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三章热和能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1、2、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过程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d=r0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d﹥r0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d﹤r0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反思:-16.2(1)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1、内能的定义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过程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变化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
(不能逆说)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讲:P129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大。
a.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
b.2.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会减小,气体膨胀做功。
内能→机械能3.做功是通过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来实现了内能的改变。
思考: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除此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小结:★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反思:-篇二: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2015第十三章热和能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1、2、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过程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气﹥V液﹥V固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124图)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d=r0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d﹥r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d﹤r0★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反思:16.2(1)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二、过程与方法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课程内容1、内能的定义2、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过程-(热能)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质量、温度、状态变化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
(不能逆说)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讲:P129 空气压缩仪)a.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
b.2.物体对外界做功,内能会减小,气体膨胀做功。
内能→机械能 3.做功是通过内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来实现了内能的改变。
思考: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除此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小结:★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反思:13.2(2)内能★课程内容1、热传递2、改变物体内能两种方法的比较3、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重点——热传递★难点——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及联系★过程一、热传递-1.实质:内能在不同的物体间转移。
2.条件:两个物体间存在温度差3.方向: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由高温部位传给低温单位。
(一个物体)高温物体放热,内能减小。
低温物体吸热,内能增大。
4.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注意:热量不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①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②单位:焦耳(J)二、两种方法的比较(做功和热传递)1.相同点:(1)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2)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2.不同点:(1)做功——能量转化热传递——内能转移(2)做功: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做功多少来恒量。
热传递:内能变化量是通过吸(放)热的多少来恒量。
三、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和联系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会增大。
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
联系内能是状态量,热量是过程量。
1.温度是状态量,不能传递;内能是状态量,可传递。
区别2.热量是过程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获得。
注意:状态量——是物体具有的;过程量——不是物体具有的。
★小结:-★作业——★反思:13.3(1)比热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二、过程与方法利用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刻苦精神.课程内容1、2、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比热容★重点——比热容★难点——比热容★教具——完全相同的两个电热水壶★过程引入:用电水壶烧水①烧半壶、满壶开水所需时间?——所需热量不同,与m 有关。
②同样一壶水烧成温水、开水吸热的多少相同吗?——与升高的温度有关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升高的温度,物体本身。
一、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本身有关1.猜想2.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二、比热容(c)①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结论: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本身有关。
-篇三:2014年秋季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的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
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
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
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
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