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以下选题目录属参考选题,具体由毕业生自定,但内容必须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
二、《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所列题目是一个研究方向,可围绕该问题查找资料,撰写提纲,题目可以适当修改,但必须是在同一个研究方向。
一、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1 论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2 神话与中国文学3 《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纵横谈4 《诗经•国风》的美学价值5 雅颂新论6 《七月》作者及主题新探7 《左传》的思想和艺术8 《左传》描写战争的特色9 《左传》的叙事艺术10 《左传》﹑《国语》之比较11 《左传》行人辞令与《战国策》策士说辞之比较12 《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新论13 《论语》的文学价值14 试论《孟子》的论辩艺术15 庄子思想的新评价16 论庄子散文的艺术特征17 《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比较18 庄周﹑屈原浪漫主义之比较19 论屈原创作的悲剧精神20 论屈原作品的艺术创新21 赋体溯源22 汉赋新论23 论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24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理论意义25 《史记》——“无韵之《离骚》”26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27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结构艺术和语言成就28 论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9 《孔雀东南飞》艺术赏析30 《古诗十九首》综论31 论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32 论曹植的诗歌创作33 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34 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35 论左思及其《咏史》诗36 论陶渊明的归隐诗37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美学特色(二)38 谈中国古代神话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39 中国神话传说浅探40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41 《诗经》所反映的贵族妇女生活42 《诗经》弃妇诗怨情探析43 《诗经》情歌古朴的抒情方式44 论《诗经》征戍诗的风格特征45 《郑风》的思想价值新探46 论“国风”中关于婚姻爱情的诗歌47 春秋行人形象论析48 试论《战国策》中策士的悲剧49 《楚辞》和韦庄的诗歌创作50 宏旨与心路:《离骚》的结构艺术51 试论屈原《离骚》的神话寓意52 《九歌》主题新解53 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文学性54 《史记》人物传记中材料的选择、处理艺术初探55 论《报孙会宗书》与《报任安书》的异同56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分析57 《艳歌行》浅说58 论建安士风之嬗变59 再次解读曹操的文格与人格60 浅谈建安文学的生命精神61 浅析洛神形象:曹植对于前代女性描写的继承和发展62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63 阮籍的人生态度与处世方式64 从《咏怀诗》看阮籍的理想及其幻灭65 鲍照边塞诗论略66 《世说新语》的成书与叙事67 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68 陶渊明对白居易创作的影响二、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一)1 唐诗繁荣原因浅析2 试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3 谈谈初唐四杰在唐史上的重要地位4 高适﹑岑参﹑王昌龄边塞诗之比较5 唐代边塞诗的评价问题6 试论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荣的原因7 王维的儒道情怀、佛性智慧与山水诗创作8 试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9 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10 试论长安十年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11 从“三吏三别”看杜诗“诗史”之特征12 试比较李白与杜甫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13 李、杜优劣之我见14 《长恨歌》主题新探15 论《长恨歌》的艺术美16 评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和新乐府诗17 评韩﹑柳的古文理论18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19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个性特征20 韩愈诗歌的艺术风格21 论杜牧的咏史诗22 试论晚唐古文衰落的原因23 试论唐传奇的艺术成就24 温庭筠词简论25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26 论婉约派词27 论柳永词28 试论苏轼的人生观29 论苏轼的婉约词30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31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32 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论33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及表现形式和特点34 论陆游诗歌在艺术上的继承与创新35 论辛弃疾的用典36 辛弃疾“以文为词”论37 唐宋诗歌比较论(二)38 从陈子昂《感寓诗》中的意象看其对阮籍《咏怀诗》的继承与革新39 试论盛唐边塞诗的格调40 论岑参边塞诗中的异域情调41 论高岑体——以其边塞诗创作为中心42 试论盛唐诗人的文化新志43 试论王维山水诗歌中的禅趣44 王维与孟浩然隐逸的差异性45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美46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美学特色47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美学特色48 “沉郁顿挫”论49 韩愈、白居易文艺思想的相通点50 自信•自适•自伤:柳宗元心路历程之解读51 论唐代咏史诗的兴盛及其文化动因52 晚唐社会和政治斗争的一面镜子:论李商隐的政治抒情诗53 试析李商隐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54 韦庄词用典析论55 花间词、南唐词比较论56 从苏轼坎坷人生诠释其词的主体情性57 柳永情词的独特魅力58 旷达与乐观:透过苏轼的词看其人生态度59 王安石的咏史怀古诗60 论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61 陆游诗歌渊源论62 论辛弃疾的用典63 论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64 辛词的“境界”与“意象”65 江西诗派理论主张的在评价66 试论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67 试论宋代话本小说三、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一)1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2 《西厢记》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成就和贡献3 评高明的《琵琶记》4 关于《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5 《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或战争描写)的特点6 诸葛亮(或其他人物)形象简论7 《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探析8 《水浒传》的思想和艺术9 关于《水浒》的招安问题10 论宋江(或其他人物)形象11 《西游记》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12 谈喜剧人物猪八戒13 试论《三言》中的小商贩形象14 杜十娘形象的悲剧意义15 试论《牡丹亭》主题思想的时代特征及进步意义16 《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17 简论《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和成就18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与理想人格19 谈《儒林外史》的思想意义20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1 试论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意义22 试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23 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24 论《红楼梦》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突破25 试论《长生殿》的主题26 《桃花扇》简论27 论李香君28 简论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二)29 关汉卿杂剧的场面关目特色30 明清时代杂剧观念的嬗变31 莺莺与张生故事的演变32 明中叶商品经济发展与《三言》、《二拍》的财富观33 试析《三言》、《二拍》的情爱观34 杜丽娘的形象及其内涵35 论关羽形象的演化36 孙悟空形象的宗教文化意蕴37 论清人对《花间词》的接受38 试论《金瓶梅》的佛教主题39 西门庆形象分析40 《聊斋志异》的新型女性形象41 《聊斋志异》对“人神恋”型故事的继承与创作42 《聊斋志异》中的狐性、人性与神性43 《聊斋志异》因果报应思想的剖析与评判44 读书人的悲惨世界:《儒林外史》的思想性浅说45 猪八戒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及佛学寓意46 《牡丹亭》叙事结构的透视47 为市井细民写心:谈《蒋兴哥重会珍珠衫》48 论《红楼梦》的婚姻道德观49 《红楼梦》的多元意旨与情感50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性格之我见四、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一)1 左联的功绩与缺点综析2 论“新月派”3 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4 祥林嫂的艺术形象5 鲁迅早期“改造国民性”思想新探6 《呐喊》《彷徨》比较谈7 论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8 论《故事新编》的艺术风格9 鲁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10 论郭沫若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11 论《女神》的史诗意义12 《屈原》中屈原形象分析13 论冰心作品中的“泛爱”思想14 论莎菲形象的塑造15 论叶绍钧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16 论《潘先生在难中》的思想及艺术特色17 郁达夫《沉沦》创作特色18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19 周作人散文艺术论20 论闻一多的新格律诗的主张和创作21 徐志摩爱情诗作简论22 吴荪甫形象分析23 论《子夜》的结构艺术24 《家》简论25 论觉新性格的悲剧意义26 论老舍小说创作的个性特色27 论述老舍《茶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28 论祥子形象的悲剧意义29 戴望舒诗作风格的嬗变30 论何其芳诗歌﹑散文创作的发展道路31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32 周朴园形象分析33 论《雷雨》的艺术成就34 论夏衍的戏剧创作风格35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36 论《白毛女》的主题及民族风格37 《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意义及民族风格38 《荷花淀》的诗意美39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比较40 论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及艺术特色(二)41 “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体认及其效应42 左翼文学的文学史价值43 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44 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45 鲁迅对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46 试论鲁迅杂文的语体特征47 郭沫若早期的诗歌美学思想初探48 论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悲剧精神49 周作人、茅盾早期文学主张比较谈50 试比较叶圣陶与冰心问题小说创作之异同51 试论基督教对青少年时期的冰心及其创作的影响52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和唐诗观53 论徐志摩散文的“性灵”美54 《子夜》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55 论“民族主义文学”与“战国策派”56 胡风文艺思想及其论争57 论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和发展58 老舍国民性批判的思想的文化蕴涵59 孙犁的民间立场与儒者情怀60 孙犁小说中女性文学形象61 从《雷雨》到《日出》:论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62 沈从文小说的接受史论63 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64 谈《茶馆》的悲剧效果五、方向:语文教学(一)1 谈“熟读而精思”2 作文教学的命题艺术3 散文教学的“整体感知与整体认读”4 新时期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型5 中学(小学、幼儿园)语文中的诗歌教学6 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7 文学鉴赏: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课题8 论语文教学中的鉴赏教学9 高考作文的命题的回顾与思考10 在阅读教学中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六、方向:外国文学(一)1 《源氏物语》的艺术结构2 印度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比较研究3 《圣经》文学研究4 《一千零一夜》的东方艺术特色5 泰戈尔《吉檀迦利》地思想和艺术6 “川端文学”研究7 《平家物语》的唯美情趣8 日本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语》9 川端作品的儿童形象10 论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取向11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死亡意识12 以悲为美的审美情趣:日本文学理念“物哀”试析13 日本战后派文学兴衰原因之剖析14 试论芥川龙之介《鼻子》的深层意蕴15 《金阁寺》中人物关系探析16 身体诉说与灵魂拯救:论大江健三郎的叙事美学17 从唯美到颓废:《雪国》:远离都市的颓废18 古希腊神话精神与《海边的卡夫卡》19 魂归东方:论当代韩国作家崔仁浩的小说《商道》20 生命的永恒——激情与爱:简评泰戈尔散文诗集《吉檀迦利》21 印度两大史诗研究(二)22 荷马史诗研究23 论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对戏剧艺术的贡献24 欧洲文艺复兴与人文精神25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妇女形象26 巴尔扎克小说中暴发户形象27 论雨果的《悲惨世界》(或《巴黎圣母院》)28 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思想性和局限性29 谈外国当代文学中的“荒诞派”30 屠格涅夫的讽刺艺术31 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婚恋模式探析32 论屠格涅夫作品中两性形象系列的差异33 浅析安娜与繁漪的爱情悲剧34 论《哈利•波特》的叙事话语35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原型初探36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现代主义因素37 使徒和圣愚:日瓦戈形象原型的跨文化研究38 王座与投影:《白痴》与《变形记》的比较研究39 爱在人间:读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40 古希腊悲剧中的女性形象41 疯狂与节制:评《达罗卫夫人》中的克拉丽莎的形象42 《达罗卫夫人》的并置结构及其43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的象征意义44 海明威悲剧意识的发展45 对物化世界的惊恐与反抗:卡夫卡《变形记》解读一种46 “在他人的注视下”:昆德拉《不朽》的存在论解读47 《复活》的文艺生态价值解析48 论《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时空与客观时空49 动物形象:小说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隅50 失落的“黄金时代”:谈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51 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与宫廷爱情七、方向:中国当代文学(一)1 当代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包括那些部分2 郭小川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风格3 比较杨朔、秦牧散文风格异同4 论述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色5 从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看“探索戏剧”的艺术特点6 以《春之声》、《蝴蝶》为例,论述王梦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7 论述高晓生栽种国当代文坛上的地位和意义8 以《棋王》为例,论述“寻根小说”的写作特点9 以《烦恼人生》为例,论述“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10 论述王安忆小说风格的流变11 以女性主义为理论视点,分析张洁小说的写作特点12 论述张炜的《古船》的艺术成就13 论述新时期报告文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4 论述朦胧诗的创作特点和审美品格15 论述舒婷的诗歌创作(二)16 “历史讲述”与“讲述历史”:在时间裹挟下的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17 知青作家创作立场的演变与分化18 一场叙事的革命:试论先锋小说创作中叙事特色19 海子诗歌:痛苦的“心灵历险”20 追问生存:余华小说主题新探析21 论池莉小说的“世俗”情怀22 浅谈王朔作品中的世俗性23 莫言与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24 金庸小说的情节缺陷25 解读余秋雨及其文化散文26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27 论网络传播视野中的网络写作及其走向28 大众文化对20世纪末文学创作的影响29 探究大众传播笼罩下的当代文学变迁八、方向:现代汉语(一)1 普通话语音与沧州方言的对应规律2 沧州方言词调查3 论形声字4 字、音节、语素、词的相互关系5 词与词组的区别6 多义词研究7 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关系8 同音词产生的原因9 现代汉语词的分类10 同义词的类型及其辨析11 主语与谓语的关系12 多附加成分的析句原则13 宾语与补语的区分14 谈连动句15 论兼语句16 单句与复句的区分原则17 单句与复句中较难区分的几组关系18 复句关系的穷尽性考察19 言语交际的结构与框架20 谈谈修辞方式与修辞效果21 词语的锤炼与修辞效果22 比喻的基本类型与其变式23 试谈一种新的修辞方式24 现代汉语的规范化25 社会用语规范状况调查26 社会用字规范状况调查(二)27 网络语言与多元文化生态28 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29 “拇指文化”演绎语言新时尚:手机短信的语体分析30 广告“送”字句的象似、完形及信递31 “吃”和“食堂”32 现代汉语动量词的借用33 “N1+的+N2”结构歧义考察34 从“V+什么+V”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35 词语兼类的功能显示与深层语义分析36 词汇短语的性质与语用、篇章功能37 “名+(的)+动”定中结构中“的”隐现的语义解释38 试析“像……似的”39 后缀“子”的类型和意义40 现代汉语时间词的语义分析41 现代汉语“使”字句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42 论主谓结构中句首主语的认知语义基础43 汉语研究的另一种思路:徐通锵“字本位”研究述评九、方向:古代汉语1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2 形声字声符说略3 形声字义符说略4 古注与文献语言研究5 说会意6 说假借7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8 同义词辨析问题9 “相反为训”说质疑10 形训、声训、义训之关系及应用11 古汉语词汇考辨12 兼类词研究13 意动和使动14 文言语法教学问题及其研究15 古代汉语词汇教学问题及其研究16 古典诗词教学问题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