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舒张性心衰

舒张性心衰

舒张性心衰
舒张性心衰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亦即僵硬度增加(心肌细胞肥大伴间质纤维化),导致左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即每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的心衰。

舒张性心衰多见于老年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左室肥厚者,并常有冠脉疾病或AF。

舒张性心衰可与收缩功能障碍同时出现,亦可单独存在[31]。

单纯性舒张性心衰约占心衰患者的20%~60%,其预后优于收缩性心衰。

一.舒张性心衰的诊断
符合下列条件者可作出诊断:①有典型心衰的症状和体征;②LVEF正常(>45%),左心腔大小正常;③超声心动图有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的证据;④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瓣膜疾病,并可排除心包疾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浸润性)心肌病等[32,33]。

二.辅助检查
超声心动图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3种形式主要表现为:①早期松弛受损型:表现为E 峰下降和A峰增高,E/A减小;②晚期限制型充盈异常:表现为E峰升高,E峰减速时间缩短,E/A显著增大;③中期假性正常化充盈:界于以上二者之间,表现为E/A和减速时间正常。

松弛功能受损、假性正常化充盈和限制性充盈分别代表轻、中、重度舒张功能异常。

三.循证医学证据
治疗舒张性心衰的随机临床研究迄今为止只有两项,即老年心衰培哚普利研究(PEP-CHF)和CHARM保留研究。

前者显示培哚普利未能显著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死亡或与心衰相关的住院),但心功能显著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增加。

后者应用坎地沙坦,可以明显减少因心衰住院率,但没有降低心血管事件复合终点。

2007年ACC公布的VALIDD试验,比较了缬沙坦和其他降压药对轻度高血压患者伴舒张功能障碍的影响。

治疗后38周,2组血压均下降10 mmHg以上;应用组织多普勒测定舒张期松弛速度,2组均同样改善,提示降压治疗有益。

四.治疗要点
1.积极控制血压:舒张性心衰患者的达标血压宜低于单纯高血压患者的标准,即收缩压<130 mmHg,舒张压<80 mmHg(Ⅰ类,A级)。

2.控制AF心率和心律:心动过速时舒张期充盈时间缩短,心搏量降低。

建议:①慢性AF应控制心室率(Ⅰ类,C级 );②AF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有益(Ⅱb类,C级)。

3.应用利尿剂:可缓解肺淤血和外周水肿,但不宜过度,以免前负荷过度降低而致低血压(Ⅰ类,C级)。

4.血运重建治疗:由于心肌缺血可以损害心室的舒张功能,CHD患者如有症状性或可证实的心肌缺血,应考虑冠脉血运重建(Ⅱa类,C级)。

5.逆转左室肥厚,改善舒张功能:可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Ⅱb类,C级)。

维拉帕米有益于肥厚型心肌病。

6.地高辛不能增加心肌的松弛性,不推荐应用于舒张性心衰(Ⅱb类,C级)。

7.如同时有收缩性心衰,则以治疗后者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