,南昌、九江两地的港口也由帆船港变为轮船港,南昌港依然是全省的的航运中心,不断发展,也步入交通手段、技术、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公路和铁路也有建设,只是再也无法回到原来的黄金年代。

而且江西东部沿海地区凭借沿海的优势获得现代化和外国资本的优先发展机会,江西西部的湖北、湖南极其省会武汉、长沙,依托于较早通车的京汉铁路(1906年全线竣工通车)、粤汉铁路(1936年全线通车),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极佳的发展机会。

江西被夹于中间,失去了发展的先机,造成江西成为经济上中部塌陷的省份,而京汉铁路上甚至几乎平地崛起了郑州、石家庄两座省会城市。

四、南昌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随着京九线这条仅次于长江三峡工程的国家第二大工程,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双线线路最长的工程的建成通车,南昌作为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获得了铁路运输上的大机遇。

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分局也于建成后独立为南昌铁路局,并合并了上海铁路局福州铁路分局,主要经营江西、福建两省全部和湖南、湖北省境内部分铁路运输及其相关产业,未来南昌也应当利用铁路上的优势加速发展。

南昌的发展,一是要与中部的武汉、长沙等城市构建大都市圈。

南昌、武汉、长沙分别是三省省会,地域邻近,交通便利,三城市之间距离在400公里左右,符合“三小时”经济圈的要求,更何况现在高铁以及城际铁路的通车,三城市间的来往更加方便。

在都市圈外围是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广阔的腹地。

以三个中心城市为支柱,构建经济区也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以及带动中部城市发展。

二是推动“赣三角”城市的发展,南昌是南昌、武汉、长沙三个省会城市中实力最弱的城市,2005年南昌GDP低于武汉2004年的1956亿元、长沙1134亿元,换算为人均GDP 仍是三省最低,2005年南昌GDP占全省比重24.84%,也不如武汉2004年的30.9%,南昌的市区人口规模及市区面积也是三省最小。

南昌、武汉、长沙如要构建都市圈,武汉有大武汉城市群、长沙有长株潭城市群,南昌尚无成型的城市群。

由此可见南昌当务之急还是要加强自身的综合实力。

而“赣三角”城市群,覆盖九江、新余、鹰潭等9市11县,此外也有环鄱阳湖经济圈的构想,但重点还是加强自身实力。

三是可与九江建立双核城市结构,南昌至九江的城际铁路仅用时40分钟,九江是江西第二大城市,也是江西最大的港口城市,南昌与九江可以依托于铁路、航运深化交流和发展。

四是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革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架轮式拖拉机从这里诞生。

现代南昌还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世界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南昌的文化软实力的潜力十分充足,为南昌营造良好的文化形象,将南昌打造成一个个性鲜明有迷人的城市可以极大加强南昌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可带来旅游业的收入。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2《明清时期赣江流域城市体系研究——南昌—九江双核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罗晓辉2007年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关于南昌城市发展的思考》朱丽萌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三期4《南昌地域城市群的发育与发展思路》朱俊成,郑林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5《城际铁路对促进南昌九江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张辉,张晓明交通与旅游201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