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摘要:分析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状况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科技创新产生合力和影响。
科技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机制障碍、创新风尚尚且低迷、创新领军人物不突出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社会因素。
关键字: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社会因素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
具体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一、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
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
二、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
教育是科技之母,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体系。
要发展科技,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三、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
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
四、一群有素质的人才。
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
因此,分析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结果如下:1、科技体制仍存弊端,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我国科技界沿用的是前苏联的科技体制,形成了独立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两大基本队伍。
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科技体制中仍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妨碍着我国的科研创新:一是机构重复建设[1],科研人员研究方向或任务雷同,缺乏横向联合与协作[2]。
这种状况使得科研课题重复、投资分散。
将有限的科技投入分成若干份,使投资显得杯水车薪。
投资分散制约着知识分子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极为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是科研院所中人际关系复杂,人员结构分配不合理,尸位素餐现象严重。
我国科研院所的在职人员中,科研人员、工程师仅占一半左右,大量的行政、服务人员被国家的皇粮养着,其中更是亲戚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等盘根错节,异常复杂。
这都使得有限的科研投入不是用在科研上而是用在养人上,因而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经费更显短缺[3]。
三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缺乏约束机制。
在我国,部分科研机构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工资是由国家发给的。
国家既没有规定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必须搞科研,也没有规定每个知识分子至少必须完成多少科研任务,更没有规定至少要取得什么级别的科研成果才能领取国家的工资。
这样,事业心强的知识分子可能会拼命地干,取得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事业心不强的知识分子可能懒懒散散,同样领取国家的工资。
此外,由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产权不够明晰,体制还没理顺,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缺乏,我国还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创新成果的奖励制度不完善、不规范;创新成果的申报程序复杂、手续麻烦;创新成果的转让和产业化的难度相当的大等。
[4]这些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缺乏产权的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伴随着一系列产权的转移,而产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最关注的问题,能否建立起一套富有激励机制的产权制度,关系到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2、教育改革机制障碍,创新基础相对空虚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已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很多难“啃”的问题,改革难度大、压力大,很多问题都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这主要表现在:一、教育的观念上,教育者往往把个性鲜明、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视为异己,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老成持重等作为好学生的评判标准,这不利于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
尤其在一些大学中,还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的现象,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二、教育的结构上,中学的教育过早划分了文理科,冲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大学的教育分科更细,专业口径过窄,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思维的封闭和视野的狭窄。
三、教育的管理上,总体上还沿袭着改革之前的全国统一形式,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材选定、学习评定方式,都过于强调同一性,忽视了地区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
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更不能迎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四、教学的方法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大多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构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
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播,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
3、创新风尚尚且低迷,创新氛围受到干扰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创新人才、一流成果产生的前提。
为此,全社会应该大力提倡在科学上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逐步建立起鼓励在研究开发上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鼓励创新人才大胆地闯、大胆的尝试。
[5]然而,目前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尚不完备。
社会上有人对善于异想天开的人看不惯,甚至对其讽刺挖苦,就连少数培养人才的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也并不强烈,创新精神不饱满。
再有,人才评价模式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虽然简便易行,但也存在着评审标准不统一、主观随意性大、不易操作、能力与业绩难以准确衡量等问题。
同时,又过于强调学历、资历、论文、外语、计算机等因素,特别是学历导向严重。
这种评价标准往往导致科研人员特别是高校中的科研人员为科研而做科研,对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关注不够,其结果就是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
[6] 在众多影响创新氛围的不良社会因素中,在我看来,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风问题。
学风问题的突出表现是缺乏求实的态度和求是的精神,不重视学术的扎实基础,不讲究治学的深厚底蕴,追求于做表面文章,满足于浅尝辄止。
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之风的影响,学术界和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做学问想一举成名。
[7]与这种气氛相呼应的如买卖论文,拼凑抄袭;动辄著书,粗制滥造;浮夸造假,虚假引进;内定奖项,钱权交易等。
日渐淡化的学术风气,致使不少知识分子并不显示出与其层次相应的素质,而且又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让许多本来很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的青年流于一般,严重困扰着学术界和教育界。
4、创新领军人物不突出,公民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
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较低。
据有关调查,2003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仅为1.98%,与美国2001年已经达到的17%的水平相距甚远,这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形成了很大反差,这种严峻形势既表明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任务的艰巨性,也表明了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领军人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中流砥柱,是自主创新活动的路标与榜样。
但目前,对领军人才的激励与管理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采用“官本位[8]”激励的措施,扼杀了大批领军人才的科研生命。
周光召曾痛斥过科研系统官本位:“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肯定什么都做不好。
”激励人才的措施有物质、精神、发展等多方面的选择,不一定非要走“官本位”的路不可。
因此,要推动领军人才在我国自主创新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培养更多的领军人才,就不能用官本位来刺激领军人才。
[6]总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我国创新步伐,帮助我国赶超发达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目前我国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标榜创新领军人物,努力打破教育改革机制障碍,力争削除科技体制弊端、科学引领创新风尚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科学之法、强国之道。
参考文献[1] 刘玲. 论我国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6)[2] 沈炯. 对影响科技创新制约因素的几点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03 (Z2)[3] 姜杰. 我国科技创新制约因素分析[C].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2010[4] 陈世伟. 中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03)[5] 张建富. 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因素分析[D]. 北京师范大学. 2008[6] 娄伟. 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因素[J]. 党政干部文摘,2006 (11)[7] 孙亚忠. 我国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资讯. 2007 (10)[8] 苏振武. 中国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 (06)说明:本文只是结课论文,没有权威性,只供简单参考。
本人对本文不承担任何使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