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文学说课稿

外国文学说课稿

《外国文学》说课稿1、课程性质和重要性: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三大文学主干课之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外国文学是这有机系统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它,那么这课程设置肯定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法想象的。

外国文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很密切,一方面外国文学以中国文学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为基础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好外国文学;另一方面,外国文学又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参照,就是和外国文学相比,要知道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在哪,中国文学是有其独特性和优越性的。

另外,还要知道,和外国文学相比,中国文学缺失了什么?比如,外国长篇叙事诗发达,最早的是《荷马史诗》,而中国根本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算一个,但它没办法和《荷马史诗》相比。

还有,中国戏剧也没有西方发达,英国的莎士比亚太伟大了。

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会让学生做这种比较,这种比较绝不是崇洋媚外,不是给我们自己泼冷水,而是以外国文学为参照,更客观地、更理智地认识和看待中国文学。

所以,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在我看来,一个以另一个为基础,一个又为另一个提供了参照,同时外国文学又弥补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缺。

2、教材《外国文学史》教材,目前有两种版本在高校中比较普及,一个是朱维之版的,一个是郑克鲁版的,朱维之已经过世了,当年也是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尤其是对圣经文学的研究造诣很深。

朱维之版要比郑克鲁版的早,一般认为朱维之的条理比较清楚,郑克鲁的内容丰富但有点乱,缺陷也很多,所以我选的是朱维之版的。

这是我选择的教材,但关于这个教材我有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说的这些教材也都是国家优秀教材,但都不好,大家也发现了,一到选教材时就特别难,我选的这个也就是矬子里面拔大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但实际上也比较差,差就差在教材写得都太套路了,分析作品还是阶级分析法,不是反对资本主义,就是痛斥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再不就是反动,你要是看的话,你会发现,反动这个词在作品中频频出现。

拿来一部作品,必须得和国家政权或者是社会意识形态结合起来,它不管这种结合对不对,也不管这种结合有多么生硬。

我觉得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也有这种通病吧,没办法,有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分析方法往往把作品简单化了,有时还很可笑。

比如分析于连,教材是这么分析的,说“小资产阶级于连为了向上爬不惜勾当良家妇女,小说痛斥了当时腐朽的人吃人的社会。

”人吃人的社会,把分析鲁迅那一套拿到这了,《红与黑》实际上写的是心灵,于连就像一个迷途的羔羊一样,他一直都在寻找幸福,最后他找到了幸福,他虽然死了,但死得很平安,临死之前他找到了幸福,这就是《红与黑》所写的,根本不像教材中所说。

所以我讲课从来不依附于教材,上课没有教材不行,但我不按教材上的观点讲,不按教材上的观点讲,那要教材还有什么用?一方面,书上的有些东西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文学思潮时间界限的划分),能借鉴的我借鉴,不能借鉴的我把它作为一种反面教材,让大家来分析,同时告诉学生,不要惧怕权威,要学会质疑。

其实,学习外国文学,最好还是看外国人写的评论,外国学者的研究水平很高,有些我们真是望尘莫及,外国人理解他们自己的东西往往比我们理解得深刻、准确、到位。

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会重点给学生推荐一些书,文学史方面的,比如外国人自己编的《法国文学史》、《剑桥文学史》、《俄国文学史》,还有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主流》,这些书都很好。

文学评论方面的,比如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比如以赛亚·柏林的《西方思想家》、比如奥尔巴赫的《模仿论》,这些书都很经典,在作家作品方面,这些书能给我们相对真实全面的评价,能让我们更贴近作品的原生态。

所以在讲课过程中,除了所用教材之外,我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书,这些书并不是一下子都告诉他们,而是随讲随推荐。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推荐这些书学生也未必能看,但至少能让他们学会鉴别,哪些书好,哪些书不好,至少能在他们写论文的时候能有意识地把这些书找来看一看。

第二点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很多,教学日历中所列的作家、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而精心选取的,因此都很重要。

教学难点:外国文学内容及其广博,在有限的课时内,讲什么,如何讲,成为教学的首要难题。

3、教学过程外国文学史在两个学期开设,每学期是68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我肯定会选有代表性的,重要的作家来讲。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方面,具体做法是先按时间的先后来讲解作品,明确外国文学史的时间界限,把外国文学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等等,一是明确时间段,时间段明确以后也不是乱讲的,再按照国别来讲,比如同为18世纪文学,先讲英国的,再讲法国的,再讲德国的、同为19世纪文学,先讲法国的,再讲英国的,最后讲俄国的,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各环节间的衔接,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4、教学方法(1)我发现,现在很多的外国文学教学理论还是庸俗社会学理论,什么意思呢?拿出一部作品,片面地强调时代、社会对它的影响,分析作品,如果不和它的时代、作者的人生际遇、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就显得不够深刻,不够到位,实际这种做法往往把本来很有意思的东西僵化、教条化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首先确定了自己的讲课思路,也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吧,什么理论呢?就是突出作品,淡化历史。

淡化历史并不是抛弃历史,与作品有关的历史背景、文学史发展的连续性我会交代,给学生一种宏观、总体的把握,但我重点是突出作品,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最基本的感悟力。

突出作品后很多问题自然就明朗化了,《安娜》写的不是妇女的解放,而是东正教庇护下的婚姻的神圣。

安娜是个美女,不是个悍妇。

她的形象很复杂的。

托尔斯泰写到后来,自己都大吃一惊,就只想写一个不贞的女人,但安娜这一形象写着写着自己就活起来了,她有对生命的一种渴望,越写越有生命力,托尔斯泰写着写着发现根本压不住她,是人物牵着作者走。

在她身上有情感和理智、责任与爱情、自然情感和母爱之间的冲突,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而托尔斯泰在这其中是什么态度呢?同情她还是觉得她罪有应得?托尔斯泰本人也很矛盾,问题很复杂。

还有果戈理的《死魂灵》写的也不是农奴制问题,不是反对腐朽的封建社会,也不是反对农奴制,回到作品本身,我们会发现,果戈理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他的《死魂灵》本来是想模仿但丁创作《神曲》式的作品,《神曲》分三部,《死魂灵》也有三部,但写到第二部他就写不下去了,为什么?原因是果戈理和但丁不一样,他不是健全的天才,他对丑陋的东西十分敏感,他的天才一遇到光明的东西就失效了,《死魂灵》第二部写出来之后,他极不满意,十分痛苦,痛苦到什么程度?把第二部全部烧毁了,他失败了,所以我们今天只看到了第一部的《死魂灵》,不要以为这就是全貌,他为什么失败了?再回来到作家和作品本身去研究,去分析很有意思,分析完了,果戈理这个人就全了解了,写的可不是农奴制。

(2)在讲课过程中,我所采用的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就是提问启发式,我发现这种方式能使我和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

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贯穿始终,不断地向同学提问,提出的问题有些是需要思考的,有些是一起探讨的,有些则是早已揭晓的。

具体怎么提问,我不说了。

通过提问,有以下的几点好处,一可以集中学生注意,二能达到启发点拨的作用,三能形成良好互动,四能提高我驾驭课堂的能力,所谓一箭四雕,何乐而不为呢?(3)根据学科特点,以比较文学视野关照外国文学。

什么意思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比如中西文学比较,西方文学不同作家,作品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举个例子,同样都是三角恋爱的故事,中国比较有名的是潘金莲,中国的作者把他设计成什么样?很漂亮,风情万种的,但是怎么样呢?水性杨花、心如毒蝎是吧,最后由于恨她名分上的丈夫,和别人一起把他杀了。

这是中国人对女人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

同样一个故事,俄国人也写,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俄国作家是如何表现的,安娜美不美?也很美,也是风情万种的,它和潘金莲一样,不爱自己的丈夫,对另外一个男人一见钟情,在感情方面都是男人主动,她们是被动的,而且后来的婚姻同样不幸。

那么中国和俄国有什么不同,潘金莲不是纯美丽,而是邪恶的美丽,安娜呢?安娜太美了,她对生命的一种渴望,有一种压抑不住的生命力。

《安娜》最后结尾怎么了,卧轨自杀了。

她选择的男人对她很冷漠,对她冷漠不是不爱她,而是因为她原来的婚姻关系没有解除,他已经无力爱她了,当她和情人的这种关系受到干扰时,她不是杀她丈夫,而是自杀,潘金莲呢,却对自己的丈夫下了毒手。

同样是三角脸的故事,法国的首推《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与安娜,与潘金莲又有什么不同?爱玛不是被迫嫁给她丈夫,而是言情小说看多了,发现现实生活琐碎、毫无意义,才给自己找情人,当然不只一个情人,她这些情人没有一个是真心爱她的,都是逢场作戏,到最后她发现什么都没有,而且还负债累累,她选择了自杀,当然不是为情,不像安娜为情,而是她无力改变她的状况只好选择自杀。

所以我们发现法国、中国、俄国三角恋中女主人公完全不同,这其中也反映了作者的文化差异。

在讲课过程中,我会不断地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同时还提醒学生要有比较的意识和观念。

(这样的一个问题还可以深入研究,同样都写女人,中国什么样?还有《水浒传》里的女人都有谁呀,孙二娘、护三娘,是不是正常的女人?不是,她都是男人化的女人,母夜叉啊,说话声音很粗的,也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和男人一样,不是真正的女人。

直到《红楼梦》才给女人真正的地位。

)(4)在讲课过程中,把德育教育贯穿其中。

我讲作品的思路就是尽可能地接近作品的本意,尽可能地还原到文本本身。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解读都是当下的解读,即使再回到文本本身,它都具有当下性。

既然具有当下性,就得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否则没意义。

怎么做的呢?我举个例子,比如讲《圣经》,除了讲希伯莱文化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知识传授外,我还会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比如《圣经》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这句话有这样几个意思?1、与妻子联合,二人合为一体,这里有二人,所以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的还是一夫多妻制的?很显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很显然包二奶不对,想要破坏人家庭给人当二奶的更不对。

2、丈夫与妻子联合,很显然婚姻是一男一女的事,有的同学说这还用说嘛,得说,这什么意思?不能同性恋,咱们同学中有同性恋的,04、05都有,都是女生。

很显然,与妻子联合同性恋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我会进一步举例子说明,现实中的例子啊,影视作品中的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