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经济法兴起的历史轨 迹
一、经济法兴起的不同观点
(一)经济法产生时间的不同观点
▪ 人民大学潘静成、刘文华(1999引起
社会矛盾激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走向了垄断和社会化发展阶段。垄断恶化了竞争环境并导 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单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克眼因垄断而造 成的危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又以一种新的理念, 运用“国家干预”、“宏观调控”、“混合经济”、“管 理贸易”等新的做法,即以“有形之手”直接和具体地干 预和参与经济生活,于是出现了与民商法和其他传统法律
(1)19世纪末至一次大战后,是现代经济法 的出现阶段。认为经济法最早产生于美国和德 国。美国1890年颁布的《谢尔曼法》,1914年 颁布的《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以及德国在一战前后颁布的大量经济法律是经 济法独立的先声,是现代经济法最早的表现形 式。
▪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至二次大战后,是 经济法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的阶段。一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1929-l933年的经济危机, 危机所暴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同无政 府主义矛盾使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资本主义国 家对国民经济必须进行更多全面和强有力的总体 性调节。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在这个时期 产生并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相继采纳,经 济法的立法在各国都呈现迅速发展的局面。
【思考方向】 1. 经济法在德国兴起的经济、政治和法律背景。 2. 法学研究对经济法在德国兴起的作用。
【分析】经济法首先在德国产生不是偶然的。经济法是 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进入垄断的市场经济之后,为解决垄 断市场经济时期出现的、依靠已经存在的民商法无法解决的、 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的情况下才产生的。
经济法在德国产生的情形正说明了这一点。1871年德国 统一后,经济迅猛发展。进入20世纪,德国的自由资本主义 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1913年,德国的工业生产超过英、 法,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其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高度集中,经济垄断组织 大量产生。不到全国企业数1%的大企业,拥有占全国 3/4 的汽力和电力。一批国家所有的企业和国家与私人合营的企 业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渐成规模,并最终导致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成为主导性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政府拥有 全国44个最大的矿山、12个钢铁企业、24%的发电设备、
▪ 北京大学杨紫烜(1987)认为:作为独立的法律 部门的经济法产生于古代社会。因此,不论奴隶 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 会主义国家,都有各自的经济法。当然,在不同 社会制度的国家,经济法的本质、内容和作用是 各不相同的。
(二)经济法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理论观点
▪ 武汉大学漆多俊(2000)把经济法的发展总结为 四个阶段:
业由资本家、工人和消费者代表组成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同时还佐以相关法规从不同角度干预市场运行,如《煤炭经 济法》,《钾素经济法》,《防止滥用经济力法令》(《卡 特尔令》)等。蕴藏于这些法律中的法律规范具有不同于以 往法律规范的特质:国家有权对私人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干 预、对经济运行要素进行国家协调,从而可以对垄断组织进 行一定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取消或限制了契约自由原则 和私权神圣原则。由于法律的实施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绩效, 这些不同于传统民商法和行政法倾向或特质的法律规范得到 了德国社会和国家的确认,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型的法律部门。
教学目的
1、掌握经济法产生的政治、经济和法律背景。 2、掌握经济法产生的客观基础。 3、熟悉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对经济法发展的影响。 4、了解经济法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
史进程。
关键词:经济法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经济全球化
授课学时:2学时
案例
经济法在德国的产生
【案情】20世纪初期,德国为满足国家协调和干预经济运 行的法律需求,颁布了一些对重要物资和产品价格实行国家 统一管制的法律和法令,如《关于限制契约最高价格的通 知》、《确保战时国民粮食措施令》和《战时经济复兴令》 等。后来,为应对战后国内经济危机、负担巨额战争赔款和 摆脱经济上的困境,解决垄断经济组织操纵市场所带来的经 济社会问题,德国进一步加大对经济干预力度。比如, 1919年8月生效的《魏玛宪法》规定,基于国家的需要可以 对土地进行征收,土地之矿藏及可利用天然力均处于国家监 督之下,并对私有工业实行“社会化”,实行完全的国家所 有制、公私合营的半国家所有制和国家指定须受国家监督的 企
20%的制盐生产量和80%的铁路线。在体现和维护“私权 神圣”、“主体平等”、“意思自治”理念的传统民商法体 系下,大量垄断经济组织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便倚仗自身的 经济优势,肆意操纵市场,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在平等的形 式之下强化了实质的不平等,并不断推动周期性经济危机的 形成。
要实现交易双方的实质平等,实现自由竞争,恢复市场 秩序,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必须从法律上对“私权神圣”、 “意思自治”予以限制,制定一系列赋予国家干预、协调经 济运行的权力,规范国家宏观调控行为和市场规制行为。以 从维护和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角度影响经济运行,在维护形 式上平等的同时推进主体实质平等的实现,进而通过国家对 宏观经济要素的调控,解决周期性经济危机,促进和实现宏 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协调发展。
▪ 德国垄断市场经济及其所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是 德国大量制定这类新型法律规范的经济政治动因。
▪ 传统民商法无法满足解决这类经济社会问题的法律 需求,是德国制定这类新型法律规范的法律动因。
▪ 德国当时对这类新型法律现象的极大关注和开创性 的学术研究,又构成经济法产生的学术背景。如鲁 姆夫、卡斯凯尔、阿·努斯鲍姆、杰·海德曼等的研 究及其成果在立法中的运用。
迥然有异的经济法律法规。
▪ 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1999)认为:经济法是随着
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产生的,但是经济法作为一种独立的 法律力量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出现的。在古代社会时 期外国的《亚述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罗马法典》 以及我国的《法经》、《秦律》、《唐律》等法律中就有 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经济关系的规定。由此可以认为经 济法的发展历史可以上溯到古代的“诸法合体”的法律体 系当中,但是,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力量的兴起, 则是在人类社会进人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事情。
相关主题