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因工程笔记总结
活性:5’-P去磷酸
(2)磷酸酶作用机理
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P,使DNA分子5’-P转化成5‘-OH---脱磷酸作用。
这样产生的5‘-OH末端,为随后在[r-P]ATP和T4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可以加上放射性的标记。
5、反转录酶等。
一、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
DNA聚合酶Ⅰ特点
活性:5’3’聚合低
5’3’外切有
3’5’外切低
DNA聚合酶Ⅰ的应用——放射性探针的标记
(1)DNA聚合酶Ⅰ的两种特殊反应:
切口转移与链取代
(2)切口转移法制备放射性DNA分子杂交探针
二、Klenow片段
1、DNA聚合酶Ⅰ的Klenow片段
活性:
5’3’聚合低
5’3’外切无!
3’5’外切低
2.Klenow片段的应用
末端补平
末端标记及随机引物标 DNA聚合酶
1. T4 DNA聚合酶特点
活性:
5’3’聚合低
5’3’外切无
3’5’外切高!
2.T4 DNA聚合酶活性的条件
模版、引物、原料dNTP
c:获得poly(dA)和poly(dT)尾巴,就会彼此连接起来。
缺点:
当poly(dA),Poly(dT)不严格等长时,重组DNA分子会有缺口。
需要用DNA聚合酶I填补,然后用DNA连接酶连接最后的缺口。
4.平末端连接
---衔接物连接法与接头连接法
(1)平末端的衔接物连接法
衔接物的5’末端和待克隆的DNA片段的5’-末端,用多核苷酸激酶处理使之磷酸化。通过T4 DNA连接酶的作用使两者连接起来。用适当的限制酶消化具衔接物的DNA分子和克隆载体分子。
解决方法:化平末端为粘性末端
3.平末端连接---同聚物加尾法
(1)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功能:5’至3’单链聚合
作用特点:单链;无模版
作用机理:
a:用5’-特异的核酸外切酶处理DNA分子,以便移去少数几个末端核苷酸,获得3’-OH的单链延伸末端。
b:加入dATP/dTTP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组成的反应混合物中,DNA分子的3-OH末端将会出现单纯由poly(dA)和poly(dT)组成的DNA单链延伸。
活性:
5’3’聚合更高(*3)!
5’3’外切无
3’5’外切无!
修饰的T7 DNA聚合酶的应用:
合成能力:更高、更快、更强!
标记:重在“掺”与
末端补平:
二.激酶(kinase) &磷酸酶(phosphotase)
T4多核苷酸激酶
(1)特点
来源:T4噬菌体pseT基因编码;
活性:5’-OH加磷酸;
(2)T4 kinase5’末端标记的机理
3、AMP与连接酶的赖氨酸-氨基相连。
4、AMP随后从连接酶的赖氨酸-氨基转移到DNA一条链的5’端P上,形成“DNA-腺苷酸”复合物。
5、3’-OH对磷原子作亲核攻击,形成磷酸二脂键,释放出AMP。
Ligase:只连“Nick切口”,不连“Gap缺口”
四.两种DNA连接酶
1. E. Coli DNA ligase
当他们同靶DNA链是完全碱基配对时,便可以被连接酶连接起来。
结合点或靠近结合点处存在和靶DNA错配的碱基两个探针之间不能形成磷酸二脂键。
第五节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
常用的DNA聚合酶:
1、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
2、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的Klenow大片段酶
3、T4 DNA聚合酶
4、T7 DNA聚合酶
成功秘诀:好市口+个性经营第二章Enzymes
第四节DNA连接酶Ligase
一、DNA连接酶的发现
二.连接条件
必须是两条双链DN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DNA3’端有游离的-OH,5’端有一个磷酸基团(P)。需要能量。
三、连接反应的机理
1、ATP(NAD+)提供激活的AMP。
2、ATP与连接酶形成共价“连接酶-AMP”复合物,并释放出焦磷酸PPi。
来源:E.coli
适用:粘性末端(PEG与高浓度一价阳离子存在可连平末端)
2. T4 ligase
来源:T4 phage
适用:粘性末端及平末端
T4 vs. E.coli
T4 DNA ligase制备容易,价格便宜,能进行各种类型连接反应,应用更广泛!
五.Ligase的反应温度
最佳温度:
界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认为是4-15℃比较合适。
连接酶链式反应(ligation chain reaction, LCR)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的作用
检测突变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的作用:检测突变。
1.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
(1)原理:
两条寡聚核苷酸探针分子,同一种与之互补变性的靶DNA之间的杂交作用,这两条寡聚核苷酸探针分子在靶DNA分子上的位置是彼此相邻的。
(2)平末端的接头连接法
将具有某种限制性酶(BamHI)粘性末端的典型DNA接头分子与平末端的DNA片段连接后,后者变成具有粘性末端的DNA分子。
七.热稳定的DNA连接酶——来自嗜热高温放线菌
热稳定的DNA连接酶的应用: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oligonucleotide ligation assay, OLA)
六.DNA分子连接的四种形式
1.粘性末端;2.平末端;3.平末端加尾;4.平末端加衔接物(linker)或接头(adaptor)
(1)Digestion and Ligation
1.粘性末端连接
Problem: (自我环化作用)
解决方法:a、双酶切(两种内切酶)b、去磷酸
2.平末端连接
粘性末端连接效率高于平末端约100倍!
3. T4 DNA聚合酶的“取代合成”法末端标记
四.T7 DNA聚合酶
1. T7 DNA聚合酶特点
活性:
5’3’聚合高!
5’3’外切无
3’5’外切高
2. T7 DNA聚合酶的应用
合成:高活性,几kb,不受DNA二级结构的影响
标记:类似T4(取代合成)
末端补平:类似T4
第六节核酸修饰酶
一.修饰的T7 DNA聚合酶
用酸性磷酸酶处理使其脱磷酸,使5‘OH基国暴露,同多核苷酸激酶从r-P ATP分子中转移来的r-P基团键合,实现末端标记。
(3) T4多核苷酸激酶的应用
a:5’末端标记
b:5’末端磷酸化
磷酸酶
(1)特点
来源:细菌碱性磷酸酶(Bacterial Alkaline Phosphotase,BAP),E.coli;小牛肠碱性磷酸酶(Cal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otase, CIAP),小牛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