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建筑案例分析
1.2
高技派(High-tech)
主要特点
特点: 1. 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 制造体量轻、用量少,能够快速和灵活装配的建筑:强调系统设 计和参数设计。 2. 主张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 表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间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需要又能达到 机械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 心。 3. 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的合理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 技术接近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易接受 并产生愉悦。
结合地域技术
乡土高技 与环境协调
2.3.1 早期的高技派
第一阶段: “第一代机器美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 人们出于经济和适用的目的,试图把最新的工业技术 应用到建筑中去,以适应一战后人们对住宅的大量需 求。它们追求的并不是便捷的功能和效率,而更多的 是机器般的造型。
玻璃之屋 (Pierre Chateau,1932) 梁和柱焊接钢结构, 立面上大片玻璃的使用
1.4
设计风格
高技派反对传统的审美观念,强调设计作为信息的媒介和设计 的交际功能,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中坚持采用新技术,在美学上极力鼓 吹表现新技术的作法,包括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在设计方法中所有“重 理”的方面,以及讲求技术精美和“粗野主义”倾向。
“高技派”的设计风格就是要跳出半机械、半手工的传统制 作方式,把工厂化的大生产的特性凸现在人们眼前,能否适应工厂 化流水生产作业是建筑装饰产业效率能否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当 前很多设计师总是片面的强调建筑内部空间的个性化,而没有把工 作重点放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上,如果不打破传统装饰业半机械半 手工的状况,装饰产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时代背景:
20C50~60s 西方工业文明危机 发达治资本主义国家 遭遇石油危机、通货膨胀、收支不平衡、失业等问题,导致社 会政治、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严重冲突。
建筑文化背景:
技术,作为反映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建筑文 化中一直有着深刻的体现。出于一种对技术的强烈兴趣和对未 来实用主义的信仰,建筑师们创造了一种表现科技力量、并具 有机器外观的建筑——“高技”建筑。
建筑师皮亚诺设计 的奇芭欧(Tjibaou)文化 心,参照当地传统民 居——棚屋的结构特色, 利用风压使建筑内部产 生良好的自然通风,同 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造 型。
奇芭欧(Jean-Mare Tjbaou)文化中心
3.社会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3.1重视地区文化
高技派逐渐开始重视地区文化,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比 如福斯特多年来对生态技术的持续关注,格瑞姆肖的钢梁,钢索, 桅杆的帆船式结构和独创的外张式幕墙系统,霍普金斯的帐篷结 构探索,皮阿诺早期的单元式膜结构“轻盈”主题以及后来的技 术诗性。在他们之外,帕歇,阿索普,“未来体系”等的许多作 品都可划入高技派的范畴。 80年代后,高技派的典型手法几乎成了建筑师设糆语言上 的一种选择。以节能和减少污染为主的生态观念成为重要议题, 同时由于地区建筑文化对全球化的自觉抵抗以及由后现代主义复 兴的历史意识的深入,高技派建筑越来越从对技术形象的表现走 向对地区文化,历史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视。1996年福斯特,罗 杰斯,格雷姆肖,皮阿诺都曾参与赫佐格草拟的《建筑和城市筫 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宪章》的评议和修改,表明高技派领头人 对生态思想的集体关注。
风格特征
1.以机器美学与结构美学理论为基础 2.以视觉感受为基础的形式动态学理念 ——抛弃传统的制约
暴露结构形式造成强烈的视觉动感
结构与空间的转换形成视觉动感 高材质的特殊性 构成手法的多样性 3.极端化技术倾向 4.丰富的设计语言 建筑形象方面特别显现建筑结构、构造和机电设备等元素,是技术主义思潮在建筑方面的产物
1.5 专属人群
1.条理分明,理性思维占上风的理想主义者。
2.科技改变生活,专属于这种风格的人群对未来极 度渴望,他们有着迥异的思维,喜欢一切具有创造力的 与众不同的事物和生活方式。为了突显自己的特立独行, 他们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应季新品,而生活在一个充满 个性的居室空间力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2.高技派建筑历史背景
塔瓦里TGV车站把建筑结构与 造型综合考虑,使结构本身成为 建筑的情感表达的手段。这种技 术表现虽然也讲究构件的力学或 构造作用,但它是将结构艺术化, 利用结构形式去表达一种主观的 意念。
塔瓦里TGV车站 瑞士建筑师卡拉
伦敦四频道电视台总部 四频道电视台总部巧妙地运用了建筑材料。通过选用平板玻璃和玻璃砖等建 筑材料,有意使建筑保持透明感,以便尽量减少建筑体量对周围现有环境的 影响,同时尽可能引入外部公共空间的景观。结构本身是混凝土框架,外壳 是灰色的亚光铝板,主要的钢结构是棕红色的。不同材质的对比,色彩对比, 精美的节点处理,透明玻璃的梦幻般的光影效果,体现出新奇的高技术的美 与典雅的艺术美。
蒙特利尔博览会 德国馆—奥托设 计,1967 采用钢网索结构, 形似帐篷,又如 蛛网蔓延。 蒙特利尔博览会美国馆
第三阶段:
起始于70年代末,是“早期高技”建筑向“当 代高技”建筑过渡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高技”建筑 对自身进行了较全面的修正与充实。一方面,继续吸收各 种先进科技,在建筑中体现“技术美”的魅力;另一方面, 在建筑能耗、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及建筑的表情等方面向相 关学科和其他建筑流派学习,日臻完善,从而走向“当代 高技”建筑。
1.高技派风格建筑简介:
高技派:
一般指那些使用和表现了当代最高强、
最先进的技术来达到各种设计、生态、使用要求的建筑。 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
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
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
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1.1基本介绍
一是强调材料特征,用对比、类推、共生、重复、秩序等 方式来构成空间; 二是强调运用结构体系。
国内的设计师对“高技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设计符号 符合施工,符合构件加工的要求有了较深的理解,认识到“高技派” 是推动装修行业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意识到它的加工 要破除传统的半机械,半手工的加工特点,要工厂化批量生产——— “工厂化”;既然成品,半成品是在工厂生产,那么就必须运到现 场来组装,这就使设计要使用单元化构件———“构件化”,为使设 计、加工的方便需要采用大量的标准件,因此又提出了一个“标准 化”。“三化”———工厂化、构件化、标准化正是大工业生产的必 须条件和基础,装修行业还是半机械、半手工,要向前发展,必须 走“三化”之路。 “高技派”风格的室内装修中多使用金属材料、玻璃、石材这 三大材料。其中金属材料,以铝材、不锈钢为主。其中,铝材有铝 通、铝单板,其表面涂饰有氟碳喷涂、静电粉末喷涂、锔漆和本色 四大工艺;不锈钢有钢通、板材和钢板网之分,其表面处理常用的 有镜面、拉丝面、砂面、腐蚀面工艺,特别是在镜面不锈钢上加药 水砂,其视觉效果很特别。玻璃从本身的功能来看有安全玻璃、艺 术玻璃、普通玻璃,从饰面效果来分有焗漆,喷砂、药水砂、绿网 砂……等等装饰工艺。
1.3发展历程:
高技派”于80年代末传入中国,先是在建筑外立面幕墙 上使用,9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到公共建筑的内部空间,逐渐变成 一股时尚的设计潮流。在近十年的发展中,这种设计风格发生了三 次较大的演变过程。初期,设计师们只是将铝板、玻璃这种材料作 为一种饰面材料来代替以往的夹板、石膏板等,还不知道如何来利 用它的个性。 随着实践的增多和观摩借鉴国外的同类作品,设计师们已 经开始认识到运用“高技派”手法的两个特点:
“高技派”这一设计派形成于在上世纪中叶,当时,美国等发 达国家要建造超高层的大楼,混凝土结构已无法达到其要求,于是 开始使用钢结构,为减轻荷载,又大量采用玻璃,这样,一种新的 建筑形式形成并开始流行。到70年代,把航天技术上的一些材料和 技术掺和在建筑技术之中,用金属结构、铝材、玻璃等技术结合起 来构筑成了一种新的建筑结构元素和视觉元素,逐渐形成一种成熟 的建筑设计语言,因其技术含量高而被称为“高技派”。突出当代 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 “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 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 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中国银行等。
世界公认的 第一座高层 生态建筑 国会大厦视觉精 华的玻璃顶恰恰 是通风系统的排 风口,体现了设 计师对技术、建 筑形式、空间的 驾驭能力。 诺曼· 福斯特\柏林新国会大厦
诺曼· 福斯特\劳埃德大厦
2)情感高技
“早期高技”建筑,以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 突出强调了结构理性,在艺术性、情感性方面较为贫乏。 当代人本主义审美思潮逐渐与“情感高技”建筑相融合。 作为一种建筑观,“情感高技”建筑在高技术的表现基础 上,追求情感的形成,旨在塑造具有时代精神和独特个性 的建筑场所。所谓“高技术、高情感”(high-tech, high-touch),便是在此方面的反映。情感高技建筑,在 关注建筑的功能和工业化的同时,有机地结合结构和艺术, 用灵活、夸张和多样化的概念来激发人们的思维领域,使 结构和技术成为高雅的“高技艺术”。
贴其间,结构所承托的空间和物体的内容变得可有可无
二:
上溯到1779英国塞文河上的第一座铸铁桥全金属的预制结构,
体现基于工业技术而不是传统的建造模式之后,1851年的伦敦水晶宫,
1867年的巴黎机械馆和1889年的巴黎艾菲尔铁塔,新技术的运用已是 大势所趋。
额
瑞士再保险公司大厦
柏林新国会大厦
诺曼.福斯特
3)乡土高技
表现新技术的“高技”建筑与表达地方性文化的“地 域性”建筑,曾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极端。在信息高度发 达的当代社会里,随着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两者之间 不断交融,乡土高技建筑应运而生。“乡土高技”建筑在 运用高技术的基础上,于地域性技术中吸取有益因素;并 以反映地方性文化特色、与环境结合为自己的另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