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信息化教学设计学校:学院:专业::学号:教材版本:人教版年级:初三章节: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五节目录前言 (2)一、教材分析 (2)1. 教材容分析 (3)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3)二、教学资源分析 (3)三、学习对象分析 (4)1. 学习对象 (4)2. 学情分析 (4)3. 学习风格分析 (4)四、教学目标 (5)1. 知识与技能目标 (5)2. 过程和方法目标 (5)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五、教学重难点 (5)六、教学策略设计 (6)七、教学方法 (7)八、教学流程 (7)九、课时安排 (7)十、学习程序设计 (7)(一)详细学习程序设计 (7)(二)学习流程图 (10)十一、总结反思 (14)《浮力》学习设计前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了发现探索的和谐环境,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教育的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助于促进教育学的改革。
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学生通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有关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
因此,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
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学习中尝试将初中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五节《浮力》这一容运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制定出信息化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大小》一个课时的容。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应本着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因此,设想将相关容融会贯通进行学习,既避免了学习的重复和浪费,又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和高效能的知识网络。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容。
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
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1.教学容分析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
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
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
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三、学习对象分析1.学习对象本课是初三学生在初中末期学习的《浮力》容,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情分析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
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
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3.学习风格分析(1)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喜欢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
(2)喜欢和别人比较,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和进取心,富有激情。
(3)能够认识到数学的趣味性,想得到老师好评,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学生想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这是我们信息化教学的后盾。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4)知道浮力的应用。
(5)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6)能从生活和实验中知道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
(4)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3)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4)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
(5)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说明。
(6)以实验为依据,得出符合实验事实的结论才是科学的。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能根据实验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2.教学难点一方面,让学生建立浮力的概念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那个简单的,而且九年级学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但是浮力的研究对学生的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高了;另一方面,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设计思路,掌握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
六、教学策略设计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结合课本中的第一段文字引入新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浮力,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建立浮力的概念,其中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其次,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由老师总结实验的结果,并由此说明阿基米德原理。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七、教学方法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八、教学流程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方法教育流程图:第一课时:创设情境,认识浮力提出问题与猜想验证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论证评估与交流布置作业,提高升华九、课时安排:1课时容:浮力的概念和大小十、学习程序设计1.详细学习设计第一课时:浮力的概念和大小(一)创设情境,认识浮力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设计意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是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也即是浮力。
设计意图: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提出问题及猜想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设计意图:利用演绎法,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