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戴氏心意拳谱研究点滴
关于山西祁县戴氏心意拳谱的真貌,多年来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虽然有称“老谱”、“少谱”之别,也有人自称怀玉握璧,藏有秘谱,但从未将其完整的章节内容及拳谱的来龙去脉公布于世,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片语只字的间接引用。

另外也有一些杂糅了形意拳谱内容的被认为是戴家拳谱,真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这给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历史传承及其演变历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最近,一位朋友向笔者赠阅了他所珍藏的戴家心意拳谱两卷抄本,其内容十分宏富,阅后获益匪浅。

今征得这位朋友的同意,特将这本珍贵的戴氏心意拳谱介绍给拳界朋友,供大家参考。

该谱两卷,大篇章共五十个以上,各篇独立性较强,有的篇章下有子目(如《步法》一章就有二十节)。

拳谱朴实无华,论述翔实,编排的逻辑性不是很强,具有古拳谱的一般性特点。

但此谱的几篇序言均没有明确的师承描述和款识,谱中也没有涉及到作者信息,因此谱本身的源流传承问题目前还不好推断(只能隐约看出是戴魁传系的)。

从拳谱的技术内容可以看出,戴氏心意拳的形成是在心意拳的基础上,吸取了很多古代及同时代的拳种内容。

例如《瞅动》一篇中有: “敌不动吾亦不动,敌动我方动,我之动虽在敌后,而我到反在敌前,即截而击之意也,即戚继光所谓后发制人先入主之意……”据赠阅拳谱的朋友介绍,戴家心意拳中有不少拳式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的拳式非常类似。

《螳螂闸势》、《心意拳与闸势拳之异点》二篇是戴家吸收了螳螂拳的内容,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另外还有一篇《太极拳》,叙述了太极拳的一些技巧原理。

从这些内容可以明显看出,戴氏心意拳在形成过程中汲取了很多同时代拳种的素材。

谱的序言有三篇,头两篇大概都是民国时期的作品,惟第三篇《六合心意拳序》应该是最早的原谱序,其文为:
人莫有拳而能显其用者则鲜,盖因有拳而无心意,则拳无法术,其动不著,虽有亦等于无耳。

诚以心意者一本者也,拳术者万殊者[也],有一本心意之灵方生万殊拳术之妙,且乎留之事业,皆成于心意,事业且然,何况拳术?此心意之所以见重于拳术而不可缺者也,至拳术之重视六合者又何也?盖因“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之内三合,则内自印合:有“手与足、肘与膝合,膀与胯”之外三合,则外自整饬。

达到内即外整之境,则混元一体,无懈可击矣。

苟六合者不合,则外三合之见重于拳术也。

学拳者果能心意灵通、六合印整,而日艺不成者无不信也。

这篇序言与我们所习见的署名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序》名虽同而内容截然不同,后者内容“天下之治道有二,日德日威;天下之学术有二,日文日武。

……(时在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山西昭余戴龙邦书于河南马公书室)”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了,但这本戴家拳谱中绝少此等史料丰富、文采飞扬的内容,也无后者里面所提到的师承源流方面的内容。

拳谱里面有《岳武穆九要论》一章,与市面上所见的内容基本相同,惟漏抄第九《步法》一节,《三节》部分增加了很多解释性文字。

也有《六合十大要》 (形意拳谱称“曹继武先生意拳十法摘要”、少林拳谱称“少林捶把十法要论”)所包含的内容,但篇目并不完全一样,且戴谱中没有一个总括性的标题。

从这里我们仍然不能解开《六合十大要》之谜,但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从戴谱中我们还能看到形意拳谱的传承演变痕迹,如戴谱中有《心意炼习之要义》一篇,其文约为(抄写模糊不清者以“口”代之,下同):“一要缩(塌)腰,二要缩肩,三要扣胸,四要’顶,五要提,六要横顺,七要起躜落翻。

……无论如何,起落躜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胁,手不离心,此即要义口此道矣。

”我们看形意拳谱中也有《形意演习之要义》,内容为:“形意拳演习之要:一要塌腰,二要缩肩,三
要扣胸,四要项,五要提,六横顺要知清,七起躜落翻要分明。

……无论如何,起落躜翻往来,总要肘不离胁,手不离心。

此谓形意拳之要义是也。

知此,则形意拳之要道得矣。


当然,形意拳传人不一定看到了戴家拳谱的全貌,如孙氏《论拳
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有:“……何以形势有刚柔之判?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

”而戴谱中有一篇《轻重快慢》,专门论述习练拳法程序问题。

现将本篇全文附于后,以飨读者:
慢炼格式,快炼用实功,轻炼灵劲。

拳者,入乎宜慢炼重劲,盖慢则规则明,而势法清,重则步法稳,而实力生。

待格式对矣,功生矣,方进而学快、学轻。

快所以使人不测吾之出入,轻所以使吾之变化灵敏。

然必先慢炼重劲者,恐根基不稳也。

而于慢炼重劲之后,必继之以快炼重劲者,恐不足以致用也。

然不先炼轻劲者,又何也?盖恐入乎轻快,成了轻浮之病,后虽慢之,不易更正也。

况多属取法,属于轻劲者,龙行、蛇行、鸡步、车轮步、转轮步、摩精摸镜是也,其它均属重劲。

但轻劲虽以轻为主,而内外必须合成一口,方为有效。

至炼快一节,亦必势法分清,方能用也。

从二者思路上看,是有明显的差异的。

戴谱中有不少专门介绍练拳入手步骤的内容,如《教序》一篇云:“先站毛猴,至困倦时,即射丹田……再走鸡步……炼时先学重劲以立其体,后学轻劲以致用……此教时之次序也。

”这篇文字全面介绍了习练戴氏心意拳械的次序。

以上便是初读这本拳谱的一点浅见,详细的看法有待进一步的研读、比照。

同时,希望更多藏有戴谱的拳界老师、朋友无私的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

(责编高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