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密封技术——原理及应用
5、影响密封功能的因素:
被密封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能与密封自身的性质和部件的运动细节同样重要,见上图:
副密封:为补偿主密封位移(微粒的运动热膨胀效应等)弹性体与壳体沟槽之间的滑动表面称
副密封的滑动面。
闭合力:加在密封界面上的总压力,一般等于预压力+流
体压力+运动及摩擦合力(运动合力有可能为负值)
预载荷:动态密封间隙保持受控状态,密封必须紧密追随
对磨面,预载荷对确保与流体压力无关的主密封面上的密封是
必要的,是建立流体压力自紧密封的前提条件。
通常密封面总比压(闭合力/密封界面面积)不应小于被封的流体压力。副密封可能需要一个
单独预载荷。
压力载荷:为了允许预载荷保持合理的低值,从结构上用流体压力补充预载荷,并始终保持
比压(密封界面)高于密封液压力,这一自动密封原理尤其在高的流体压力下。
聚乙烯醇
85
氯丁橡胶
-40-50
聚丙烯
>100
硅橡胶
-109
(4)压缩永久变形(断裂延伸率)
在负载作用下橡胶不仅是弹性体,也会出现永久变形,使 O 型圈在沟槽中的预压力降低,甚
至瞬间缺失(粘弹性和跟随性)造成漏油。
DVR=(h0-h2)/(h0-h1)*100% h0:压缩前原始直径 h1:压缩状态下的小径 h2:释放后的小径 即不可恢复直径减小值与压缩量值的比值(不可恢复量与压缩量的比值百分数)
斯来圈
11
三种液压元件油口连接方式 ①法兰油口
流体密封技术
12
②平面螺纹孔接口
流体密封技术
13
③锥口螺纹孔接口
流体密封技术
14
平面 O 型圈管孔与接头连接形式
流体密封技术
15
较好的元件体丝堵形式
流体密封技术
16
可调向 90º接头体
流体密封技术
可调向 T 形接头体
元件口可调向 T 型接头体
O 型圈一般采用质地均匀细密的橡胶制造,有极低的玻璃态温度,自然气候温度下,保持良好 的弹性(进入玻璃体温度的材料称为塑料),泊松比在大于 0.45 接近 0.5 的状态,在高压状态下, 橡胶弹性体可以看作表面张力极大的流体。在密封容器中,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油施加在弹性 体上的压力与安装初始状态的预压力叠加后,预压面的压强 Pmax=Pi 预压强+P2 流体压强>P2,随 P2 增大 Pmax 衡大于 P2,保证了无泄漏。
8
流体密封技术
(2)U 密封,低速低压轴用旋转密封
(3)Y 密封,中高压活塞以及活塞杆密封
(4)骨架密封 长唇型耐跳动无压旋转油封
短唇型耐压旋转油封
9
流体密封技术
(5)油缸活塞杆防尘圈(FA、FB、FC 埃落特)
10
流体密封技术
(6)组合封 方型圈(格来圈),用于油缸活塞 梯形圈(斯特圈),用于活塞杆 导向支撑环(斯来圈),用于活塞与活塞杆活动支撑。
1
流体密封技术
3、密封元件和功能 密封面的间隙称“密封间隙”或“膜厚”,测量单位是μm,0.001mm 或 10-6m。
一个可沿 S(副密封面)运动的密封体 SB 和一个相对密封体运动的表面 MS,主密封面是 P, 副密封面是 S 限制密封体和腔体 H 之间的泄漏量,闭合力 F 使主副密封截面的间隙最小,R 防止 密封体滑动。
2
4、追随性、惯性和缓冲
流体密封技术
1)密封端面之间的间隙开闭运动,密封弹性体不能够追随快速的间隙波动,如结构的振动,
轴窜动或表面形状误差导致的波动,密封间隙局部增大。这一特性受密封体的惯性力和膜的形状外
部缓冲力的影响。
2)对于聚合弹性体材料的粘弹性可导致移位后表面恢复中的相滞后,如径跳大的转轴骨架油
24º锥(90º接头体)
24º(直通接头体)
⑤74°锥口螺纹孔密封 直通接头体与元件体螺纹油道联结 7
可调方向接头体与元件螺纹孔油道联结 8
6
(2)组合垫 元件体平面螺纹油道接口密封 9 油塞的封堵 10
流体密封技术
(3)非金属矩型圈(同 A 型平面沟槽密封) (4)ED 封 元件体直通螺纹接头体联接
流体密封技术
流体密封技术——原理及应用
第一章 流体密封技术介绍
一、术语与概念 1、密封:分享一共同边界的两个区域之间的流体交换的控制。 1)在“动态”密封情况下,边界上有一个明显的相对滑动运动,该运动与边界平行; 2)在“静态”密封情况下,基本上不存在这种运动; 3)动态密封包括:旋转机械密封;橡胶唇形密封;迷宫式密封;活塞环;Y 型封;O 型圈; 方型圈(格来圈);阶梯圈(斯特封);导向支撑环(斯来圈);马鞍型防尘圈(埃落特)等; 4)静态密封包括垫片,O 型圈,矩型圈,金属 O 型圈和密封剂。 通过工程间隙流动,即为泄漏,产生流动的物理过程驱动力有:液力梯度(高压向低压)、浓 度梯度(扩散)、温度梯度、速度梯度(黏性剪切力)、分子相互作用(粘附和凝聚、重力、惯性力、 电磁力、表面张力、毛细现象渗透) 2、流动和泄漏:任何间隙,刚性结合面,尽可能小的平面度和粗糙度,间隙肉眼难以看到, 尽管很小,都存在大于流体分子的两个方向上的通道(接合面的几何缺陷和两种不同材料对流体的 浸润性,即表面张力的不同,亲和力的差异),因此,密封只是一个程度问题,它永远不是绝对的, “泄漏”和“密封”的说法是不严谨的。 泄漏:流体向外流过密封到被密封的机器的周围区域,或是环境流体如空气、水、其他介质 通过密封与机器内的流体混合,并通过物理过程驱动力向内泵送。 泄漏的几种模式: 1)扩散:典型的分子尺寸可以通过最小的工程间隙或孔隙,泄漏无害于环境时,可以接受或 忍受,有害于环境时必须控制到很小的水平,工业产品一般在两种极端之间选择。 扩散过程受浓度梯度驱动,因为随机分子运动趋向于消除浓度差。 关于渗透压的概念 2)对流:非接触式密封中,旋转部件可引起空气向内流动,将灰尘颗粒和液滴从环境输送到 被密封的空间。 3)压力流:这是实际中最受关注的泄漏模式,压差引起的液相泄漏频繁的以滴出或流出的液 体出现,成为压力流泄漏。对于无害的流体,当不存在上述的液体泄漏时,密封系统在技术上定义 为是不漏的,该定义中,密封的大气侧的一个薄的弯液面通常不被认为是泄漏,尽管存在向大气的 气化(蒸气逸出)。
封唇口密封面,薄壁油缸活塞径向 O 型圈密封等。
当密封体(弹性)追随密封面不理想时,随着膜厚的增
加,流体可能被吸入,当膜变薄时,被挤出,由于膜几何形
状的不对称,流体的这种进出可能处于不同的方向,导致流
体通过密封的净输送,以上的呼吸或泵送作用实际导致流体
在外部施加的压力梯度下流动,该作用称为逆向泵送。
①A 型轴向平面静密封: 沟槽型(内部压力 1、外部压力 2),主要用于管子与元件体和少量管子与管子联接。
4
流体密封技术
L 台阶(内压力 3)一般为小管径,多用于螺母平面形式 ②径向静密封(孔内用)4
③矩形沟槽直通接头体和丝堵与元件平面密封(元件体平面螺纹孔联接)5 ④24°锥面上沟槽密封 6
5
流体密封技术
17
管路 T 型接头体
流体密封技术
元件口用组合垫直通接头体
管路用 T 型接头体
焊接式 A 型平面接头
扣压螺母式 A 型软管芯
加工螺母式 A 型管芯
外螺纹扣压 A 型管芯
18
软管布置注意事项
流体密封技术
19
流体密封技术 20
流体密封技术
注意: 管路短时取流速上限, 管路长时取流速下限, 也可按推荐 v 计算。
21
流体密封技术
油管螺母的扭紧力矩
22
流体密封技术
二、各种密封元件密封机理
1、O 型圈的密封机理 O 型圈是一种可对两个方向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元件,当安装在各种形式的安装沟槽中,其径向 或轴向预压缩赋予 O 型圈自身的初始能力,它随着工作介质压力的提高使其变形并增大其密封效 果,如工作介质压力降到“零”时,变形恢复到安装的原始压缩状态。
动态流体膜厚通常为 0.1~1μm,即与密封面的粗糙度和残余波度(不平度)相当,弹性体旋 转唇形密封中,接触宽度 0.2mm,机械密封接触宽度 2mm,而膜宽厚比约为 1000:1~2000:1。
油和小分子不大于 1nm(0.001μm=0.000001mm) 0.5μm 的膜厚,在整个厚度之间,就可放置 500 个油分子 当膜厚在几个分子内时,才必须考虑边界的相互作用,这就是表面化学作用支配的“边界润滑” 状态。
23
流体密封技术 24
流体密封技术
刹车不能用 高温高真空,不能用于刹车 刹车系统
25
流体密封技术
高温
不耐水。
空调
中温、低温制动 高温制动
26
流体密封技术
综合性能极好
27
流体密封技术 28
2、性能参数术语:(德氏 P14)
流体密封技术
(1)硬度
邵尔测量方法是常用的,IRHD(国际橡胶硬度)测量适合用于较小截面。
2)动密封 (1)非金属 O 型圈 ①活塞孔内轴用径向密封(高压时用格来圈)
②活塞杆轴用径向密封(高压时用斯特封)
液压动密封——径向孔密封
7
液压动密封——径向轴密封
③径向螺旋动密封 螺纹光杆密封 低速摆动,转动接头密封
流体密封技术
④格来圈与斯特圈弹性体
格来圈(用于活塞密封,对泄漏要求不严格)
斯特封(用于活塞杆,控制单向泄漏量)
径向密封时(动静分布)O 型圈径向受压预紧,如活塞、转轴、插口式管子等。轴向静密封 O 型圈平面轴向受压预紧,如管子、端盖等。
常用 O 型圈材料代号性能见德氏封 P9,硬度、颜色、耐温性见德氏封 P6,使用要点和禁忌见 德氏封 P6、P7、P8。
O 型圈形状和表面缺陷的允许偏差见德氏封 P12。 O 型圈机械性能指标:硬度,抗拉强度,延伸率,耐低温,低温脆性,压缩永久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