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
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
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
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
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
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
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
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
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
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量、职工人数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因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多、就业结构调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也直接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幅下降,而就业比重却有小幅上升的情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以来,辽宁省再就业工程不断深入,就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注重将再就业工作同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新领域的战略重点来抓。
因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三产业则大幅上升。
3.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产业之间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20世纪80年代,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曾有缩小趋势,第一产业由0.4上升到0.47,第二产业由1.74下降到1.24,第三产业由0.48上升到1.33。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则恰好相反,第一、三产业由上升转为下降,第二产业则由下降转为上升(2002年为1.66),其中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甚至低于1980年的水平(2002年为0.31)。
国外的许多研究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变动的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上升,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使得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差距却呈扩大趋势,这是产业结构调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辽宁是我国计划体制最早实施、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
根深蒂固的体制惯性阻碍了辽宁省的产业结构在向市场转轨的时期得到快速有效的调整。
在长达3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外封闭、半封闭的条件下,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无论在技术和产业上、体制和机制上都与国际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实际上已开始出现衰退。
虽然工业规模大,但技术和产业、体制和机制都处于落后状态,缺乏竞争力和活力。
当国内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胶东半岛、厦漳泉三角区等新兴工业区蓬勃发展之时,更多的资源流向这些新兴工业区,给辽宁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冲击,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1.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滑近20多年来,在辽宁的产业体系中,占主要地位的制造业增长速度缓慢,石化、冶金、电子信息、机械等支柱产业的地位呈下滑趋势,同时煤炭、有色金属、军工三个行业的发展面临困难,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例如,辽宁省在“一五”时期的主要产品中,钢、生铁、纯碱、烧碱、变压器的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原煤、原油、电、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的13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大量传统优势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市场份额逐步萎缩。
在全国第二产业中辽宁省所占比重从1980年的8.77%下滑到2002年的4.93%。
辽宁的工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挑战。
内有广东、山东、江苏“三强”相争,外有国际跨国公司的威胁导致辽宁省工业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步履维艰。
总体上看,辽宁工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严重落后,整个产业自身需要进行彻底的结构更新。
由于辽宁加工工业在由粗加工、初加工、低加工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与后加工产业升级的过程过于迟滞,资金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最终产品制造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使庞大的加工工业仍然没有跳出以附加值较低的中间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从而影响了辽宁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2.产业升级速度缓慢装备制造业是推动产业升级的一个基础产业。
近2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对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含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1990年到200年的10年间,全国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比重由316%升至40.8%。
国内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差,满足不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全国数控机床市场,每年近20亿美元的需求量,仅有1/3是国内企业生产的,2/3是进口的。
目前,辽宁省主要机械产品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机械工业制造技术及装备仍处于机械化生产为主的阶段,与国外以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集成化为特征的自动化生产阶段,大体还有15年的差距机械产品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造成一般机械产品严重积压,市场急需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制约着整个工业技术升级和发展的能力。
在沈阳机床集团,一台普通机床售价4万元,低档数控机床售价14万元,高档数控机床的售价高达200万元,而每年的高档数控机床产量却很少。
每年,台湾的企业从沈阳机床集团购进大量的低档普通机床,然后加上数控系统,再销往全球,增值部分是普通机床价格的几倍。
从进口工业产品的结构看,中国目前的进口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200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达1 783.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9.2%,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919.3亿美元。
国内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对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的大量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满足。
而辽宁省这样的装备工业强省则因为制造能力的技术升级慢,坐失发展良机。
3.缺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是市场机制和企业发展。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建立市场导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
多年来,国有企业在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虽然国有企业在经历了简政放权、利润留成、承包责任制、利改税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等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后,经济效益已经逐年好转,但完善、规范和有效的市场体系未能完全建立起来,资源的配置在较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市场机制。
长期的大量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型过剩格局,导致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整体素质不高,原材料、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的瓶颈约束与加工工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并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企业组织结构看,“大而全”、“小而全”普遍存在,企业达不到合理的规模,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不够,上下游一体化程度差。
生产集中度低,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结构相对分散,企业长链条、“全能型”生产组织方式没得到改造,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和产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低,规模效益不足,难以适应买方市场下用户对多品种、高质量、个性化、低成本、短交货期的要求。
4.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日趋活跃,产业的跨国转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涉及的国家上都在不断扩大。
伴随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辽宁越来越受到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沿着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发展中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发展中国家内陆地区的轨迹,不断地进行剩余资本和低级产业的淘汰过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这种淘汰过程越来越快,与此同时,人才资源和初级产品的倒流过程也在加快。
就此意义而言,我国东南沿海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轻型加工业,实际上是从东南亚工业国间接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剩余资本和低级淘汰产业,并在东北和广大内陆地区廉价劳动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的支持下,渐渐地形成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趋同严重、对外依赖性强、科技含量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劳动密集和加工装备密集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