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要素分析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定明确要求,要严格企业安全管理,全面开展安全达标。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它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线,以创新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为着力点,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为推行这项工作,陆续颁布了焦化、烧结、铁合金、轧钢和即将修订颁布炼铁、炼钢、燃气等专业单元的“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这些评定标准由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等十三个类目(要素)组成。
十三个类目的评定项目和内容除体现专业单元特点的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外,其他基本相同。
无一例外的是,各专业单元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两个类目(要素)的分值都占总分值的50%以上,由其权重可见,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是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素。
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这两个要素是硬指标。
可以说,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达标是实现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攻坚战。
一、生产设备设施达标要求生产设备设施达标包括生产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设施运行管理、设备设施验收、拆除与报废、设备设施检测检验等四个项目的达标。
体现了生产设备设施从摇篮到坟墓的全寿命期间的管理。
生产设备设施建设的评定可以说是符合性评定,评定企业建设项目的所有设备设施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主要是生产设备设施前期的安全达标。
如安全设备设施是否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企业是否按规定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总体开工方案、开工前安全条件确认和竣工验收等阶段进行规范管理等。
着重于评定生产设备设施的建设环境和公辅设施,包括厂址、区域布置、厂房、通道、间距、平台、栏杆、通风、照明、供电、消防等。
评定内容多引用有关标准、规范的“应符合……、应有……、应设……、应按……”之类的条款要求。
一般来说,按“三同时”要求,通过了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的建设项目,生产设备设施建设的评定应该是符合要求的。
设备设施运行管理的评定是可以说有效性评定,评定企业是否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其安全运行。
也就是说,如果生产设备设施建设的评定是考虑有没有,对不对的问题,则设备设施运行管理的评定是考虑好不好,效不效的问题。
着重于评定运行期间需要定期检修、维护、保养的设备设施,如主体工艺设施、特种设备及其安全连锁、自动报警和安全装置等。
评定内容虽然也有“应设……、应按……”之类的有关标准、规范的条款要求,但其后是有关的技术要求或安全指标要求,如“达到……、确保……、不得……”等。
设备设施验收、拆除与报废的评定,评定企业是否建立新设备设施验收和旧设备设施拆除、报废的管理制度;是否按规定对新设备设施进行验收,确保使用质量合格、设计符合要求的设备设施;是否按规定对不符合要求的设备设施进行报废或拆除。
该项目各专业单元的的评定内容同一。
设备设施检测检验的评定,评定企业是否建立设备设施(包括特种设备和厂房等建(构)筑物)检测检验管理制度;建(构)筑物防雷设施和电器接地是否定期检测,以确保其完好接地;是否按规定进行检测检验,并将有关资料归档保存。
该项目各专业单元的的评定内容略有不同,如有煤气回收的专业单元,会评定CO监测报警装置是否定期检测检验检验。
二、作业安全达标要求作业安全达标包括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作业行为管理、警示标志、相关方管理和变更等项目的达标。
作业应包括正常的生产操作、不正常时的生产操作,事故状态下的作业、开停工作业、维检修作业等。
该类目各专业单元的的评定内容主要区别在前两个项目。
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评定,评定企业是否对生产现场和生产过程、环境存在的风险和隐患进行辨识、评估分级,是否对危险作业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实施作业许可。
生产现场的危险作业将会强调煤气区域作业、高温液态金属区域作业、粉尘爆炸区域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
是否针对各工序的危险危害因素特点,按有关标准规程进行操作。
作业行为管理评定,评定企业是否加强生产作业行为的安全管理。
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是否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
作业行为系指作业人员的个体行为,也系岗位操作问题,是作业安全达标的核心。
警示标志评定,评定企业是否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相关方管理及变更评定,评定企业是否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是否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
是否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
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是否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
是否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对机构、人员、工艺、技术、设备设施、作业过程及环境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是否对变更过程及变更所产生的隐患进行分析和控制。
三、两要素达标的意义安全生产标准化就是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等安全管理措施,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
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事故的5M(Management、 Man、 Machine 、Material 、Medium)因素控制,也将作业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重要位置展现在人们面前。
虽然作业安全、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在安全生产标准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需要安全生产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等类目达标才能推动、完成或维持。
如作业安全需要制订岗位操作规程,需要人员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需要安全投入。
只有在安全管理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下,作业安全、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才可能完全实现。
上世纪80、90年代,鞍钢“0123”、宝钢“12345”与目前太钢的“闭环管理”等安全管理模式都将标准化作业作为安全工作的基础。
这基于80%以上的事故出自于人为失误的统计结果。
他们认为,标准化作业具有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特殊功能,这种特殊功能主要是只要按标准规定的作业程序、作业动作、安全要点去办,即使技术素质较低的作业者,也不会发生事故。
另外,标准化作业是建立最佳生产秩序的有效手段。
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作业(操作),一切作业都按标准进行,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就会井然有序,而最佳的生产秩序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有着重要作用。
2008年起,武钢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从管理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标准化三个环节入手,以管理标准化为基础,完善管理体系,防范管理缺陷,以现场标准化为条件,整改现场隐患、改善现场秩序、提高现场本质安全水平,为职工作业提高舒适安全环境,以操作标准化为核心,引导职工对照操作标准,规范作业,杜绝不安全行为。
由此可见,冶金企业对作业安全达标认识是深刻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和物质条件的话,那么,作业安全达标则具有普遍适用原则。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积极努力实现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的同时,作业安全先期达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在我们注重作业安全达标的同时,我们要强调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的意义。
应该说,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是冶金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前提,生产设备设施的达标也将拉开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等级差距。
我们要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了人、机、物、环的本质安全化,保障冶金工业的健康发展。
目录第一部分填空题………………………………………第二部分判断题………………………………………第三部分单项选择题………………………………第四部分问答题………………………………………第一部分填空题(共100题)1、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消防法》规定,我国的消防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3、《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加大了对事故企业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
)4、《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规定,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和企业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
5、《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 21 号)规定,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责任体系、教育体系、监督保障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
6、《消防法》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
7、《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8、军工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科工安密﹝2012﹞269 号)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结果将作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发放的重要条件之一。
9、安全标准化评审报告经集团公司审查合格后,Ⅰ级单位须报国防科工局审核公告;Ⅱ、Ⅲ级单位须报省级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审核公告。
10、单位应每年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自评工作。
1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应采用“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即“PDCA”动态循环的模式)。
12、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事故。
13、单位应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长远规划,并根据规划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14、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将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15、单位应建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并且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安委会会议。
16、单位年度预算中应设置改善安全生产保障条件所必须的专项资金。
17、单位应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专款专用;财务部门应建立使用台账。
18、单位主要负责人、主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安全总监、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按规定参加培训,取得安全生产资格证书或安全生产培训证书,并按期参加复训。
19、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厂(所)级教育、处室(车间)级教育和班组级教育。
20、具有Ⅱ、Ⅲ级危险点的单位,在岗员工在100 人以上的,均应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其中具有Ⅱ级危险点的单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人员数不得低于单位在岗员工总数的4‰,其中具有Ⅲ级危险点的单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人员数不得低于单位在岗员工总数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