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汇总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汇总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以纪录片《台北故宫》为例
● 刘红平胡明华
解说词是对人物、画面、展品或旅游景观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

而本文研究的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

从 1958年至今,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 5个阶段。

上世纪 90年代后,业界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展开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 其中就包含了对其解说词的应用、作用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的探索。

下面笔者就纪录片《台北故宫》中的解说词来分析新时期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叙述特点。

非独立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 它与画面、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 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 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 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 ,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 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 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 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

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 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

但是, 那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 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

技术上, ENG 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
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的理解不断深入。

ENG 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同时也有助
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

在《台北故宫》的每一集里,都有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 (如音响声 , 它们代替了解说词来诠释画面的意义, 或者接着解
说词来讲述讲述者经历过的故事, 从而使得电视叙事的手法不停地变换。

另外, 观念上的改变, 即纪录片纪实本质的回归, 使大家更注重画面对纪实的作用,能用画面表达清楚的,就尽量不用解说词。

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画面的真实感更强,而解说词是很主观的,解说词越多,个人或者团体的思想介入就越深。

从纪录片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来看, 解说词只能是一个起补充作用的电视元素,是不独立的。

故事性叙述
在一部纪录片中,往往会在以人物或事件为主轴的基础上引出一个个的故事,以增加可看性。

解说词既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又能进行细腻的描述。

如果我们以讲故事的思维来写解说词, 注入说故事的元素, 注意设置悬念, 将情节安排得详略得当, 并且跌宕起伏, 则可以紧紧吸引住观众“探知事实真相” 的欲望。

以《台北故宫》的第十集《云山深处》为例,该集主要讲述的对象是一批运往台湾的古画精品。

这集是怎么突出它的故事性的呢?首先, 解说词讲述了一个具有冲突的事件:1996年,台北故宫门前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台湾岛内的各大媒体也闻风而动。

接着导入当时台湾民众在台北故宫前的影像资料, 并伴有同期声, “救国宝,为我们的文化尊严我们站起来”。

随后是资料中这样一段记者的报道,“故宫把 30年不曾离开故宫的稀有珍贵国宝借展到美国,立刻
引起许多艺文人士的抗议”,然后,通过这样一句过渡性的解说词,“和 1996年中
华瑰宝展坎坷的开场相比, 1961年那次国宝赴美展的出行却显得十分平静”,然后很自然地讲到 1961年的赴美经历。

通过这样一个倒叙的方式,将与古画有关的最近的冲突放在前面, 形成一个小高潮, 吸引住观众, 然后再回溯过去的事件,故事感明显增强。

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在电视纪录片中设置悬念, 就是为了激活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情” 。

纪录片的悬念可以由画面、文字、声音等元素共同构成, 其中,解说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台北故宫》的第一集《国宝迁台》是以追溯一个历史事件开始的, 它首先展现给观众一个风高浪涌的画面, 画面上还有一批贴着封条的神秘箱子, 那一刻, 一曲杀气很重的音乐也适时地响起。

同时配有这样的解说词:“ 1948年 12月 21日,在南京下关码头上,静静地躺着七百多个神秘的箱子, 它们正在等着离开这个港口。

” 就是故意不告诉我们这里面是些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久,国民党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码头, 它将执行一个极为秘密而特殊的任务。

” 同样对此引而不发。

这样的开头使该片充满了吸引力, 观众内心必然会产生看下去的冲动。

如果没有这些解说词, 观众们将会因为不知道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陷入茫然, 而这几句充满悬念意味的解说,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我们的心理期待也应运而生。

这里的悬念还有一个好处, 形成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觉, 让我们感觉事件是即将在我们的注视下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从而给人一种“亲历”整个事件的错觉, 所以观众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渲染情感与意境
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本质是“纪实”,它和新闻一样,讲究事物的真实性。

但是, 纪录片还有一个本质就是它的艺术性, 它可以调动一切电视元素来为片子服务,并且可以借用文学、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

在电视纪录片中,往往是以讲故事的方法来结构整部片子。

有故事情节, 有冲突, 有细节描绘, 有情感和意境等, 而这些效果都需要靠解说词与画面、背景音乐等的配合来实现。

另外, 纪录片主题深刻,情感丰富,更关注人物本身,它往往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于细微处凸显它的人文关怀。

这就需要解说词进行情感和意境的渲染, 以此达到表现主题、感染观众的目的。

在《国宝迁台》这一集的结尾,全景式地再次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

解说者站在今天的时间轴上,对 60年前的他们做简短的一两句交代,将他们背井离乡几十年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辛苦有物质的, 更有心灵的。

片子首先导入一个波涛汹涌、飘渺无际的大海,然后解说词响起:“ 60年过去了,曾经伴随着文物来到台湾
的人们,大多数都已离开人世。

60年前,几乎所有人,在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 都以为这里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一站。

杭立武后来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再也没有踏上
过祖国大地的土地; 高仁俊到台湾的时候, 只带了一身衣服;那志良到台湾后,劝大家不要买木质家具,以免回北京时扔了可惜; 庄灵的父亲庄严去世前还在和小儿子念叨, 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没能把这些宝贝再带回北京去……” 在每提到一个人物时, 会在飘
渺不定的大海这个背景上闪现出他的照片,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能听到浪花肆虐咆
哮的声音, 随后, 解说词完毕, 音乐起, 片子定格在这样一个画面中:落日余辉下, 一叶孤舟摇曳在浩瀚无际的海面上。

片子结束。

在这个过程中,解说词以排比的句式很抒情地呈现给我们, 将这些背井离乡之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表现得非常形象、感人, 这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触。

以上四点基本上廓清了时下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与意义, 但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纪录片和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这样,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显
现出不同的特征。

注释:
①吕萌左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参考文献:
①付娥:《电视解说词写作的艺术追求》 [J],《新闻爱好者》, 2008年 8月 (下
半月
②刘春学孙海生:《专题类节目解说词的写作 [J],《新闻传播》, 2008年,第 9期
③马力唐弘:《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的故事性叙述》 [J], 《电视研究》, 2006年第 11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