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江之歌》是电影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形象地描绘了长江()的情境,显示出它
()歌颂了()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
2、第一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
()特点。
第二小节从()入手抓住了长江()的人文特点。
3、“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它无私的力量。
4、第2小节中“远古”“未来”写出了()“巨浪荡涤着尘埃”写出了()“灌溉花的国土”“推动新的时代”再次见证了
()不仅()还
()。
5、“春潮”“惊涛”是长江的()
6、“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写出了长江()的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力量。
7、诗歌的情感主线是()诗句是
()。
8、有关长江的诗句(
)。
第二课《五彩池》
1、表现颜色的词语中带有水果颜色的有(
)等。
2、作者用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五彩池的(
)表达了作者对()。
3、五彩池的特点是()。
4、五彩池是美丽的,美就美在(),神奇就神在()。
5、池水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二是:()三是:(
)。
6、第三段中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
7、第四段中的比喻写出了()。
排比写出了()。
8、第五自然段中比喻排比写出了()。
9、理解开头和结尾(
)。
1、课文的写作思路是(
)。
2、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3、作者重点从天山的()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美景。
4、第三段“蓝天衬着……银灰的暗花。
”作者把()比喻为()()比喻成()说明(
)。
作者的想象是()。
5、第三段中“那融化的雪水……开的莲花”连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写出了雪水()溪流抛起的浪像()。
6、第四段中的“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细碎的日影。
”“白皑皑”写出了(
)“蜿蜒无尽”是说();“重重叠叠”说明了()。
()与()相照应,“重重叠叠驳驳”重叠词的运用()。
7、第五段中描写花海的排比句作者精确用词把天山的(),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写出了()赛过八寸的玛瑙盘写出了花的(),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写出了花的()。
8、第三段的写作顺序是()。
第四课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
1、本文的语言比较独特大量用叠词,对偶句不仅使文章(),还使文章具有一种(),使我们在诵读时,在脑海中就浮现出(
)感受到水乡孩子那份()。
2、绍兴的乌篷船是(),是(),是(),是(
),是()是()。
3、绍兴的桥(),载满了()承载了(),留下了()。
4、暗下来了,这是进了桥孔了;亮起来了,亮起来了,这是出了桥孔了。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写法,写出了(),让我们感受到了()。
5、开头的童谣()结尾的谜语与开头(),尽现了(
)。
6、上下桥的规矩让我们感受到了()让人()。
7、课文第三段从()等角度写作者()“滑过去”突出了()。
8、第四段作者对船夫的()描写,写出了()动作描写写出了()。
9、第六段的比喻句,写出了()。
本文通过对绍兴的船和桥及其与孩子们生活联系的描写,抒发了(
)的情感。
第五课山海关
1、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登临这座雄关的()热情歌颂了山海关的()肯定了()而抒发了(
)。
2、第一段()。
3、第三段中“铮铮响、思慕已久、名不虚传”写出了()。
4、作者通过写(箭楼、匾额及题字)突出了雄关的(气势雄伟)
5、第五段中“蜿蜒而来、伸展开去、直冲下来、一头扎向”几个动词(活化了长城的形态)让山与海遥遥相连。
“脖颈之上;山水之间;咽喉之地”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和(表示方位的词语)准确的写出了(山海关的地理位置)将其(险要)表达的淋漓尽致。
第七课最美好的礼物
1、课文讲述了(
)
2、文中的小男孩具有()和()。
3、保罗对这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竟发出了()的邀请,这是出乎意料的,说明()
4、故事的结尾也出乎意料(
)从保罗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
)
5、保罗猜错小男孩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6、第十三段中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动词有()
7、第十四段小男孩对弟弟说的话,不仅仅是(
)更多的是(
)
8、第十五段中“他们三个人便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期之旅”。
小弟弟难忘是因为()小男孩难忘是因为(
)保罗难忘是因为()
9、在这个圣诞夜(保罗小男孩小弟弟都得到了礼物),课题中的“最美好的礼物”是指(保罗体会到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10、课文传达给读者的最美好的礼物是(爱可以启迪爱,快乐能够繁衍快乐)
第八课有月亮的晚上
1、课文记叙了在有月亮的晚上,为了(
)
2、文章的写作思路:()
3、本文的中心句是()这句话既写出了()也写出了()表现了作者(
)
第九课成全一棵树
1、本文记叙了(
)。
2、本文以()为线索实质上是写()。
3、成全的意思是()本文孩子成全了()母亲成全了()其实成全就是()。
4、课文的主题是()
5、“一拐一拐”在文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为了交代()其它是()。
6、“这棵树能长大吗?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为什么?(
)
7、促成母亲做出一项最伟大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是()
8、学习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
9、孩子是()的人。
10、对题目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