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品质奠基幸福人生——县实验小学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76年,学校占地近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达1万平方米。
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2400人,在编教师160名,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分别约占教师总数的61%和35%。
学校先后获得省规化学校、省教学示学校、省优秀家长学校、省少先队工作示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学校、市依法治教示学校、市科普示学校、市级文明学校、市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教学示学校、市级规化学校、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全国少先队金星大队等近百项荣誉称号。
我校最近几年的跨越式发展,源自前瞻的教育理念,源自教干教师的团结拼搏,更源自我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正是这种对高品质教育的执著追求和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满意、领导的放心和社会的肯定。
一、打造高品质的育人环境高品质的教育需要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和高标准的教学设施。
让校园吸引师生,成为教与学的乐园,是我们努力的主要目标。
1、积极投入,构筑高标准发展平台高标准的教学设施是落实办学理念的必要保证。
我们在投资400万元,建起厚德楼、启蒙楼、合堂教室楼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校园环境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力度。
2007年,投资30余万元,铺设塑胶跑道、建设操场护栏,为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大课间”活动提供了舒适、安全的场所。
2008年投资约30万元,购置了包括电脑、投影机、实物展台等在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26套,班级多媒体数超过60%。
现在,学校各种功能教室齐全,仪器及各类器材均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初步实现教学现代化。
2、精心设计,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让优美的校园环境熏学生,让文明的气息滋养学生,让励志的标语鼓舞学生,让师生走进校园,油然而生自豪感和幸福感,是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追求。
宽阔的青石路面、舒适的塑胶跑道、幽静的绿色长廊让人赏心悦目,山石错落、花木峥嵘,近800平方米的植物园,是学生们亲近自然、诵读经典、美术写生、休息嬉戏的绝好去处。
国学精粹、翰墨飘香、佳作欣赏、每周一得、新闻周刊、我最棒等特色专栏,让学生知中华文化之渊源、晓家国天下之大事、展自我英俊之风采。
3、德育为首,创建高质量育人环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以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从党支部、各科室到各年级组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网络。
通过师德报告、树立榜样、问题讨论等形式,明确教师育人职责,推行首遇责任制。
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讲座、主题研讨、现场说法等方式,积极开展班主任和辅导员培训。
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班务工作规》等有关规章制度。
在开展爱岗敬业教育的同时,把学生的满意率作为评价教职工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阵地建设方面,建立了高标准的少先队活动室、德育室,通过图版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传统道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孝亲敬老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等。
坚持周一升旗制度,进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
在日常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不懈抓好养成教育。
号召全体学生“养成好习惯,争做实小好少年”,提出了“三轻轻四不要”(即:脚步轻轻、动作轻轻、说话轻轻,不要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吃零食、不乱扔废弃物)的行为准则,编写了日常行为规的歌诀。
编写了《县实验小学学生行为规须知》,容涵盖德育教育的多个方面,如:“五旗”(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三歌”(国歌、队歌、校歌)、“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我是文明实小人》歌诀等。
在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方面,我们创造性地实行了“菜单式即时性评价”。
最近,为了把养成教育做得更扎实,更有成效,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三方五评”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个方面的作用,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
督促学生对照评价表《学校篇》、《家庭篇》和《社区篇》的不同要求(每篇均设计了十项具体要求),每天一评,周周总结,坚持一月,在不断的反省中完善自我,逐渐地养成良好习惯。
在开展活动方面,我们邀请家庭教育的专家、“知心姐姐”杂志社组织的讲师团对学生家长进行培训,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家长学校有关课程的落实。
聘请法制副校长和“五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坚持上好晨会课、班队会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告别网吧•远离诱惑,争做文明好少年”的签字活动、“感恩父母,孝亲敬老尊师”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规了学生的言行,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二、锻炼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的素质决定学校的品位。
根据小学教师任教学科课多、课时多、工作量大、参加教研时间有限的实际,我们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以“五个一”工程(即:双周一次校长推荐材料学习、每学期一次基本功集中展示、一次名师示、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每周至少一次推门听课)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五一”工程,奏响课堂教学主旋律(1)理论学习,引领课改新理念如果教师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三维目标,不能知晓本次课程改革的六个具体目标,很难相信他会是一个合格的课改人。
为了让教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我们不是单纯地让教师摘抄记录,而是将推荐文章印发给教师,教师阅读随手记录反思。
这样不但避免了机械抄写挫伤教师学习积极性的弊端,还可以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从理论上有所收获,从实践上有所反思。
我们定期将老师们结合理论学习的教育反思,汇编成《观点与思考》,装订成册,印发给每一位教师,达到思想共享。
(2)展示自我,夯实教学基本功多年来,我校一直未放松对教师基本功的要求和训练,每学期都要安排一定形式的教师基本功比赛,如:钢笔字、粉笔字比赛,语文教师下水文、朗诵比赛,数学教师计算技能比赛,教师说课、案例评析比赛等。
例如,我校教师案例评析能力日渐增强,写作潜能被有效激发。
近三年,我校教师有90余篇教学论文、随笔等发表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教材教法》、《教育》等刊物上,有30余篇论文获省论文评选一、二等奖。
(3)培养名师,要求不同多层次名校育名师,名师创名校。
我们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式发展的优势,积极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形成了“推出一批、锻炼一批、发现一批”的名师培养梯队建设模式,体现了教师团队式发展的层次性。
首先,我们利用已有市以上教学能手等组成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一梯队,作为名师培养的主导力量,他们教学理论深厚,教学意识超前,教学经验丰富,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的名师。
我们积极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勇于承担教研任务,主动总结教改经验,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面,尽最大可能发挥他们的带头示作用。
其次,我们把县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作为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二梯队。
作为名师培养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年富力强,理念先进,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我们充分利用“教学能手示课”、到结对乡镇送教、送讲座,进行听评课指导,等形式对他们进行锻炼和培养。
再次,我们还注意从年轻教师中,发现和选拔那些工作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有较强进取心的教师,作为名师培养工程的第三梯队。
通过与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结对拜师”等形式,利用诊断课、研讨课、优质课等手段,帮助他们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为了零距离感受名校、名师的教学氛围,我们选派骨干教师分别到、、等名校蹲点学习,多次邀请省、市、县的有关专家到校讲学,让全体教师有机会与真正的大家、名师进行交流。
目前,我校已培养出国家级骨干教师2名、省级骨干教师7名、省级教学能手1名、省特级教师1名、市级教学能手13名、县级教学能手43名。
(4)“课堂比武”,搭建教学大舞台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为了抓实课堂教学改革,我们提出每学期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该活动集“备、说、讲、评”于一体,把整个学科组“捆绑”在一起,变过去的教师单兵作战,为学科组合作下的团队竞争,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其具体操作流程为:活动准备阶段:以年级学科教研组为一个团队,围绕课题,确定目标、选择教法、设计过程、制作课件,分工合作,集大家智慧,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活动分工阶段:在正式比赛前,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团队的讲课、说课和评课教师各一名。
活动展示阶段:各团队依据抽签决定的教师依次进行说课→讲课→评课,从设计理念到实践操作,由剖析反思再到总结提升,全面而透彻地展示本教研团队对这节课的研讨成果。
活动中相关学科全体教师全程参与听课,学校组成评委团,对每个教研团队从说课、讲课、评课、团队协作精神四个方面分别打分,综合评定。
所得成绩既要记入该教研组所有教师本学期的个人课堂教学成绩,还作为年终评选优秀教研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教后说、以说促备”。
在学期末教学容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从本学期所有课时中随机抽取一课时,教师进行现场说课,将说课容和备课簿上当初的教案设计结合起来进行评比。
促使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研究和选择教学方法,为“教”而“备”。
(5)推门听课,指导督促重激励我们实行教干包年级制度,让全体教干直接加入到老师们的合作团队之中,进一步加大了教干深入课堂、参与教学、研讨教改的力度,要求全体教干每周深入课堂听评课不得少于两节,每星期结束后必须将听课记录统一交校长办公室检查登记,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管理点从“会议室”推进到“教室”,让全体教干随时了解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情况,注重指导、督促与激励,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有效的制度、完善的管理、灵活创新的教研、“捆绑式”的合作团队,促进了我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近三年,我校有9人在省级讲课比赛中获奖,16人在市级讲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执教市级公开课10人,县级公开课24人。
2、“双主双序”,课题带动谋新篇科研,是一所学校成为名校的灵魂所在。
建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则是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中落实团队式发展的主要体现。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双主双序教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目前已被确定为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该课题基于“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自成长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发展规律,做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密切结合、协调互动,就能构建起学生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了真正借助此项课题研究,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方的和谐发展,我们组建了强大的合作团队,并于今年3月21日进行开题,全县课题负责人观摩了我校《双主双序教育体系构建》课题研究的开题现场。
从2002至今,我校共计进行省、市、县级课题研究活动45项,其中有35项课题顺利通过上级科研部门的结题鉴定。
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有6位教师获省教科研成果奖,8位教师获县级教科研成果奖。
现有1项省级课题、6项市级课题、3项县级课题正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