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石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板石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XX省XX矿业(集团)板石煤业XX重大危险源监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2013年5月目录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1第一节井田概况1一、地理概况1二、地形、地貌及水系2三、气象及地震3四、水源、电源及通信情况3第二节地质特征及构造4一、地质特征4二、构造6三、煤层和煤质特征15四、瓦斯、煤尘、自燃、地温等情况21第三节矿井开采概况27一、井田境界27二、储量及服务年限29三、矿井开拓29四、矿井人员情况30第四节生产、辅助系统及工艺、场所、设施、设备概况30一、通风系统30二、矿井安全监测系统30三、矿井供电系统31四、矿井排水系统33五、矿井压风系统34六、矿井运输提升系统34七、生产工艺39八、矿井通讯系统40九、矿山救护40第二章重大危险源辩识及危险性等级评估41第一节危险源单元及重大危险源辨识41第二节重大危险源分级及评估42一、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42二、矿井危险源分析及评估44第三节重大危险源评估安全检查表51一、防治瓦斯单元51第三章各类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措施56第一节煤尘危险源监测、监控措施56第二节火灾危险源的监测、监控措施57第四章重大危险源应急预案58第一篇煤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58第一节方针目的与工作原则58第二节应急处置基本原则58第三节组织机构及职责59第四节预防与预警663 / 104第五节应急处置70第六节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77第二篇火灾事故应急预案80第一节方针目的与工作原则80第二节应急处置基本原则80第三节组织机构及职责81第四节预防与预警88第五节应急处置90第六节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94第七节附录96为保障板石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正常开展,进一步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切实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根据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要求,结合煤矿行业技术标准规X和我矿实际,特制定《板石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以提高我矿安全管理人员及全矿职工对重大危险源的辩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事故控制应变能力,并对重大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检测、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以控制和降低重大危险源的泄漏,从而控制和减少、消除事故的危害。

第一章矿井基本概况第一节井田概况一、地理概况板石煤矿位于XX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XX市境内西南部,XX河下游。

井田X围北西以XXXX防洪堤为界,与八连城井田相邻。

南以基底老盘为界,东与南东以22勘探线及F1断层为界,西至0勘探线,与朝鲜隔图们江相望。

东南部与板石Ⅱ区相邻,东西长7.60km、南北宽3.60km,面积27.3736km2。

矿区距XX市约12km,距图们市65km,井田东部有XX至敬信中俄边境国防公路,井田北部边界有XX至中俄边境长岭口岸公路,井田中部有板石镇至河口的砂石公路。

XX市至图们市的铁路于1996年6月份正式通车。

珲乌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

矿区铁路专用线于国铁图珲线的七户洞车站接轨,矿区专用线全长14.45km,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地理坐标为:东经130°15′56″~130°20′42″北纬42°45′55″~42°49′33″。

二、地形、地貌及水系板石煤业XX板石一矿井田为一较大型的山间盆地,盆地内大面积为第四纪冲积平原,北、东、南三面为古老岩系组成的低山丘陵,西临图们江。

XX河自东北横穿盆地,流向西南,汇入图们江。

河两岸有近似对称的一、二级阶地,阶地较平缓,只有二级阶地坡度较陡,阶面宽度1—2km。

XX盆地内,平原海拔标高20—80m,丘陵地带80—150m,多被南北向溪流切割成冲沟和垄岗。

山地海拔标高150—514m,呈北东东向展布。

本井田处于XX盆地西南边缘地带,井田南部边界为石炭二迭系及海西期花岗岩组成的低山,西与西北被图们江和XX河围绕,东为大面积冲积平原。

井田区内海拔标高20.2—61.3m区间。

井田区内大部分地区为水田,只有南部与西南盆地边缘由于地势较高,多种植旱田。

井田内工业场地标高在33.5m—46.5m区间,铁路专用线、洗煤厂、瓦斯抽放泵站等地势较低,海拔标高在30.5—32.7m区间,工业区、储煤场、轻便轨等地势略高,海拔标高在35.4—37.8m区间,变电所、提升机房、联合楼、办公楼、独身楼、食堂等地势较高,海拔标高在43.5—46.5m区间。

本区制高点为南部大盘岭,海拔标高为514m,最低点为井田区西北西崴子一带,海拔标高20.2m。

该区主要河流为图们江及XX河,区内有水渠及冲沟,大气降水顺地面水渠及冲沟流入XX河,汇入图们江,矿区附近XX 河水位21.0m左右。

XX河发源于春化,全长160km,总汇水面积1000km2,平时流量80—20m3/s,洪水期猛涨。

最大洪水期为5400m3/s。

其支流呈脉状不对称分布于XX河两侧,盆地内有3条支流,即车大人沟河、骆驼河和旱道河。

前两条位于XX区,旱道河从本区东部流入XX河,长年流水,平时流量0.5—0.7 m3/s,洪水期猛增,是盆地东南部山区的主要泄洪渠道,流程20km。

三、气象及地震本区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近海型大陆季风气候,春季干冷风大,夏秋两季温热多雨,冬季严寒多风,气温36.8—32.5℃。

10月至第2年4月为冰冻期,冻土厚1.5m。

无霜期130—150天。

11月上旬开始封冻,年平均积雪量30mm。

年平均雨量613.6mm。

XX地震烈度为Ⅵ度。

四、水源、电源及通信情况矿区第四纪冲积含水层比较发育,富水性极强地段为XX河冲击而成的河漫滩区,含水层平均厚度4~7m,地下水位标高为1.5~3m。

矿区于1986年XX市城东距市区1.7km处XXXX岸建1座水源地,日产水量12000m3,供给城西、矿及局本部。

XX矿区北部英安斜井附近有XX发电厂,现发电能力为66万kW。

矿区主电源取自XX电厂,备用电源取自石砚一次变,电3 / 104压等级均为66kV。

两路电源一路取英安变电所,另一路取八连城变电所。

第二节地质特征及构造一、地质特征根据《XX省XX市城西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本区煤系地层,属新生界下第三系古新统--渐新统的XX组,主要为中、下含煤段,不整合于火山碎屑岩基底之上,上覆第四系洪、冲积层,厚5m~6m。

XX组在本区厚约600m,含煤60余层,可采煤层22个层,主要集中在煤系下部,可采煤层总厚约25m,含煤系数约4%。

鉴于XX组尚无统一可行的层段划分,以14号煤层物性标志及21~23号煤层间的凝灰岩标志层将本区XX组划分为上、中、下三段。

上段厚度大于200m,以灰色至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薄层泥灰岩、细砂岩和少量中砂岩,含煤20余层,其中12号煤层为局部可采,厚度达0.7m以上。

中段厚160m,以灰色至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夹褐色泥岩,下部有粗砂岩,含煤20余层,其中可采煤层有15、16、17上、17、18、19、19下、20、21等煤层。

下段厚260m,由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白色中、粗砂岩等组成,向下岩性变粗,凝灰物质增多,下部出现砾岩及含砾粗砂岩,含煤30余层,可采煤层有23、26、26下、28、30、31、32、33、34、35、36、37等煤层。

煤田地质203勘探公司在2006年的《XX省XX县XX煤田XX区城西井田精查地质报告》中对井田内地层由中生界侏罗系至新生界第四系组成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中生界侏罗系中上统屯田营组(J3tt)为煤系的直接基底,主要出露于板石I区、五家子区、庙岭和骆驼河子区边缘。

根据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一套黑色~灰绿色致密块状流纹岩、流纹斑岩、酸性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夹英安岩,厚度>300m。

上段:为一套紫红~灰黑、灰绿色致密块状安山岩、安山集块岩、安山角砾岩、中性晶屑岩,产硅化木化石,厚度约1000m,与上覆岩层呈不整合接触。

2、新生界(1)下第三纪古新~渐新统XX组(E2-3h)为XX盆地内含煤地层,分布于板石、五家子、庙岭、骆驼河子、三道岭、城西、英安、八连城一带。

井田内上部:灰~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泥岩,地层厚度大于150m。

中部:灰~浅灰色粉砂岩为主,含菱铁矿结核及4~5层细腻质纯的褐色泥岩,向下粒度逐渐变粗至中砂岩及含砾粗砂岩。

地层厚度160~200m不等。

下部:深灰色泥岩、砂岩夹煤层,韵律明显,颜色由上至下逐渐加深,凝灰质成分也逐渐增多。

地层厚度150~200m不等。

5 / 104煤系以XX市区以西发育较好,如城西、英安、八连城、板石I区一带,煤系沉积厚度较大,含煤系数较高,煤层沉积相对比东部地区稳定。

煤系向盆地边缘及五家子、庙岭一带变薄,向骆驼河子方向岩性变粗,东部煤质变差,灰分比西部亦高,含煤系数较低。

(2)第四系全新统(Q)主要沉积物为腐殖土,亚粘土及亚砂土、细砾石及河卵石等,山坡上有粘土与角砾石堆积。

二、构造本区构造复杂,以断裂为主,褶皱平缓起伏。

地层走向总体为NNE、向西平缓倾斜。

倾角一般为8°~12°。

1、褶皱区内褶皱形态为一轴向近东西、向西倾伏的宽缓对称背斜,称城西背斜。

背斜轴位于F7~F10断层间,25线以东,背斜明显,以西略向南弯转并消失。

在此平缓背斜的南北两翼,又有次一级轴向相同的平缓向斜,组成城西区宽缓波状背斜。

南翼向斜位于二采区F13断层处,在23线以东出现,轴向大体与F13断层一致,为NWW向,两翼平缓,向西至23线处消失。

北翼向斜两翼平缓,在25线处较明显,轴向近东西,延伸不远。

城西复式背斜只是XX煤田区域构造中的一个局部构造。

限于区域资料未能掌握,原城西煤矿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不甚了解,仅就与北部邻区的构造关系来看,原城西煤矿与英安及三道岭斜井区共同组成一轴向近东西的向斜构造,称英安向斜。

向斜轴在位于XX煤田东北部的F34断层处,向西延展于英安斜井与北山煤矿之间。

英安及三道岭斜井区为向斜北翼,地层倾角较陡,原城西煤矿属向斜的南翼,倾角平缓。

2、断裂本区断裂发育,均为正断层。

有东西向和北东向两组,尤以东西向一组最为发育,经矿井实见、地震勘探以及与邻区构造的关系均证实这组断裂存在是可靠的。

北东向一组断裂仅在区内西南部出现,当与东西向一组断裂相交,构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断裂。

此弧形断裂的表现是:F7断层经钻孔证实向西南成弧形弯转。

F13、F15断层经地震证实亦由东向西成弧形延展。

在八连城精查区与本区相接的南部亦构成北东向断裂。

东西向一组断裂是本区主要构造形式,在城西复式背斜之上,由一系列倾向相反的断层,构成与背斜轴平行的地堑和地垒,在地垒中,伴有阶状断层,地堑和地垒相间,加之阶状断裂和弧形断裂,将本区煤系地层切割成一系列东西向、在西部向南弯转的、宽窄不等的断块。

这就是本区的主要构造形式和特征。

这种构造形式和特征,表现在南北向的剖面上,构造复杂,断块此起彼落,显示对煤层的破坏性很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