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 Policy and Regulation课程编码:14112D课程类别: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
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其质的规定性。
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32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讨论等课内教学方式,辅以自学训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力求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当今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际问题的结合。
2、课堂讨论:本课程初步制定了定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通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讨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研究作基础。
3、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构建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体系,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体系。
通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当今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分析理论问题。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指针,对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分析。
2、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所述观点、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密切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5、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实施评价。
6、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7、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影响作用。
8、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要求实践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评价、检验其有效性的关键。
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解释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身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智慧。
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达到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确保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9、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1)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的教育调查,了解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体现民主、平等、人本、有限的价值取向方面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
(2)搜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3)调查当地小学教育体制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写出调查报告。
(4)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分析。
(5)调查一所小学,系统了解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
了解该校的依法治校的情况,并进行分析。
(6)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了解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典型事例,并写出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作业来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开卷考试来评定。
五、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2个大的模块(共32个学时):模块一:小学教育政策。
包括小学教育政策概论、过程、体系。
模块二:小学教育法规。
包括小学教育法规概论、法制建设、法规体系;国家、学校、教师、小学生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一)使用教材阮成武。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二)教学参考书1、陈振明。
政策科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袁振国。
教育政策学。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孙锦涛。
教育政策学。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吴志宏。
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刘复兴。
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张济正。
教育行政学通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袁振国。
中国教育政策评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国家教育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3,2004年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彭万林。
民法学。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劳凯声。
教育法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4、劳凯声。
教育法学。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劳凯声。
中国教育法制评论。
第1,2,3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03,2004年版。
16、孙灿成。
学校管理学概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7、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
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选编(中小学教师读本)。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李晓雁。
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周德雷。
小学管理法制基础。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0、王长纯等。
初等教育。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张乐天。
教育法规导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褚宏启。
学校法律问题分析。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3、李晓雁。
教育法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4、黄才华。
依法治教概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张乐天。
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郭文舒。
教育政策法规。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27、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
褚宏启主编。
教育法制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杨颖秀。
教育政策法规专题。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李连宁,孙葆森。
教育法制概论。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0、谢志东。
教育法规讲读。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七、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如没有可省略课外辅导方式方法一、通过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基本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通过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案例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批判反思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通过小型的教育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完成研究报告。
执笔教师:李俊义教研室主任:李俊义教学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