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别史

国别史

专题一英国(一)思想近代化:代表:莎士比亚;(二)政治近代化: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始时间及标志:1640年,长期关闭的议会重新召开高潮: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任护国主低谷:封建王朝复辟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巩固: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影响:①英国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②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成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③为日后进行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三)经济近代化:1、早期的殖民扩张:2、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18世纪60年代——1840年开始标志: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代表及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成为机器的主要动力(标志性发明);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完成标志: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影响:①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③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④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成为世界霸主。

(四)一战前后的英国:1、一战前: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工业产量被美、德相继赶上和超过,退居第三位,丧失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英、德为争夺殖民地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对殖民地的争夺)④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成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

2、一战期间:打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取得一战胜利。

3、一战后:①1919—1922年,参加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参与对世界的重新瓜分,与法、美、日等大国共同确立了新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②战后,英国实力被严重削弱、但综合国力仍居世界第一位,控制着国际联盟。

(五)二战前后的英国:1、二战前:外交上,执行绥靖政策。

2、二战期间:①1939年9月,对德宣战,却未对德军发动进攻;②1940年5月,德国对英发动大规模空袭,不列颠之战爆发;③1942年初,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反法西斯联盟重要成员;④1944年6 月,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⑤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⑥1945年初,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境内⑦1945年9月,取得二战胜利。

3、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加入欧洲共同体,后成为欧盟重要成员国。

专题二美国阶段一: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美国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1、战争爆发原因①北美大西洋沿岸13个殖民地经过100多年发展,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要求推翻英国统治,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根本原因)③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北美人民公开抗英斗争的开始。

(导火线)2、战争主要经过①开始: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是北美民兵同英军首次正式交火,标志战争开始。

②建军:1775年5月,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③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英属北美殖民地正式宣布独立,标志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④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使战争形势出现转折,并开始得到法国、荷兰的援助。

⑤胜利:1781年,北美英军约克镇投降。

战争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双重性质。

(特点)首先,作为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它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而赢得独立,建立了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第二,作为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依据)另外,独立战争对其后的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战争产生积极影响,起重要推动作用。

4、确立共和政体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链接:解析1——对《独立宣言》的认识:《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否定等级制和君主制,否定英国对殖民地统治的合法性,极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和纲领性文件。

同时,“独立宣言”也是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的蓝本,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解析2——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要点:①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基础上,带来长期稳定,利于发展;②是欧洲启蒙思想的成功实践,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示范作用(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三权分立制。

“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利,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民主共和制”形式上把主权在民理论付诸实践,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三权分立”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是其本质所在,故有一定局限性和保守性。

如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与白人相同的权利等。

二、对外殖民活动(对外关系)追随英国侵略中国这一阶段,在对外政策上主要是追随英国。

这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中表现尤为突出,如1844年强迫中国政府签定《望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俄国以“调停”为名,暗中支持英法,从中渔利。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899年国力上升后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三、美国在工业革命中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独立后的美国正赶上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并在工业革命中得到迅速发展。

1807年,富尔敦制成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19世纪中期,美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阶段二: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的美国[美国南北统一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一、美国内战(1861-1865年)1、内战爆发的原因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根本原因)②1860年,代表北方利益,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导火线)2、矛盾的焦点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3、战争经过①内战开始: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②战初北方失利(原因:南方准备充分;北方尚幻想和平统一,战备松懈。

)③战局扭转:1862年颁布《宅地法》(解决了土地问题)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解决了奴隶的自由问题,提供了劳动力),北方开始掌握了战争主动权④北方胜利: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南北统一。

3、战争性质和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链接:解析——美国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的异同:相同点:①根本原因相同: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阻碍;②性质相同:即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影响相同: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同点:①性质不同:美国内战同时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

②原因不同:前者是在控制与反控制矛盾激化下开始的;后者是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矛盾激化的结果。

③目的方面:前者主要为摆脱英国殖民控制和压迫;后者为消除黑奴制,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障碍。

二、对外政策1、1899年,对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开始走上独立侵华的道路。

2、在“一战”前和初期,保持中立,直到1917年,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三、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状况)南北战争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爱迪生发明电灯,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一跃成为经济大国。

1894年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阶段三: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期的美国[一战结束到二战结束]一、经济状况:1929年,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

1、爆发的标志:美国纽约股市暴跌2、克服经济危机的措施:罗斯福新政(1)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2)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4)内容:中心措施是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了调整。

其它还有对农业、金融业的调整及兴建公共工程。

(5)意义:罗斯福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罗斯福新政的影响:①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④但由于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链接:罗斯福新政和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比较:相同点:1、背景、目的:都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实施的,巩固政权2、内容:都体现国家干预经济3、结果:都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4、实质:都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不同点:1、目的不同:前者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统治;后者是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不同:前者侧重于工业,主要加强国家对经济干预;后者侧重于农业,主要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特点和本质不同: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对外关系1、“一战”结束后,把持巴黎和会,提议成立“国联”却又拒绝加入“国联”。

2、1922--1923年,华盛顿会议,通过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建立起华盛顿体系。

3、二战前:对待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4、二战中:①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国耻日),②1941年12月8日,对日宣战③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加入反法西斯联盟④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⑤1945年2月,参加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⑥1945年8月上旬,对日投放原子弹,加速二战的结束。

阶段四:“二战”后的美国一、经济状况1、经济发展原因:战时资本积累,重视高新科技,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经济发展特点:a、20世纪50、60年代:战后的繁荣,经济持续发展;b、20世纪70、80年代:危机与调整;c、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主要特征:信息化、全球化)。

二、政治状况(对外关系)1、“二战”后,冷战政策表现: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军事上,成立北约组织。

2、美苏争霸3、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三、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国)链接:中美关系专题一、坎坷曲折的中美关系1.侵略中国: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